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起源於十九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宗教性慈善活動 ,但直至二戰後福利主義的興起,志願服務才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不過,溯其源頭,志願精神古已有之,羅馬時代的博愛精神,基督教的宗教教義以及儒家的仁愛思想,都蘊含著志願服務的精神本質即一種奉獻他人的善。
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我國的志願服務發展則起步較晚。我國最早的志願活動課追溯至改革開放前,出於國際義務和人道主義精神,中國曾對亞洲﹑非洲等國進行援助,同時派遣大量志願者到國外參與援助項目。改革開放以後,最早的志願者來自於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80年代後期,中國國內開始出現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志願服務和志願者。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志願服務之所以受到政府和公眾的青睞是因為它可以營造多贏的局面。對於獲得志願服務的人來說,它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對於提供志願服務的人而言,參加志願服務可以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一些志願服務項目可以提升志願者自身的能力,從而使這些經歷轉化為寶貴的財富。在美國,參與志願服務還與升學掛鈎。對於政府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事務日益複雜,提供面面俱到的公共服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另一方面,公眾對社會管理和服務的要求卻越來越多,志願服務正好可以幫助政府解決這一難題。對於社會來說,志願服務有助於形成互助友愛的社會風尚,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隨著志願服務的發展,各種志願組織和志願活動也如雨後新竹,在其迅猛的發展勢頭之下也掩藏著一些不足: 一方面,志願組織的行政色彩太濃,自主性較差,自身管理也有待完善。我國的志願組織是在政府或官辦組織的扶持和和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一些新興的草根志願組織往往要受到資金,制度等多方面的排擠,發展緩慢。相當數量的志願組織由於註冊時沒有「主管業務單位」,甚至得不到一個合法的身份;另一方面,志願者服務的協調機制有待完善。很多志願服務組織之間缺乏溝通協調,資源無法統籌利用,條塊分割嚴重,造成資源的浪費。如青年志願者﹑老齡志願者﹑社區志願者都在社區進行志願服務活動,但由於缺乏溝通協調,往往造成重複服務,浪費資源。
要解決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政府,社會公眾和相關組織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政府要進一步從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加強對志願服務管理的統籌管理,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的力度,引進民間資本,給予政策上的優惠,歡迎更多的民間力量加入其中;此外,志願服務和組織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積極鼓勵廣大社會公眾,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專業能力,以多種形式參與到志願服務的隊伍中來,例如一些有著較強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如醫生,可以參加一些與醫療服務相關的志願隊伍,這樣可以充分的利用他的專業知識而不造成專業的浪費;除了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參與努力,社會組織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企業、機關單位等社會組織也可以利用自己人員物資等便利條件,集體加入到志願隊伍中,為志願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
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使自己得到尊敬。」誠然,奉獻自己的愛心,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善行讓他人獲益,在溫暖他人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敬。青年人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青年志願者隊伍亦是我國志願服務和志願者隊伍的能量源泉,青年志願者們用知識和愛心服務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在服務他人和奉獻社會中收穫著成長與進步。每個志願者的力量或許有限,但無數志願者的愛心與行動連接起來,就會託起了一座名為「愛」的橋梁,貫穿人與人之間間隔的障礙,連接起每個人內心那份最初的感動,社會也會因此變得溫暖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