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一首《寂靜之聲》,唱出了人生的處世哲學
文|子巖
美妙的旋律
1978年的夏天,萬物復甦,一切外來的事物都那麼新鮮,人們對港、臺、國外的事情充滿好奇。一天,筆者在朋友家偶爾聽到一首英文歌曲,但由於英文不好,不知歌曲的內容和由來,據朋友說那盤磁帶是他媽去美國出差帶回來的。雖然只聽了一遍,但歌曲清澈悠然的melody(旋律)始終迴蕩在腦子裡,再也無法抹去。
時隔十多年後,1988年一個仲夏的晚上,筆者在多倫多駕車沿著404高速公路北上回家的時候,在汽車的收音機又一次聽到了這首歌,也終於知道這首歌的名字、作者和和演唱者。這首歌曲是《寂靜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1967年美國影帝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此電影是60、70年代美國年輕人最喜愛看的電影之一,歌曲由美國著名的民謠組合保羅·西蒙與加芬克爾(Simon and Garfunkel)負責製作的。這張專輯也使保羅·西蒙與加芬克爾成為了大牌明星。
《寂靜之聲》歌詞內容講述著一種無能為力的宿命,正如60年代的美國青年命運。歌詞中有這樣兩句話:「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有的人聊天而不談心;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有的人在漫不經心地聽著別人說。」這是兩句十分經典的歌詞,每次聽完這首歌,筆者總是有衝動再加上一句 「People seeing without looking」,有些人總是視而不見。這三句英文,有三對詞組,talking/speaking(說/講), hearing/listenimg(聽/聞), seeing/looking(看/見)。
按照動詞的性質,可以把它們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組詞組。talking/說、hearing/聞、 seeing/見是被動的行為,speaking/講、listening/聽、looking/看是主動行為。而被動與主動恰恰反映出了人的一種處世哲學。
信息過載的年代
人可以被動地接受眼前的一切,也可以主動地尋找著世界裡的自己,短短的幾個詞已經將人群一分為二。今天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到處充滿著目接不暇的信息。信息以各種渠道和各種形式傳遞著給人們,如手機的朋友圈、公眾號、新媒體、電視電臺,報刊雜誌,還有就是途聽道說的傳聞,他們無時無刻的向人們推送著,即使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處在百無聊賴的狀態下,也可以接收到無數的信息。
這是信息的時代,時代的潮流是無法逆轉的,也不可阻擋的。人們總在如饑似渴地、努力地翻動著自己的手機,看著朋友圈和公眾號文章,聽著網上學堂講座,欣賞著手機裡的各類視頻……。
人們被信息給塞滿了,每一分鐘的自由時間被信息佔領了,太滿了,滿到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熟慮。真的,人在信息面前變的如此之被動,已經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假思索」地在說些人云亦云的東西。
其實上面講到的不是人們唯一的生活選擇,還可以有第二個選擇的,那就是主動接受信息。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尋覓、探索、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標內容,在一個專題和內容上,學會篩選、過濾,提煉,在深入探討、仔細分析、潛心鑽研後得出結論,拿出想法。
主動生活
在資訊時代中,應該真正做到的是閱讀,而不是看看;是聆聽,而不是聽聽;談話,而不是說說。這樣人生將變得嚴謹而有意義!
主動生活是一個嚴肅的事兒,是一種努力,是一種功底,是一種自信,是一種鍛鍊,是一種自律,最後是一顆安靜的心。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云亦云的被動生活,是得不到人家尊重的。看別人的信息,說別人的話,講別人的故事,走別人的路,實際上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主動起來吧,活出自己,講自己的故事,走自己的路,即使艱辛,又何妨?
▲ 圖|電影《楚門的世界》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