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礦泉水瓶、瓦楞紙板、吸管、快遞包裝盒等,都是她隨時可派上場的「寶貝」……在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研員張敏的潛意識裡,這些都是自己開展科學教學的寶貴資源。
張敏在農村學校教過書,在長沙郊區學校當過班主任,22年前,她來到長沙市名校——砂子塘小學,任科學教師十多年,成長為區科學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5年前,她被調到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任科學教研員,開始當小學科學老師的「老師」。
在張敏看來,學生雖然是天生的探究者,孩子們早在讀書之前就開始探索他們周圍的世界,但是,要使探究這一人類潛在基因得到發展,一定離開不了老師給他創設的結構性環境。
為此,張敏推動小學科學課堂打破常規模式,從選擇支配材料、創設探究情境、創設結構性問題開始,保護與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導學生開展有經歷的學習,用學生的力量來推動教學,來發現意義,用跨學科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決策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等的培養。
明確了小學科學課堂改革的使命與方向後,張敏廣泛開展全省小學科學教學現狀調研,並在此基礎上,分層搭建全省小學科學教研團隊近10個,深入基層學校聽課、評課,全省14個市州的近200所學校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邊聽邊記邊評,在張敏家裡,僅科學教學的聽評課記錄本就有近100本,聽評課3000多節,聽評課時長達120000分鐘以上,聽評課筆記逾百萬字。她還參與編寫出版10部科學教育教學著作,並獲得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7項。
「科學和人文是一個人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雙翼,科學課應該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孩子們感到領悟自然的快樂與興奮,孩子們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應該得到保護與激發。」張敏說。
為使教研效益最大化,張敏還整合網際網路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出「雙線混融教研」新模式,即「線上教研與線下教研混融共生」,讓線上教研與線下教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張敏利用幾個二維碼就能精彩改變一場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學比賽活動,線下老師對現場課堂教學的思考、建議、感想與優缺點,通過直播平臺建立的「湖南省小學科學教師」學習空間,手機一點就可發出,展示在現場屏幕上的討論區。兩天現場直播、網上累計上萬人次參與,吸引了湖北、貴州、四川、海南等地的科學老師學習觀摩。
「張敏老師總能引導我們立足校內教學研究,幫助改變教學視域,激發研討熱情,在相互交換『蘋果』的過程中,享受他山之玉的潤澤,我們也因自己的『蘋果』得到兄弟姐妹的青睞而快樂自足。」長沙市砂子塘嘉和小學教師張書文這樣說。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