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楊振寧第一次來濟南發生了什麼……

2021-02-18 老徐說高考

 Hi,你好。

 

歡迎你來到這裡,聽老徐講高考故事。


 

今晚想講個與高考無關的故事,只因老徐同志也有一顆八卦的心……

 

周末了,放鬆點……

 

給你講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第一次來濟南的故事:

 

 

2004年11月10日,時年82歲的楊振寧應邀到山東大學進行一次為期三天的訪問。

 

大約一個半月之後,也就是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

 

額……

 

扯回來扯回來……

 

 

話說2004年11月10日,楊振寧先生應邀來到濟南,對山東大學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

 

這是楊振寧第一次來咱大山東訪問。

 

當天下午,楊振寧先生在山大薛南清教授的陪同下遊覽了濟南兩大名勝——大明湖和趵突泉。

 

回想起來,這兩個公園的不少小路都是鵝卵石鋪成的,加上泉水的浸潤,路面有些溼滑,年輕人走起來尚且有些困難,但當時82歲高齡的楊振寧卻步態輕鬆,完全看不出倦怠……

    

整個遊覽過程,楊振寧大部分時間只是在看、聽,很少發表個人的看法。

 

就算偶而開口說話,也離不開科學研究。

                   

當天下午2:30,在薛南清教授的陪同下,楊振寧一行三人來到大明湖南門。

 

哈,現在想來很有意思,2004年的時候,山東媒體就已經很生猛……

 

楊振寧剛一下車,在大明湖守候多時的30餘名記者立即架起「長槍短炮」,開始「轟炸」……

 

楊振寧大明湖一遊主要乘坐畫舫。

 

為了爭取到合適的採訪位置,楊振寧一踏上畫舫,記者們立刻爭先恐後地往船上擠……

 

你猜老徐同志有木有擠上畫舫?

 

幸虧那時候瘦啊……

 

在工作人員的協調下,最終還是有20名記者留在船上……

 

小小的船艙擠了那麼多記者,說實話顯得有些侷促,有的記者甚至蹲到了楊振寧的座位前,直接堆到老先生眼皮底下……

 

幹記者太不容易了,眼淚譁譁的……

 

那時候剛出道時間不長的老徐同志面對這樣的新聞人物還是有些發憷,儘管距離楊振寧很近,也沒能提問老先生一個問題……

 

好不容易各自佔穩一方空間之後,在薛南清教授開口講解前,船上短時間陷入

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啊,楊振寧趕緊打趣到:

 

「我真擔心這麼多人會把船給弄沉了……」

 

大家會心一笑,氣氛一下子緩和了不少……

 

「過去的時候,大明湖北邊就是稻田,一到夏季多雨的天氣,稻田裡蛙鳴不斷,但明湖裡的青蛙則緘口不言,這是明湖四怪中的一怪,即「蛙不鳴……」

 

客串導遊的薛南清教授一開口解說,立即提起了楊振寧的興致,他像小學生一樣津津有味地聽著,還不時插上一句問話:

    

「是不是沒有青蛙?」

 

薛教授告訴他,有人曾經就此做過實驗,即便是從外面拿來善於鳴叫的青蛙,放進大明湖裡一樣不會鳴叫。

 

怎麼會這樣?

 

大物理學家的臉上寫滿了問號。

 

畫舫外碧波蕩漾景色宜人,楊振寧卻還是念念不忘明湖「蛙不鳴」的事兒:

 

「有沒有人研究這個?」

    

不知是大明湖的景色,還是「蛙不鳴」典故吸引力楊振寧,他對大明湖的評價頗高:

 

「我去過揚州的瘦西湖,沒有這個好」,楊振寧說,儘管瘦西湖的水看起來更清,但還是比不上大明湖……

 

    

大約下午三點半左右,楊振寧一行來到趵突泉。

 

參觀完其他泉水後來到了趵突泉畔,薛南清教授告訴楊振寧,趵突泉的三股水原本可以噴的更高,但由於泉池水位很高,所以噴湧的高度趕不上30年代……

 

薛南清教授還在這講解著泉水的高度呢,楊振寧已經開始研究起泉水的顏色來:

    

「這個趵突泉有點意思,湧出來時候的顏色倒是可以研究一下。」楊振寧指著泉水湧出的地方告訴記者。

 

原來,站在泉池北側觀泉時,他發現趵突泉的三股水湧出時的顏色有點藍,於是又激起了他的疑問。

 

從大明湖北岸返回南門的過程中時候,看到攝像記者邊退邊拍攝,楊振寧感到很擔心,建議廠家設計一種新機器,讓記者不必退著拍照。

    

「你們這樣退著拍攝很危險的,」楊振寧的話一出口,大家感到十分詫異,幹了這麼多年採訪工作,還沒有哪個採訪對象這樣關心記者的安全,緊接著心裡一暖。

 

他說,「看你們幾位的攝像機牌子都是松下的,建議你們跟松下公司聯繫一下,讓他們設計一種新機器,就是那種人往前走也可以照後面的。這樣對照的人和被照的人都有好處。」

    

「真要成功的話我有專利啊!」

 

 

現在全景相機、攝影機,甚至是VR都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受到楊振寧的啟發……

 

好了,今兒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更多故事,明晚請繼續搬小凳子來等著……

 

 


你也可以把你的高考故事或陪考故事寫出來,告訴老徐;你也可以讓孩子寫一篇他/她的高三經歷……

 

於你而言,這是一種壓力的分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釋放……

 

記得寫好發到老徐的郵箱:76968279@qq.com

 

我在這裡,等你……

 

版權說明:

本文系徐玉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希望轉載,請聯繫:76968279@qq.com


歡迎您轉發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我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於合肥,彼時的合肥,還不是什麼省會城市,面積很小,城區面積5平方公裡都不到,其實,許多名人成功的背後,都有著辛勤的付出,以及不平凡的經歷,楊振寧,同樣如此!1928年,虛歲只有7歲的楊振寧,便隨父親一起,赴廈門求學,父親楊武之任廈門大學教授,當年,楊振寧直接上的是小學二年級。
  • 孫滌:楊振寧李政道與《易經》不為人知的故事
    筆者願引用一個案例,來喻解這層道理,在易學探詢的途程中它曾帶給了我不少啟迪和信念。早在1970年代的一天晚上,我從「美國之音」聽到了有關楊振寧、李政道的故事,(當時為了學英語,許多知青都有冒險收聽「敵臺」的經驗,)給我的衝擊之大,簡直莫可名狀。
  • 發生在聖誕節的名人趣事,他們都留下了什麼聖誕節故事?
    發生在聖誕節的名人趣事,看看林肯、裡根、歐巴馬、蔣介石宋美齡、比爾蓋茨、牛頓,他們都留下了什麼聖誕節故事?一,林肯的聖誕禮物一個聖誕節的晚上,皮鞋店門前來了一個小男孩,光著小腳丫,一看就是很可憐的樣子!
  • 楊振寧給國科大的研究生潑冷水,這是什麼心態?
    前幾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禮堂裡,97歲的楊振寧和國科大的學生們侃侃而談。一位來自高能物理研究所並且未來要從事大型對撞機預研工作的研究生,問楊振寧關於中國要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看法有沒有改變時,楊振寧明確的表示了反對建造的態度,並且說「The party is over」,意思是大型對撞機的盛宴已過。
  • 名人師生戀我給分為四類,你還知道哪一些?
    師生戀這個名詞似乎更容易發生在名人身上,比如,魯迅娶了比自己小18歲的學生許廣平;法國總統馬克龍娶了大自己24歲的老師布裡吉特;李雙江娶了小自己27歲的學生夢鴿;楊振寧娶了比自己小54歲的學生翁帆。師生戀為什麼會發生在這些人身上,這些師生戀有什麼特點,分析一下無外乎這麼四類:第一類為男老師追女學生、第二類為女學生追男老師、第三類為男學生追女老師、第四類為師生日久生情。下面我們依次來給盤點一下。
  • 楊振寧:從《數學大師》到《數學巨匠》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2016年11月,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楊振寧先生反覆強調科學「傳統」的重要性。他說:「西方前沿的近代科學的發展,搞了好幾百年……科學發展需要一個『傳統』。什麼叫『傳統』呢?比如說,物理學有它的傳統,一個年輕人要想鑽到這個領域裡頭,他得學習過去幾百年已經有的知識。還不止這個,他還得能夠知道今天這個領域裡頭正在高速發展的是哪些問題。」
  • 楊振寧:我死後你要再婚,翁帆怎樣回答的?終於明白楊為何娶她了
    名人,情感,年齡落差懸殊....是人們對他們的婚事格外關注的主要原因。有人稱讚,有人懷疑,還有人詬病。總之,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名人的生活幾乎也是透明的,而楊振寧先生和翁帆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形影不離,十指相扣,這也形成了他們的愛情logo。十多年穩定的婚姻,也是他們回應坊間各種猜忌流言的最好方式。楊振寧先生曾對翁帆說:我死後,你一定要再婚。而翁帆回答了一句話。人們才真的明白了楊振寧為何會娶翁帆。
  • 98歲的楊振寧,是如何稱呼自己的嶽父嶽母?短短幾個字盡顯高情商
    王石和田樸珺走到了一起的時候,外界一直吐槽老王說「到底是有什麼看不開的,萬一老年不保虧不虧」,而田樸珺也被定義為,是一個想要靠男人上位的野心女人。其實換個角度來講,王石不娶田樸珺,他終歸也是要娶別人的。田樸珺不嫁王石,她也可能會選擇另外一位更成功的企業家。所以,被人吐槽的婚姻和愛情,也未必是真不好。
  • 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起源與爭執:關於泡利與楊振寧的軼事
    在研討會上,泡利連續不斷的「騷擾」楊振寧,問他非阿貝爾規範玻色子(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知的膠子)的質量是什麼,因為泡利知道在這個理論中它們的質量被認為是 0,而這一與現實相違背的事實足以扼殺整個理論(在 1964 年希格斯機制被提出和 1973 年量子色動力學被提出之前,科學家是這樣認為的)。楊振寧說,他也不知道答案應該是什麼。
  • 楊振寧為何稱讚範曾是幾百年難遇的書畫大師?
    題字和出書,進一步增加了範曾在全國文化圈的知名度,讓他一直是當代炙手可熱的文化名人,到現在,他的知名度仍然居高不下。如果這樣的觀點出自一個名人之口,所帶來的轟動肯定會讓聽者驚嘆不已。稱讚範曾是當代大師的名人,正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2012年10月,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知名度大增。
  • 濟南長清大學城用人名和花來命名道路
    濟南大學城大學城的大學生大學城邊夜晚濟南長清大學城處於長清區正東方向,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崮雲湖街道,緊鄰濟南,共有11所大學, 這裡有著相當濃厚的文化氛圍。而這裡的路都是以名人與花來命名的。濟南長清大學城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被稱為濟南大學科技園。道路的兩側都是密集綠植與花。而這些路都是歷史名人命名,以示對莘莘學子們的深切厚望。希望他們成為未來之星、這些歷史名人的故事激勵著他們,願他們早日成為國家棟梁。這些路以物理名人命名的路有:牛頓路、瓦特路、居裡路。四面環山、空氣清新,花兒與青年是多麼美好的寓意呀!
  • 楊振寧:中美若發生衝突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
    華裔安徽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出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並發表視頻致辭。楊振寧在致辭中談及中美關係,他表示,中美兩個大國必須進行合作,如果發生衝突,那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長達37年。他在致辭中表示,安徽大學跟紐約石溪大學展開合作,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 王嘉興:見楊振寧一面不難—新聞—科學網
    我能有這個機會,大概是因為一個久遠的承諾:高三那年,我糾結該去清華還是北大,清華招生辦給的理由之一就是,來清華可以見到楊振寧。 那並非我想像中的「與大師面對面」,而是院士致辭加領導總結的「官方標配」。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提問環節,學生要走到楊先生身邊彎腰,湊在他的耳邊講話,他才能聽清。也許是因為太多人誇讚楊先生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目睹此景我反而有些驚訝。
  • 楊振寧:芝加哥大學畢業,當今世界現存最偉大的科學家!
    中國一直不發名人的存在,古往今來,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偉大的人物,在古代有我們尊師重道的孔子尊師,眾多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在我們的課本中不斷的出現,來到了現在的社會中中國依然有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等大佬存在,中國的技術已經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些都離不開中國人的科學家們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是當今世界現存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家
  • 【名人來了】- 等了這麼久,經典名人故事傳記繪本來了!!一道打開孩子們通往理想的大門~
    名人傳記終於來了!!這套還沒上市我就盯上的繪本,現貨終於到倉庫了!!名人傳記是我一直在找的繪本題材,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榜樣的力量當孩子迷茫、困惑時榜樣就是為他(她)照亮前路的明燈前路漫漫,指路明燈至關重要!
  •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多次與愛因斯坦交流,卻遺憾不曾留下合影
    很多人只是聽到愛因斯坦的故事就感覺無比的敬佩,更何況是見到他本人。楊振寧先生曾與愛因斯坦見過多次,甚至還有過交談。不過,楊振寧先生也有遺憾,因為他從未與愛因斯坦沒有合照。 與愛因斯坦的交集 第一次和愛因斯坦說話在49年的時候,他還是一名年輕的博士後,那時候剛剛加入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因為工作的便利,他當時出席過很多次愛因斯坦的講座,這是他第一次正視自己內心的偶像。
  • 楊振寧出席清華大學圖書館百歲紀念
    楊振寧出席清華大學圖書館百歲紀念   中新網北京90歲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出席,對圖書館未來發展寄予期望。  作為清華大學圖書館最早的見證人之一,楊振寧還記得自己7歲住進清華園見到老清華圖書館的情形。「1929年我隨父母住進清華園,那時每次有外地朋友來都要去圖書館看,軟地板、玻璃地板,是全中國最講究的圖書館。」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
  • (黃岡)麻城:名人故事我來講 勵志精神我來揚
    5月8日晚,麻城市博達學校高一學部全體師生齊聚達德樓禮堂,舉行「名人故事我來講,勵志精神我來揚」演講比賽。   比賽開始前,高一學部教科室張主任提綱挈領,闡述本次演講比賽的意義,鼓勵大家走近名人,發揚勵志精神。
  • 杜致禮的愛情:為楊振寧生下三個孩子,楊振寧晚年是如何對待她?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故事主人公,是杜聿明將軍的女兒杜致禮。杜致禮相守愛情50年,為楊振寧生下三個孩子,楊振寧晚年又是如何對待她的呢?           再後來,她到西南聯合大學附中就讀的時候,第一次認識了楊振寧,當時楊振寧是她的數學老師。不過在後來抗日戰爭的爆發,杜致禮的家人就將她送到了美國留學。不過在美國留學的好日子不長,杜致禮的父親被俘虜了,這個時候她就有一些岌岌可危了,於是她就自己到了紐約聖文森學院讀書。
  • 說說梁思成、楊振寧、錢學森和費曼等科學家的父親們
    今天是父親節,聊聊幾位科學家的父親,看看這些父親們在科學家的成長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梁思成的父親先說說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梁啓超9個孩子,出了三位院士,每位都是專家。在中國人的父親裡面,我一直最推崇梁啓超。梁啓超的父親形象跟中國傳統的父親形象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