教學、科研、生活"三重大山"之下,敢問"青椒"路在何方?

2020-08-27 龍門木魚

青椒是目前比較熱的網絡用詞,是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簡稱,通常是指初入職場、年齡小於35歲、中初級職稱的一類人群。由於家庭背景、自身素質、專業出身的不同,他們的命運迥異,但都會面臨著工資收入、婚姻戀愛、職稱評定等共同問題。

目前,隨著高考的逐漸臨近,關於高考的許多話題也逐漸成為大家的焦點,高校老師自然也在其中。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34;建設等工程的實施。高校對於人才的需求逐漸加大,特別是一些品學兼優的高校博士畢業生,成為了各大高校青年教師的首要人員。

表面上看,高校老師從事的工作&34;,高級職稱以上基本不用坐班,每周上完課就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同時高校待遇也不差,而且有寒暑假,可以說比較輕鬆,社會地位也比較高。

青椒正在講課

但是實際上,青椒這種光鮮的背後卻也存在著一系列困難。首先,隨著現在讀研究生、考博士的人越來越多,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加大。前三五年很容易進高校做老師的博士研究生,現在也變得很困難。

許多高校為了學科建設的需要,一般規定青年教師本科、碩士和博士不能在同一所高校就讀,通俗講就是避免學術上&34;。

還有,由於博士後更偏重的是實際工作和科研能力的鍛鍊和培養,同時又不受落戶政策限制,只要順利出站,就可以在博士後流動站所在地落戶,即便是北京、上海這種極難落戶的一線城市也是如此。因此許多高校近年來推出了&34;的要求,即高校進校的年輕博士學歷教師,一般都要求做博士後,順利出站後才能拿到高校教師的正式編制。

還有,受國家相關部門人才政策的導向,現在高校更加偏向於有留學背景的博士研究生入職,本土研究生想要入職北京、上海一線城市&34;級別以上高校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211工程」高校

許多青椒過五關斬六將入職高校,並不能像常人想像那樣輕輕鬆鬆穩坐象牙塔,實際上他們壓力很大,這些壓力主要來自於教學、科研和生活等三方面,真可謂是&34;。本次就針對上述三座大山,探討青椒路在何方?

第一,從教學方面來看,青椒壓力很大。

比如,青椒一般剛畢業,基本沒有什麼教學經驗,最多可能在博士期間給研究生帶過基礎實驗等課程。不可否認,能成為青椒,一般都很優秀。但是要想從優秀的學生完成向優秀的老師轉變,卻不是一件容易和輕鬆的事。

分析認為,青椒要想在教師崗位上立足,並且有所成就。教學是第一要緊的事,一定要全身心地做好(高校純粹科研崗位的青椒除外)。縱觀各大名校,凡名師者,首先要書教的好。三尺講臺就是青椒最好的舞臺,否則你根本無法在人才濟濟的高校立足。

要想講好課,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院系的發展趨勢,選擇確定至少一門以上的課程,作為自己的主講課程。②一方面請教院系富有經驗的老教授或者同事,另一方面自己多努力,把這門課程練好,講好。因為這門課(或者這幾門課)就是你在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③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講課比賽活動等,與同行老師多交流,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④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多互動,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講課風格和方式,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青椒在講課

第二,從科研角度來看,青椒壓力很大。

比如,現在隨著&34;建設等工程的推進,高校對於教師的考核也越來越嚴格。許多高校對老師都有科研經費方面的要求,每年多少科研經費對應什麼待遇,如果達不到,相應的工資獎金等會扣減。所以對於青椒而言,一般都會儘量爭取申請不同類型和級別的項目。理工科類,可以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校所在省市的自然科學基金等,還有高校為青年教師專門設立的校級創新基金等。文科類,可以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所在省市的社科基金,學校的青年社科基金等。

分析認為,一方面由於申請的人員基數很大,加之青年教師還沒有什麼學術名氣,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文章、專利和科研等相關的成果有限,所以申請基金通過的機率還不高,隨意青椒們的科研壓力是很大的。有許多高校將項目經費和級別等與個人的職稱等掛鈎,甚至提出了&34;的政策,即在規定期限內,如果沒有拿到國家級項目,或者沒評上高級職稱,就會解聘。所以可想而知青椒的工作壓力之大。

建議青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來減輕科研方面的壓力。

①由於成果和工作經驗的限制,可以先參與學院科研項目比較多的&34;的科研團隊,一方面逐漸積累科研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分的承擔科研項目經費的指標,暫時減輕科研考核的壓力。②如果國家級的科研項目難以申請,可以先從省市級或者校級入手,由易到難,逐漸提高申請項目的級別。③可以通過參加學術會議,發表文章、申請專利和爭取對外講課培訓等機會,不斷擴大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機會。一般青椒外語水平較高,發表外文SCI檢索文章相對容易一些,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青椒在做實驗

第三,從生活方面來看,青椒的壓力很大。

比如,一般青椒年齡多30出頭,博士剛畢業。很可能剛成家不久,孩子還很小,屬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房子、孩子上學、父母贍養等生活壓力很大。老師也是凡夫俗子,也需要吃喝拉撒,首先需要解決生存問題。但是由於職稱不高,教學和科研任務及成果不太多,所以收入待遇方面也不太高,所以生活壓力很大。

分析認為,面對生活方面各種問題和壓力。青椒應該多方努力,增加收入,緩解經濟條件緊張的局面。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應對解決。

①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時間,多上課,一方面積累教學經驗,另一方面爭取拿到全勤的課時工資和獎勵,增加收入。②由於時間比較充裕,可以多參與科研項目,如果自己項目數量有限,可以參加院系內學術&34;們的項目研究,拿到相應的勞動報酬。③爭取一些培訓講課等機會,增加額外的收入,貼補家用。

青椒需要照顧老人和孩子

綜合分析,青椒在工作初期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壓力都很大,同時還面臨評職稱等一系列問題。總體上存在教學、科研和生活三個大方面的壓力。但是青椒同樣是一份充滿發展前途的職業。成功是一個個日日夜夜的奮鬥換來的,那些國家級教學名師,行業內的科研&34;,哪一個不是從青椒階段闖過來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因為只有拼搏的人生最美麗。教學、科研、生活&34;之下,敢問&34;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青椒路在腳下

相關焦點

  • 《敢問路在何方》詞作者閆肅,演唱者蔣大為,你可知曲作者是誰?
    30多年了,人們還是那麼喜歡楊潔導演的《西遊記》,伴隨著這部電視劇火起來的還有那首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當時大街小巷、k廳唱吧隨處可以聽到它的旋律,到如今還有人愛唱這首歌。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 六小齡童《敢問路在何方》共三部,2019年上映第一部,會成黑馬?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寄希望於六小齡童主演的《西遊記》大電影《敢問路在何方》來超越。畢竟在當前的中國來講,只有六小齡童才有這樣的群眾基礎,與吳京進行抗衡。先不管六小齡童的《敢問路在何方》最後能不能成為黑馬,來看看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西遊。據了解,《敢問路在何方》總共分為三部,將在2018年9月份進入真人拍攝階段,2019年上映第一部《收徒篇》。《收徒篇》將著力描述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四個人的前世今生,將對流沙河、高老莊等篇章進行重新演繹。
  • 六小齡童每年都宣傳,《敢問路在何方》為什麼一直沒上映?
    2015年,六小齡童就說要開拍新版西遊記《敢問路在何方》,並且導演是我們「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這一籌備就是三年多,本打算2018年9月能開機,似乎因為資金問題這件事情就沒下文了。這部電影現在也是未映先火的狀態,4年過去了影片遲遲沒有上映也遭到了很多網友的質疑。近幾年,六小齡童的口碑也逐漸下降。
  • 2019年快結束了,六小齡童的《敢問路在何方》為何遲遲沒有消息?
    也許也是角色代入太深,很早之前,六老師很早之前就說要拍《敢問路在何方》了!這部片子可以說是新版的西遊記了,六老師為這部片子籌備了挺久的,有三年多。其實這個消息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還是蠻期待的吧?畢竟由最經典的孫悟空的扮演者來演孫悟空,我想沒有人能比他對這個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 中秋晚會《敢問路在何方》翻唱惹眾怒,不是所有經典都適合新演繹
    2019年的中秋晚會上,一首改編後的《敢問路在何方》在舞臺上唱出,就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爭議,還讓它的曲作者許鏡清老師徹夜難眠,不得已發文表達了心中的不滿:「中秋晚會剛結束,我接了不少電話,收到不少私信,對於擅自改編《敢問路在何方》的行為各種想不通,今年的中秋夜,我整夜未眠!
  • 地板「價格戰」依舊慘烈 敢問企業路在何方
    眼看「價格戰」成為新常態,「高毛利」現象難再現,地板企業路在何方?地板「價格戰」依舊慘烈 敢問企業路在何方(圖片來源網絡)2016年地板價格戰仍舊慘烈2016年開年以來,在國家「房地產去庫存化」總基調的基礎上
  • 86版《西遊記》音樂集錦,《敢問路在何方》換人惹張暴默大罵
    網絡上有權威統計,不計算最早被放棄的片頭曲,不計算那些伴奏音樂,僅僅是《西遊記》片頭片尾和插曲就有十六首之多,這其中傳唱度較高的有《敢問路在何方》、《女兒情》,《何必西天萬裡遙》和《女兒情》,而在這些歌曲之外,那個經典的片頭曲則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 朋友圈發敢問路在何方 誤引十名消防員上山搜救-救援,農家樂,護林...
    原標題:Qnews|朋友圈發敢問路在何方 誤引十名消防員上山搜救  4月12日,四川某大學4名大學生在彭州市龍門山鎮九峰山登山時,一名男生就發布了一條朋友圈,「敢問此時路在何方」,由此引發了一場誤會。
  • 我從博士生升級成了青椒,我的科研、我的工資、我的婚戀觀,都發生了這些變化……
    博士青椒是當今我國高校裡非常普遍的一個群體,他們面臨著教學科研、工資收入、婚姻戀愛、職稱評定、公共事務等「五座大山」。這「五座大山」也是博士青椒們身處的「五種狀態」。本人博士畢業2年有餘,早已由原來的博士研究生轉變為如今的博士青椒。個人狀態也發生了上述變化,下面分別從上述五個方面闡述從博士到青椒的狀態變化。
  • 張藝興演繹《敢問路在何方》《青你》UNINE誕生
    除了訓練生的舞臺之外,青春製作人代表張藝興與藝術指導團蔣大為老師的特別合作舞臺《敢問路在何方》也成一大看點,經典旋律與新鮮編曲相碰撞,驚豔全場!九人組合UNINE誕生 李汶翰成最終中心位在決賽開場前的「天台喊話」環節中,訓練生都表示希望可以加入組合,也希望被組合需要,同時也喊話表達了對舞臺的渴望。
  • 2020全球疫情之下出國留學敢問路在何方-合理定位留學目的地
    2020全球疫情之下,出國留學敢問路在何方?系列連載3-如何合理定位留學目的地(特別是疫情期間)接前文,確定了自己適合留學以後,第二個十分重要的是確定去哪裡留學,做個目的地定位。(3) 語言人文環境與政策穩定性留學目的地的語言特別是大學教學語言以及當地人文環境也至關重要。人只要有恆心都是能學好第二語言的,此言不虛,但是每個人第二語言習得的方法、效率和結果卻是不盡相同的,這個要自己衡量和適當聽聽專業語言教師的建議。
  • 詩和遠方|偶爾苟且,平常讀詩,時常遠方 敢問路在何方
    如果不是被生活摁在地上無情的摩擦,誰不想花時間去思考詩和遠方的田野?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說出來輕鬆,做出來需要多大的勇氣。誰的生活不是經常苟且呢?情況好點的能平常讀書,偶爾遠方。詩和遠方,是高檔的調味品,想要充飢,還是少不了稻穀米糠。時常苟且,這就是大部分人的現狀。
  • 2020河南高考專科層次預計落榜20萬人,基數如此之大敢問路在何方
    2020河南高考專科層次預計落榜20萬人,基數如此之大,敢問路在何方?斬獲雙證就業優學生在校期間,要完成規定教學計劃,同時還要考取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畢業時可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技能+理論」的複合型人才,在就業時增大競爭優勢。
  • 高校青椒哪有外表看的那麼光鮮,難以逾越的四大窘境令人尷尬
    正像有一位青椒感慨的那樣:「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難以逾越的四座大山。」第一座大山:科研啟動進程慢那麼,為什麼大學青椒們的科研啟動進程慢呢?首先,做科研需要場地空間。而青椒新建科研團隊就只能建立在在學校測試中心的水平上。以上三方面,再加上需要熟悉辦公科研環境和申請項目、帳務報銷等諸多辦事流程,導致了青椒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科研正軌。第二座大山:研究成果發表難為什麼青椒們發表研究成果難?
  • 【真誠的作文】敢問「誠信」在何方_800字
    敢問誠信在何方?誠信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更多作文素材,請點擊——作文大全
  •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作者:青塔 發布時間:
  • 文科生赴法留學:敢問路在何方?
    前途又在何方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Ensuite, on va en discuter ensemble!對外法語專業,即FLE(Franais Langue Etrangère),教學目的是教授外國學生或本國學生更好的了解法語,以便將來成為法語老師。所以對於想要在留法歸國以後成為大學或語言學校法語老師的文科生們,FLE將是他們的選擇。
  • 雲端之上,大山之下----南坑鄉中葉村調研有感
    從山腳下出發,一路上山,越往山上邁進,山路越發陡峭,曲曲折折的山路,向車窗外看去,能看見修整的整整齊齊的田壟,綠意盎然的水稻在早晨八九點的陽光下煥發著生機勃勃的光彩,路的右邊是被切開的山,裸露出夾雜著紅黃青色的山石,路的左邊的遙望下去是田、是屋、是鄉鎮。在經過一個大的U型的彎之後,我們繞過大山,來到了山的另外一邊——中葉村。
  • 每天學英語:敢問路在何方?
    問路在日常生活中可謂是最常用的了,即便是你不問別人,別人也可能會向你問路,所以了解問路的英語表達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給大家介紹六組常用英語問路對話,大家可以嘗試自己變換一下,和小夥伴聯繫對話哦!1.How far is it from here? 離這兒有多遠?A: How do I get to Central Park?去中央公園怎麼走?
  • 高校教師,「憑」的是科研還是教學?
    在現代高等教育實踐中,教學和科研是互相促進、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有許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那麼,對於科研和教學之間的關係高校教師們的真實感受如何?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