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給中醫辦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衡陽會議」又為中醫辦學注入了團結奮進的活力。全國各地名老中醫,以振興中醫事業為己任,為培養後繼人才,首先在北京創辦光明中醫函授大學,不到兩年,又在全國各地組建了33所分校、近200個輔導站,把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以北京為中心,從烏魯木齊辦到廈門,從哈爾濱辦到深圳,從內蒙古草原辦到南海之濱,在祖國的大地上,繪出了全國名老中醫上下呼應、群體辦學的雄偉壯麗的畫面。
名醫辦學,代不乏人。然而,名老中醫群體在全國辦一所大學卻史無前例的。創辦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是極其必要和及時的,是振興中醫的一件大好事,是「四化」建設的需要。現在中醫院校每年培養不足二千名中醫人員,遠遠滿足不了全國城鄉群眾的迫切需要。成立光明中醫函大,廣開門路辦學,招生多、不脫產、花錢少、易普及、見效快、分散辦,是培養人才的捷徑。與會專家、教授、名老中醫決心辦好函大。
31名倡導者名單
王伯嶽 王綿之 王鴻士 方藥中 鄧銘仲
白永波 呂炳奎 劉渡舟 劉愛芝 劉持年
巫君玉 吳一純 李安邦 周鳳梧 張斟茲
張協和 張殿璞 龐佑中 孟 東 林蘭君
張連洪 茹古香 趙紹琴 郝金凱 殷 參
龔志賢 常躍武 龔宗僅 童陸生 董建華
彭靜山 (名單排列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