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
歡迎你來到這裡,聽老徐講高考故事。
今晚想講個與高考無關的故事,只因老徐同志也有一顆八卦的心……
周末了,放鬆點……
給你講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第一次來濟南的故事:
2004年11月10日,時年82歲的楊振寧應邀到山東大學進行一次為期三天的訪問。
大約一個半月之後,也就是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
額……
扯回來扯回來……
話說2004年11月10日,楊振寧先生應邀來到濟南,對山東大學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
這是楊振寧第一次來咱大山東訪問。
當天下午,楊振寧先生在山大薛南清教授的陪同下遊覽了濟南兩大名勝——大明湖和趵突泉。
回想起來,這兩個公園的不少小路都是鵝卵石鋪成的,加上泉水的浸潤,路面有些溼滑,年輕人走起來尚且有些困難,但當時82歲高齡的楊振寧卻步態輕鬆,完全看不出倦怠……
整個遊覽過程,楊振寧大部分時間只是在看、聽,很少發表個人的看法。
就算偶而開口說話,也離不開科學研究。
當天下午2:30,在薛南清教授的陪同下,楊振寧一行三人來到大明湖南門。
哈,現在想來很有意思,2004年的時候,山東媒體就已經很生猛……
楊振寧剛一下車,在大明湖守候多時的30餘名記者立即架起「長槍短炮」,開始「轟炸」……
楊振寧大明湖一遊主要乘坐畫舫。
為了爭取到合適的採訪位置,楊振寧一踏上畫舫,記者們立刻爭先恐後地往船上擠……
你猜老徐同志有木有擠上畫舫?
幸虧那時候瘦啊……
在工作人員的協調下,最終還是有20名記者留在船上……
小小的船艙擠了那麼多記者,說實話顯得有些侷促,有的記者甚至蹲到了楊振寧的座位前,直接堆到老先生眼皮底下……
幹記者太不容易了,眼淚譁譁的……
那時候剛出道時間不長的老徐同志面對這樣的新聞人物還是有些發憷,儘管距離楊振寧很近,也沒能提問老先生一個問題……
好不容易各自佔穩一方空間之後,在薛南清教授開口講解前,船上短時間陷入
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啊,楊振寧趕緊打趣到:
「我真擔心這麼多人會把船給弄沉了……」
大家會心一笑,氣氛一下子緩和了不少……
「過去的時候,大明湖北邊就是稻田,一到夏季多雨的天氣,稻田裡蛙鳴不斷,但明湖裡的青蛙則緘口不言,這是明湖四怪中的一怪,即「蛙不鳴……」
客串導遊的薛南清教授一開口解說,立即提起了楊振寧的興致,他像小學生一樣津津有味地聽著,還不時插上一句問話:
「是不是沒有青蛙?」
薛教授告訴他,有人曾經就此做過實驗,即便是從外面拿來善於鳴叫的青蛙,放進大明湖裡一樣不會鳴叫。
怎麼會這樣?
大物理學家的臉上寫滿了問號。
畫舫外碧波蕩漾景色宜人,楊振寧卻還是念念不忘明湖「蛙不鳴」的事兒:
「有沒有人研究這個?」
不知是大明湖的景色,還是「蛙不鳴」典故吸引力楊振寧,他對大明湖的評價頗高:
「我去過揚州的瘦西湖,沒有這個好」,楊振寧說,儘管瘦西湖的水看起來更清,但還是比不上大明湖……
大約下午三點半左右,楊振寧一行來到趵突泉。
參觀完其他泉水後來到了趵突泉畔,薛南清教授告訴楊振寧,趵突泉的三股水原本可以噴的更高,但由於泉池水位很高,所以噴湧的高度趕不上30年代……
薛南清教授還在這講解著泉水的高度呢,楊振寧已經開始研究起泉水的顏色來:
「這個趵突泉有點意思,湧出來時候的顏色倒是可以研究一下。」楊振寧指著泉水湧出的地方告訴記者。
原來,站在泉池北側觀泉時,他發現趵突泉的三股水湧出時的顏色有點藍,於是又激起了他的疑問。
從大明湖北岸返回南門的過程中時候,看到攝像記者邊退邊拍攝,楊振寧感到很擔心,建議廠家設計一種新機器,讓記者不必退著拍照。
「你們這樣退著拍攝很危險的,」楊振寧的話一出口,大家感到十分詫異,幹了這麼多年採訪工作,還沒有哪個採訪對象這樣關心記者的安全,緊接著心裡一暖。
他說,「看你們幾位的攝像機牌子都是松下的,建議你們跟松下公司聯繫一下,讓他們設計一種新機器,就是那種人往前走也可以照後面的。這樣對照的人和被照的人都有好處。」
「真要成功的話我有專利啊!」
現在全景相機、攝影機,甚至是VR都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受到楊振寧的啟發……
好了,今兒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更多故事,明晚請繼續搬小凳子來等著……
你也可以把你的高考故事或陪考故事寫出來,告訴老徐;你也可以讓孩子寫一篇他/她的高三經歷……
於你而言,這是一種壓力的分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釋放……
記得寫好發到老徐的郵箱:76968279@qq.com
我在這裡,等你……
版權說明:
本文系徐玉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希望轉載,請聯繫:76968279@qq.com。
歡迎您轉發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