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而產後的「坐月子期」更被視為最重要的階段。婦產科醫師提到,女人一生中有三個時期的照護攸關一生的生活與健康,重視這段時間的保養,甚至可以調整日後體質,常保好氣色,而這三個時期分別是:青春期、月子期與更年期。由此可知坐月子的重要性,產後媽咪應把握此關鍵期,調養好體質,永保青春美麗!
生產方式分為自然產和剖腹產兩種,兩者在恢復身體機能和日常照護保養上大同小異,通常產後症狀也大致雷同。為了讓媽咪們可以更加明了其各別需要做的護理工作,以下將為您做出詳細的歸納整理。
自然產傷口護理
自然產後會出現哪些基本的症狀,這些症狀該怎麼來看待解決,困擾著辛苦的產後媽咪們。
自然產的撕裂傷口通常會在產後的3~5天癒合,癒合速度較剖腹產來得快速。婦產科醫師解釋,其實傷口的大小及疼痛的程度是有多重影響因子的(如:胎兒的重量,母親骨盆腔的寬窄及生產的速度等)。一般來講醫師會在寶寶還未落地前,先剪會陰,等寶寶出生再縫合傷口。此種處理方式的好處是這樣傷口較為平整,將來在復原時的情況也比較好。
有些則是直接讓寶寶出生,讓會陰自然撕裂的方式;但這樣的傷口會較不平整亦不容易縫合。不過何種方式較好則見仁見智,端視生產當時的狀況而決定;最重要是產後的傷口不要使其感染,否則會較為麻煩。
婦產科醫師建議自然產24小時後可採用「溫水坐浴法」,亦即用盆水的坐浴方式洗澡,水溫約41℃~43℃。一天約3~4次,每次10~15分鐘,持續到傷口癒合。在傷口尚未復原的期間,使用溫水衝洗會較溫和不刺激,且可以避免細菌隨著水進入子宮內部而引起發炎。
剖腹產傷口→ 照護期6個月「剖腹生產」即經由腹部及子宮的切開使胎兒娩出之生產方式,其目的為娩出無法以自然生產法安全分娩的胎兒。剖腹產的傷口通常需住院4~6天,婦產科醫師表示,目前的傷口多用會被自體吸收之羊腸線頭,不需再進行拆線手續,但媽咪在手術當天和手術後第一天,下床仍需有人陪伴,並採漸進的方式下床,亦可於產後經由護理人員協助使用束腹帶,以減緩活動時所造成的傷口不適。
剖腹產手術多採半身麻醉,在術後下肢會有麻木感,但會慢慢恢復知覺。待麻藥消退後,傷口會有疼痛感,子宮收縮時也會有不適感。醫師指出,術後因傷口太痛而想施打止痛劑的哺乳媽咪,不用太擔憂藥劑會透過乳汁影響寶寶,因藥劑在母乳中含量非常少,況且可利用餵完母乳時來施打止痛劑,故影響不大。餵奶時,可將寶寶放在墊有枕頭的大腿上,或是改採側臥方式,以減少寶寶壓迫到媽咪產後傷口而導致疼痛。
護理師建議,產後3~5天可做子宮環形按摩,此按摩法可以促進子宮的復原及惡露的排出,亦可預防因收縮不良引起的產後大出血。實行剖腹手術的媽咪,醫師會裝置尿管以觀察尿液輸出和輸入量有無平衡,媽咪需等到排氣後情況較穩定時才可以一一取下裝置,取下後的4~8小時即可自解小便。
剖腹產後的媽咪,若已可以自行穩定走動(約為術後的2~3天),便可使用防水貼布遮蓋傷口,以淋浴的方式洗澡,浴後則要儘速恢復傷口的乾燥清潔。若有任何感染的症狀,就要立即就醫。
1、先找到子宮的位置(位於肚臍下方,腹部中央)。
2、當子宮變軟時,以手掌環形稍微施以力量按摩,使子宮感覺硬起,如此才代表收縮良好。
剖腹產傷口護理方法
自然產的媽咪,其傷口位置在陰道處,故只要保持私處乾燥和適當清潔,很快即可癒合。剖腹產媽咪的開刀傷口較大,且部位較深,發生感染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婦產科醫師提供剖腹產的媽咪,使用DIY的傷口護理法。
1、術後,醫師會在傷口處貼上美容膠帶,美容膠帶上會再覆蓋紗布。
2、傷口尚未癒合時,請勿弄溼或弄髒紗布。萬一弄溼了紗布,也請立即更換並塗上優碘消毒,出院時,即可取下紗布,只需貼美容膠布防疤。
3、請遵照醫師指示時間洗澡或擦澡,沐浴後以乾淨的毛巾輕拍至乾燥即可。
4、避免傷口的過度拉扯,導致疼痛。
5、遵照指示時間至醫院回診( 約1 個月)。
除了產後傷口的護理之外,因個人體質不同,有些媽咪在手術後,疤痕會越來越明顯,且色素沈澱亦影響美觀。婦產科醫師提供DIY疤痕護理的建議,可降低疤痕形成的機率:
1、結痂後的傷口勿用手抓,應讓其自然掉落。
2、每天用手指頭輕按摩傷口3~5分鐘。
3、術後遵照醫師指示時間,在乾淨無滲液的傷口部位使用防疤產品,避免疤痕產生。
4、易過敏或易生疤痕的媽咪,可按醫師建議,使用除疤凝膠。
5、無論使用何者除疤產品,都建議耐心使用3~6個月。
6、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傷口,使疤痕因光照而致顏色加深。
本文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長按下面二維碼,家政服務知識送到手
回復以下 關鍵字查看相關內容
月子餐|月子秘籍 | 月嫂禁忌 |月子水果 |待產準備 |剖腹產照護| 新生兒護理| 剖腹產照顧| 月嫂寶典|月嫂基本知識 | 新生兒護理 |嬰兒早教 |寶寶洗澡| 寶寶餵藥 | 寶寶發燒| 寶寶兒歌| 寶寶大便| 寶寶睡覺 | 寶寶輔食 | 寶寶吐奶 | 寶寶積食 |寶寶急救 |產後恢復操 |嬰兒被動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