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具有這種能力

2020-12-13 魏晉寒

文章作者‖魏晉寒

圖片來源‖網絡

最近一段時間,同事K有些悶悶不樂。他把辛辛苦苦整理的項目方案交給經理,結果卻換來經理冷冰冰「嗯」的一聲,並沒有太多的指點和回應,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同事K心中泛起了嘀咕:

「看經理的臉色,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我是不是哪裡犯了錯誤?」

「我的項目方案是不是不合格?」

「昨天我的牢騷話是不是被經理聽到了?」

……

經理略顯僵硬的回答,以及冷冰冰的臉色,這讓同事K格外的心事重重。他不自覺的懷疑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即便幾天之後,同事K仍然一遍又一遍的自我懷疑,放心不下這件事情。

然而在周交班會上,經理非但沒有批評指責同事K,反而還褒獎了他的項目方案。

同事K終於鬆了一口氣,這才明白經理冷言冷語並非是因為他的問題。

「對了,或許是經理父親生病住院的緣故吧!」同事K恍然大悟,同時又埋怨自己白白擔憂了這麼長時間。

01

生活當中,總是有一些人敏感多思,自卑怯弱。尤其面對一些負面徵兆、消息、是非、反饋……但凡有些風吹草動,他們便開始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把問題平白無故歸咎到自己身上。

我哪裡出錯了……

我哪裡不到位了……

我哪裡疏忽了……

我哪裡得罪別人了……

事實上,問題根本不在他們身上,他們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每個人每天都會出現 700 多次的自動思考。在這些思考之中有內容比較清晰的,也有意識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負面思考。也就是說,在你的大腦中每天會出現 700 條負面信息。

積極樂觀的人,以及消極悲觀的人,面對同樣的信息反饋,尤其是負面信息反饋,他們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

就比如面對相同的半塊麵包,積極樂觀的人會慶幸還有半塊麵包,消極悲觀的人卻會擔憂只剩下半塊麵包。

再比如工作中的場景,我們主動和領導打招呼,卻得到領導熟視無睹的回應(領導心中有其他事情,並不是針對打招呼的人)

積極樂觀的人或許會不以為意,很快把這件事情拋之腦後;

消極悲觀的人卻可能要思前想後,自我懷疑,把問題推導到負面方向上去。

正如著名詩人汪國真說的那樣:「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02

前段時間,我認真拜讀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書《鈍感力》,其中提到了「鈍感力」這個概念。

所謂「鈍感力」,就是和「敏感」截然相反的意思。遇到事情,我們要表現的笨拙、粗糙、忍耐一些。比如說:

小A和小B同時被蚊子叮咬了一下,小A不以為意,僅僅搓了搓被叮的皮膚,然後就把這件事擱置一旁,繼續做其它事情。

小B卻是大呼小叫,一方面又拍又打,急忙驅趕蚊子;另一方面不停抓撓被叮的地方,還急忙塗抹花露水,擔心過敏起包。

如此,面對相同的狀況,小A表現的忍耐堅強,小B卻過於敏感、脆弱、容易受傷。

現實當中,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是是非非,一段又一段起起伏伏。倘若我們每一次經歷都要思前想後,瞻前顧後,敏感多思,我們一定會被自己壓的喘不過起來。

很苦、很累、很糾結、也很焦慮。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把心思放寬一些,讓自己鈍感一點,木訥一些,臉皮厚一點。如此我們才能避免負面思考,避免自己嚇自己,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輕裝簡行。

03

曾國藩在《曾胡治兵語錄》裡說道:「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

事情已經過去,我們就要學會順應和面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我們沒必要過分焦慮和恭迎;專注做好當前的事情,已經過去的事情,無論好壞,我們都不必太過留戀。

生活當中,一些人內心不夠強大,猶猶豫豫,自卑怯弱,敏感脆弱,還總是自我否定。

如此便是限制他們幸福、成功最根本的因素。

想要擺脫這種局面,先改變他們的「心」,再改變他們的 「行」,如此才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人生這條道路,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想要順順利利的走下去,我們就必須擁有一顆堅韌、平穩、強大的「內心」作為支撐。尤其面對一些是是非非,該糊塗的時候,我們要故作糊塗;該木訥的時候,我們也要適度木訥;該不放在心上的,我們要懂得釋然和放棄。

很多事情,我們沒必要深思多想,更沒必要朝著消極負面的方向去想。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是確保我們幸福、成功最重要的後盾。

相關焦點

  • 《鈍感力》:百般計較,不如一顆單純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那些愛計較、遇事總是想太多的人往往活得很累。這類人很容易揪住一件小事、他人的一句話思慮很久,然後得出一個毫無根據的結論自我折磨。很不幸我曾經就是這樣一類人,因為想太多、計較太多,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
  • 鈍感力—對牛彈琴
    可是內心卻清楚的不得了,在關鍵的點上他們絕不手軟!你看漢景帝,你看昭烈皇帝,你說他們是裝傻充愣麼?其實這就是性格使然,這是被總結為一種情商以外的能力—鈍感力在生活中,工作上也有這麼種人,他們憨厚,遲鈍,不掙不搶,他們看起來絕對不精明,但是你發現在每一個關鍵情況下都會有他存在,有人說這是貴人語遲,這是天生的性格,這能塑造麼?
  • 過得好的人生,是懂得在敏感力和鈍感力之間切換自如
    按照書中所說,敏感力強的人,很難過好這一生。因為,這樣的人會對周邊事物時時敏感而導致抗壓,抗挫折的能力銳減。但是,有些事情,如果太過於遲鈍,不能做出及時快速的反應,存在問題的時候不能及時修正,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的確,敏感力和鈍感力究竟哪個更能的我們這一生過得更好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敏感力和鈍感力之間自由切換。
  • 官場高人,無不有極強的鈍感力
    他們不具備成年人的成熟思維,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看不到大局、看不清事物的全貌,極端情緒化,腦袋一根筋,找不準自己的定位,缺乏反思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開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氣量,他們的行事哲學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有仇不報非君子。這樣的人,在職場上很難混下去,往往步履蹣跚、舉步維艱。
  • 校園悲劇頻發,怎樣養育內心堅強的孩子?了解「甘地夫人法則」,培養孩子的鈍感力
    不相信他們擁有堅韌的內心,不相信他們能理解苦難的意義,不相信他們足夠堅強。實際上,人們內心的恐懼更多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以至於困難還沒到,很多人已經被可能產生的危險給嚇倒了。甘地夫人給兒子的這段話,就是要破解他心中所有想像出來的恐懼,把最壞的結局告訴他,讓孩子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敵人」到底是誰,究竟有多麼強大,做好足夠準備來面對。
  • 親子 | 從《鈍感力》中窺探出的父母守則
    最近看了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他提出了「鈍感力」這個概念,「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接下來,願各位寶爸寶媽能花幾分鐘,認真地看下去,要知道,孩子們需要的是你們「鈍感的愛」。首先,我特意節選了書中其中一章,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理解「鈍感力」究竟是什麼......
  • 夫妻和諧相處,需要一些「鈍感力」!
    我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夫妻和諧相處,需要一些鈍感力。Part 01什麼是婚姻「鈍感力」——鈍感力是夫妻相處的「潤滑劑」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有一部作品《鈍感力》,其中他指出:鈍感力就是要對眼前事情鈍感一點,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其實,鈍感力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對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 總是心累, 你也許應該提高鈍感力|每日罐頭
    提高鈍感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日本的一位作家渡邊淳一在他的書中這樣說:「面對芸芸眾生各式各樣的毛病,有些人耿耿於懷,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視若無睹。為了解釋這種思維模式,他提出了敏感的反義詞:「鈍感力」。什麼是鈍感力?鈍感力,其意為「遲鈍的能力」。但這裡的「遲鈍」,並不是說「你反應遲鈍,做事遲鈍」,而是特指「心態上的遲鈍」。換句話講,鈍感力讓我們對他人的嫉妒和責罵不敏感,對自己的失誤和挫折不敏感。
  •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科學提升孩子的「鈍感力」?
    作者:王小騫 來源: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ID:WXQCOLLEGE)「鈍感力」對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力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那麼如何科學提升孩子的「抗挫力」「鈍感力」?
  • 父母要學會培養孩子的「鈍感力」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人敏感的性格也是如此。如果性格過於敏感,那麼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雖然會感覺到心理上的壓力較大,但是這種敏感的性格也能讓他注意到一些細節性的內容。對於孩子來說,在一些固定的年齡段表現出缺乏安全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需要安全感的過程,如果他們感覺到周圍的成長環境不夠安全時,就會讓他們形成猜疑、敏感、自卑的性格。
  • 《鈍感力》:「遲鈍」是一種讓你獲得快樂的智慧
    敏銳的洞察力可以感知很多,也會失去很多,正所謂: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鈍感雖有時給人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傻人有傻福,鈍感力可以帶來美好的生活。鈍感力不是真正的木訥、遲鈍,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二、鈍感力能帶來什麼?1.
  • 培養「鈍感力」是關鍵
    ,鍛鍊我們的意志,增強我們的"鈍感力"。對於這樣的一種表現,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種人非常的傻,別人罵自己了都不會感覺到生氣。但是其實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傻人有傻福,還有大智若愚。這種能夠自動的屏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嘲諷的人,恰恰是那種能夠獲得成功的人。為什麼「鈍感力」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豆瓣9.5《阿甘正傳》:淺析「鈍感力」與成功人生的密切聯繫
    具備鈍感力的人,無論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都一定能在這條路上走出精彩來,只要你認準方向,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最後一定會走進無限春光裡!
  • 怎樣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6個方法讓你擁有強大的內心
    每個人的經歷,思維模式,成長環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個體之間的不同差異。本期的話題,唐歌為你分享的主題是:怎樣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6個方法讓你擁有強大的內心。一 為什麼有的人內心脆弱,而有的人內心強大?
  • 一遇事就著急,培養「鈍感力」讓他放寬心
    」鈍感力的概念,來自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書中,他認為「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父母教養孩子時,如果發現他有敏感、急性子的表現,就要注意培養鈍感力。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胡可的兩個兒子深受關注,尤其是獨立穩重的安吉,更是大家憧憬中的的「天使寶寶」。
  • 內心強大的人,都敢於突破盲點象限
    有了鈍感力之後,你能夠非常正確地去面對嫉妒和諷刺。很多人經常會被朋友或者同事嫉妒、中傷、刁難。不要聽到不中聽的話,就如臨大敵,而要仔細地思考對方所說的原因,體察對方的心情,擁有心胸廣闊的鈍感力。那麼,當別人給你翻開盲點象限的時候,有的人就會覺得特別不舒服。那麼這時候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你的盲點象限就變得特別重要。如果一個太過敏感的人被人揭示了盲點就生氣,那誰還跟你說啊?對吧?那你的盲點變得越來越多,沒人給你解釋。但是當你能夠說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善如流,聞過則喜。這些東西能夠做得到的話,你發現願意跟你揭示盲點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
  • 學生發「敲打」表情激怒老師:用「鈍感力」化解師生溝通危機
    難道學生平時就是這種散漫和放肆的性格嗎?如果不是,那麼老師有點過於敏感了,對於自己作為長輩和教師的權威尊嚴看得過重,反而成了自己沉重的負擔。適度的「敏感體質」可以讓人掌控人際交往中的脈搏走向,提升人的共情能力,是一種積極的能量。然而心思過度敏感的人,卻會時時刻刻心存戒備、草木皆兵,很容易認為別人說話、做事是在針對自己,讓自己痛苦不堪。
  • 想讓孩子內心強大不受傷?扔掉「玻璃心」,培養他變成「厚臉皮」
    這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很容易進一步點燃老師和家長的怒點,大人們批評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期待通過恐嚇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類孩子往往會被大人們認為是厚臉皮、不懂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好孩子」的雄心壯志。
  • 優秀的人,往往具有這種能力!(人生感悟)
    著名作家萊辛說過這麼一句話:「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現實當中,形形色色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不幸,高效和低效,往往要歸結到「目標力」這三個字上面。,處處追求快捷先機,然而他們好高騖遠、貪多貪全,最終導致「以偏概全」式的效率低下;有些人無所事事,處處追求安穩舒適,然而生活如逆水行舟,年年倒退。
  • 內心強大心法:內心強大往往來自這三種內在的力量,你具備嗎?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會藉助內在的力量去塑造自我,這是內心強大的根本,也是我們能夠創造屬於自己人生的關鍵。 我們要想讓內心強大,就一定要擁有強大的信念,這種信念能夠照亮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活著有勁頭,敢於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從而擁有無比強大的內心。 第二:反脆弱力:學會面對人生的無常,你才能異常強大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具備的第二種內在內在的力量是反脆弱力。那些不能打敗你的,往往讓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