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晉寒
圖片來源‖網絡
最近一段時間,同事K有些悶悶不樂。他把辛辛苦苦整理的項目方案交給經理,結果卻換來經理冷冰冰「嗯」的一聲,並沒有太多的指點和回應,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同事K心中泛起了嘀咕:
「看經理的臉色,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我是不是哪裡犯了錯誤?」
「我的項目方案是不是不合格?」
「昨天我的牢騷話是不是被經理聽到了?」
……
經理略顯僵硬的回答,以及冷冰冰的臉色,這讓同事K格外的心事重重。他不自覺的懷疑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即便幾天之後,同事K仍然一遍又一遍的自我懷疑,放心不下這件事情。
然而在周交班會上,經理非但沒有批評指責同事K,反而還褒獎了他的項目方案。
同事K終於鬆了一口氣,這才明白經理冷言冷語並非是因為他的問題。
「對了,或許是經理父親生病住院的緣故吧!」同事K恍然大悟,同時又埋怨自己白白擔憂了這麼長時間。
01
生活當中,總是有一些人敏感多思,自卑怯弱。尤其面對一些負面徵兆、消息、是非、反饋……但凡有些風吹草動,他們便開始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把問題平白無故歸咎到自己身上。
我哪裡出錯了……
我哪裡不到位了……
我哪裡疏忽了……
我哪裡得罪別人了……
事實上,問題根本不在他們身上,他們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每個人每天都會出現 700 多次的自動思考。在這些思考之中有內容比較清晰的,也有意識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負面思考。也就是說,在你的大腦中每天會出現 700 條負面信息。
積極樂觀的人,以及消極悲觀的人,面對同樣的信息反饋,尤其是負面信息反饋,他們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
就比如面對相同的半塊麵包,積極樂觀的人會慶幸還有半塊麵包,消極悲觀的人卻會擔憂只剩下半塊麵包。
再比如工作中的場景,我們主動和領導打招呼,卻得到領導熟視無睹的回應(領導心中有其他事情,並不是針對打招呼的人)。
積極樂觀的人或許會不以為意,很快把這件事情拋之腦後;
消極悲觀的人卻可能要思前想後,自我懷疑,把問題推導到負面方向上去。
正如著名詩人汪國真說的那樣:「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02
前段時間,我認真拜讀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書《鈍感力》,其中提到了「鈍感力」這個概念。
所謂「鈍感力」,就是和「敏感」截然相反的意思。遇到事情,我們要表現的笨拙、粗糙、忍耐一些。比如說:
小A和小B同時被蚊子叮咬了一下,小A不以為意,僅僅搓了搓被叮的皮膚,然後就把這件事擱置一旁,繼續做其它事情。
小B卻是大呼小叫,一方面又拍又打,急忙驅趕蚊子;另一方面不停抓撓被叮的地方,還急忙塗抹花露水,擔心過敏起包。
如此,面對相同的狀況,小A表現的忍耐堅強,小B卻過於敏感、脆弱、容易受傷。
現實當中,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是是非非,一段又一段起起伏伏。倘若我們每一次經歷都要思前想後,瞻前顧後,敏感多思,我們一定會被自己壓的喘不過起來。
很苦、很累、很糾結、也很焦慮。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把心思放寬一些,讓自己鈍感一點,木訥一些,臉皮厚一點。如此我們才能避免負面思考,避免自己嚇自己,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輕裝簡行。
03
曾國藩在《曾胡治兵語錄》裡說道:「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
事情已經過去,我們就要學會順應和面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我們沒必要過分焦慮和恭迎;專注做好當前的事情,已經過去的事情,無論好壞,我們都不必太過留戀。
生活當中,一些人內心不夠強大,猶猶豫豫,自卑怯弱,敏感脆弱,還總是自我否定。
如此便是限制他們幸福、成功最根本的因素。
想要擺脫這種局面,先改變他們的「心」,再改變他們的 「行」,如此才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人生這條道路,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想要順順利利的走下去,我們就必須擁有一顆堅韌、平穩、強大的「內心」作為支撐。尤其面對一些是是非非,該糊塗的時候,我們要故作糊塗;該木訥的時候,我們也要適度木訥;該不放在心上的,我們要懂得釋然和放棄。
很多事情,我們沒必要深思多想,更沒必要朝著消極負面的方向去想。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是確保我們幸福、成功最重要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