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會有很多個節日,七夕節就是其中很特別的一個節日,也是很受歡迎的一個節日。那麼2018年七夕節是哪一天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2018年七夕節是哪一天
2018年七夕節時間:2018年08月17日 星期五
2018七巧節是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七日,稱七夕節,乞巧節、七巧節、少女節、女節、女兒節、洗頭節、情人節、雙星節、雙七節、婦女節等,漢族傳統節日。民間相傳,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通過鵲橋相會的日子。
牛郎、織女都是星名,源出上古,民間基於天體自然崇拜而產生了「牛郎織女」神話。《詩經·小雅·大東》有:「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跛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在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在西漢劉安《淮南子》及東漢應劭《風俗通》裡,發展了喜鵲填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神話內容,至今仍流傳在民間。歲時習俗過七夕節,亦始於上古。羅頎《物源》載:「楚懷王初置七夕。」漢魏時已有穿針乞巧,曬衣曝物的節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襟樓,俱以習俗也。」另《藝文類聚》卷四載《竹林七賢論》:「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後世圍繞著織女,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
清代稱七夕為「乞巧節」,這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因為乞巧活動的花樣繁多,女孩子特別高興,他們穿新衣,拜雙星,做著各種各樣的乞巧活動。到了民國乞巧風俗仍不減,民國十九年修的《蓋平縣誌》記載:「婦女有作盆水浮針,月下穿絲之戲者,至設爪果庭中乞巧天孫(織女星)。」「令童男女夜深伏瓜架下竊聽,隱約聞天上泣聲,感別離也。」《營口縣誌》亦載有「俗傳烏鵲填橋,牛女相會」等。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歷史上認為「七夕」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古代人如何過七夕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彩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遊。
樹液洗頭髮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原標題:2018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2018七夕是什麼時候哪一天
責任編輯:曾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