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宇潔
「這是欺負我們窮嗎?」
近日,上海一網友稱,自己因誤入佔用別人的車位,遭到兩輛豪車前後圍堵。該網友稱自己屬於無心之舉,給車主道歉也無濟於事。視頻裡該網友還說自己「被豪車欺負,不讓我們回家了。」
▲微博截圖。
面對類似視頻,乍一聽似乎是豪車車主不講道理,但還原事件始末便可發現:這一切似乎並非如此。
據了解,該網友是在停車的時候,把自己的車停到了他人停車位上,並解釋說自己是「誤佔」他人車位。雖然其在車上留有聯繫方式,但是豪車車主多次打電話都無人接聽。事後該網友雖道歉,稱自己手機靜音,但也未能得到豪車車主原諒。
這樣看來,確實是該網友有錯在先。自己是否在停車場有車位,相信自己比誰都清楚,又何來「誤佔」一說?
另外,留下手機號碼卻把手機調成靜音,豪車車主已經盡到了打電話告知的義務,至於是否能接到電話,也不在其可控範圍內。
有錯在先不說,又來了這麼一出「道德綁架」,欲借固有觀念挑起「貧富對立」,實屬不該。
現實中,此類事情其實並不少見。
據《齊魯晚報》報導,浙江杭州市黃女士反映,她的寶馬被一輛送快遞的三輪車撞了,原因是三輪車上的快遞員「一邊開車一邊玩手機」。
交通事故認定書也判定:三輪車負主要責任。
據了解,涉事快遞員不滿16周歲,黃女士表示,「他跟我講,說你這麼有錢,你也不差這點錢,為什麼一定要讓我賠,並且說上次撞了保時捷都沒有賠這麼多,你為什麼讓我賠這麼多。」
開豪車的黃女士與開三輪車的快遞員,二者的貧富反差使得處於弱勢地位的快遞員很容易得到他人的同情。然而,對弱勢群體的體諒並不意味著「我弱我有理」具有天然的正當性。
類似心理不僅是在打「悲情牌」,也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汙名化。
美國人類學家斯科特認為,「在強弱關係失衡的格局下,弱者往往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途徑,以無奈的低姿態的博弈技術進行自衛性質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手段來進行利益爭奪」。
無論是爆料被豪車「欺負」的網友,還是玩手機的快遞員,他們事後的言論及行為,都是對「弱勢」的濫用——為了實現成本最小化,試圖降低甚至免除違規成本。
沸騰君(xjb-feiteng)認為,此類事件反映出的是一種規則意識與擔當精神的缺失。更深層面去看,因為一小部分人的言論和行為,讓社會加深了對整個群體的偏見,進而帶來更深層次的刻板印象,只會更加激化「貧富矛盾」。該行為也在某種程度上,容易導致社會信用的喪失,如此反覆帶來的惡果值得反思。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