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
划龍舟,敲大鼓;
一、二、三四五;
你包粽子我跳舞。
今天早上,二寶的幼兒園老師在群裡分享了孩子們唱這首兒歌的視頻,我才想起來端午節已經悄悄臨近。
由於常年在外,我對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除了春節和中秋節,對於另兩個節日基本都很少過了。記憶中的端午節也只停留在了童年的記憶中……
我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家裡孩子多,父母又要種地,上半年的時間正是農忙的時候,父母基本都不會來接我,只有過端午節的時候才會過來接我回去祝幾天,由於風俗的不同,外婆家端午節是過五月初四,我自己家那邊是過五月初五,所以,我小時候都是過兩個端午節。
過端午的重頭大戲自然是包粽子了,家鄉在山區,沒有那麼大的湖泊可以賽龍舟,至今也沒見過。家鄉習俗父母每年都要包粽子給出嫁的女兒。所以外婆在五月初就早早忙開了。
這也是我最開心的時光,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一年只能包一次粽子,吃上一回粽子。不像現在隨時都能買到,既有粽子吃,又能回到父母身邊,可想而知,我有多期待了 。雖然幫不上忙,但是想到粽子的香味還是開心的到處滿添亂。
家鄉包粽子的葉子是用碗口粗的那種竹筍葉,竹筍在生長過程中,會脫殼,殼子上面有斑點,所以我們把用這種葉子包起來的粽子叫虎-皮-粽。在三四月份竹筍向上長的時候,把這種又大又長的竹殼收集起來曬乾,用這種筍殼包的粽子,有一股天然的竹子清香,這是外面用葦葉包的粽子所無法比擬的。
在包粽子前幾天就要把葉子泡開,然後刷洗乾淨晾乾。糯米淘洗乾淨後用清水泡十個小時,再加點農村特有的「土木灰」水,就是用黃豆杆燒起來的鹼水,用這種水包出來的粽子是金黃色。那個時候包粽子餡料只有黃豆和豌豆,也是提前泡開。現在的粽子加了蛋黃、臘內、蜜棗之類的,豐富多彩,吃了幾個反而膩了。
包粽子的時候左鄰右舍的阿姨們都會來幫忙,一般都要從早上包到下午,然後放在拜拜灶上用大鍋蒸煮,在水燒開後,再用小火慢慢蒸。在外婆連夜的蒸粽子的時候,我也扛不住困意,伴著粽香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外婆早早就給我準備了剛出鍋的粽子,然後外婆慈愛地看著我狼吞虎咽一樣吃著滿嘴都是,一邊叫我慢點吃鍋子還有。那種粽子的味道至今還是無法忘懷。
如今外婆已去世多年,媽媽手腳不便,家裡也沒人會包粽子,用筍殼包的虎皮粽也很少見到了。
現在,我也長大走出了大山,對於粽子的記憶只停留在了童年。雖然現在隨時都能吃上各種各樣的粽子,但是我最懷念的還是外婆包的粽子,好想再吃一次那種散發著竹子清香的虎-皮粽-啊!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