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團圓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時至今日,中秋依然是中國人極其重視的節日。如今,每逢中秋全家都要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在古代也是如此。「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何年何處看。」蘇軾的這首《中秋月》一下帶著人們回到了北宋時月光皎潔的夜晚。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個習俗最初是從帝王在中秋之夜,祭祀月亮逐漸演變而來。不過,中秋作為一個節日來慶祝,較早記錄的是唐初的史料。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當時的中秋節,歌舞昇平,通宵達旦,熱鬧非凡。元朝的中秋依舊還是延續漢族的習俗,但是蒙古人比漢人多了「追月」這些習俗。到了明清,中秋節進一步發展成熟為僅次於春節的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文化節日。不管是在宮中,還是在民間,中秋節這一天都熱鬧非凡。
作者:楊徵 陳芯儀
宋徽宗《閏中秋月帖》
宋朝正式確定中秋節
在許多書籍中有這種觀點,中秋節源於古代人們對月亮的崇拜。這有一定的道理。在封建社會早期,對月亮的崇拜,能從古代帝王祭月體現出來。《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 當時的人們,把日月的運行有序看作風調雨順的保證,所以格外重視。現在我們看見的北京的月壇正是明清皇室祭祀的地方。
祭月早在周朝就已經開始了,「祭月於坎」是周朝人祭月的方式,他們在幽靜的低處進行祭祀。在春秋末年的《周禮》中就出現了「中秋」兩字,《周禮》中曾記載到「中春晝,擊土鼓,龡(chuī)《豳(bīn)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寫了帝王在中秋夜擊鼓、用籥吹奏豳人的樂歌來迎寒。
到了秦漢時期中秋主要還是以祭月為主要活動,但在當時,祭祀還只是皇家的活動。《史記》中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的記載。自漢武帝開始用牛來祭日,用羊來祭月。在當時,祭祀對於皇家來說是很莊重嚴肅的大事。當時,雖然中秋還沒正式成為一個節日,但是這種對於月亮的崇拜卻對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有深遠的影響。直到明清時期,中秋祭月依然是皇帝最重要的禮儀活動。
從唐代開始,中秋這天不光是祭祀了,皇帝會在宮裡舉辦宴會來慶祝。在《唐書·太宗記》裡就有關於「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唐朝比前朝多了「玩月」活動。在古代人們習慣把賞月叫做玩月,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像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就寫過一首詞叫《八月十五夜玩月》。但是讓「玩月」真正發展起來的還是唐玄宗。《開元天寶遺事》中有云:「中秋夕,上與皇妃臨太液池望月。」唐玄宗的生日是農曆八月十五,和中秋節是同一天稱作「千秋節」,之後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秋節的前身,所以每逢這天宮裡必要大擺筵席慶祝。 那曲流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唐玄宗創作,楊貴妃在中秋宴會上表演的。
當然,除了《霓裳羽衣舞》以外,在唐朝的宴會上還有「舞馬」的表演。史籍中記載,玄宗曾命舞馬四百蹄,每逢中秋節宴設酺會,舞於勤政樓下。樂曲結束,舞馬們跪在地上口銜酒杯給唐玄宗祝壽。除了歌舞表演,在宴上唐玄宗還要賜四品以上官員金鏡。同時大臣沒給皇帝獻壽也要送「千秋鏡」。這些鏡子中有一種叫做「月宮鏡」,上面有明顯的月亮的輪廓,刻著玉兔、嫦娥、桂樹等等。
王獻之《中秋帖》
現在中秋節,家家都要吃月餅,而月餅最早就是起源正是在唐代。據傳說唐軍遠徵,恰在八月十五這天凱旋而歸,沿途有吐魯番商人為唐高祖李淵獻餅祝賀大軍勝利。李淵拿出圓餅,指這空中的月亮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洛中記聞》中也提到過,月餅本來是宮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覺得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從這個角度來講,月餅可以說是一款從宮廷中走出去的小吃。
唐朝人們在中秋這天就已經開始慶祝了,而且流傳下來很多關於中秋的詩句。但是直到北宋才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而且中秋節的慶祝活動在宋代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東京夢華錄》寫「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的記載,吳自牧也曾詳細記述了南宋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可見,在商業快速發展的宋朝,中秋節的娛樂性大大增強。
宋朝的宮廷「中秋晚會」更是熱鬧非凡,皇上與大臣一起賞月、吃「宮餅」,蘇東坡曾描述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宋代也依然承襲了唐朝的玩月,甚至宮廷中有更奢華的賞月場所,《癸辛雜識》中有:「德壽宮有橋,乃中秋賞月之所,橋用吳璘所進皆石甃之,瑩徹如玉,以金釘校橋下,皆千葉白蓮花。御幾、御榻,至於瓶爐酒器,皆用水晶為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也記載了南宋淳熙九年的中秋宴,席擺在格調清雅的香遠堂內。香遠堂建在水邊,裡面的御榻、屏風、器具都是用水晶做成的。香奩裡裝滿了上好的香料,屋子裡瀰漫著幽香。向外看去滿池的荷花和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這裡是賞月最佳的場地。
宋徽宗趙佶《閏中秋月帖》
當時,水池南岸已經有五十個女童奏起了清樂,北岸還有教坊樂伎二百人相和。皇上會邀請六品以上的官員參加宴會。太上皇趙構點歌,讓貴妃用白玉笙獨吹一首《霓裳中序》助興,皇上和大臣邊欣賞樂曲邊賞月直到深夜。當然,宋朝中秋宴上還有個不得不提的表演就是《踏歌》。《踏歌》一般作為中秋之夜的壓軸大戲,身著彩衣的宮廷舞女們隨著音樂甩起水袖,踏地為節,舞者時而「綽約閒摩」,時而「翼爾悠往」。正如蔡卞在《宣和畫譜》裡描寫的:「中秋夜,婦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其美輪美奐可見一斑。
宋朝在中秋節這天還要放河燈來祈福。對於北宋放河燈的場景有這樣的描寫:「此夕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蓮花自古就被當做是吉祥的象徵,中秋自然少不了它。皇家對它更是喜愛有加,在節日期間到處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後宮的嬪妃宮女紛紛在湖上放河燈,一個個宛如蓮花的河燈浮在水上,一是表達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和對活著的人們祝福 ,二是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來,其意或是以此取媚於潮神,請求他不要給人們帶來災難。
宋朝更重要的是賦予了中秋節以「團圓」的意思,在宮廷中皇上和大臣后妃們舉行宴會。老百姓也會全家聚在一起舉行家宴。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體現了中秋節「團圓」的內涵,使得中秋節到今天,一直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可以說宋朝對於中秋的貢獻非常之大,很多延續至今日的節日期間的活動,在宋代都具有了一定的雛形。
元代沿襲了宋朝的習俗,在中秋節,除了尋常的歌舞,還在慶祝中增加了他們所熟悉的「打仗」的內容。元朝的皇帝,酒喝到高興了,便開始觀看「鳳隊」與「鶴團」的水戰,兩軍交戰甚是精彩。而且,對於元朝蒙古族,這樣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還很喜歡在中秋做「追月」的遊戲:騎在駿馬上,隨著皎潔的月光,執著的追逐月亮。
明代嘉靖皇帝建月壇祭月
到了明清,中秋節這一天,慶祝活動更加盛大。首先,對皇帝來說,祭月儀式更加盛大。嘉靖皇帝擴建北京城的同時,在京城的西郊,按照先天八卦的方位,專門為月神,即夜明神興建了一座祭壇。這便是如今阜成門外南側的月壇公園。當年這裡的正式名稱是「夕月壇」。夕月壇總體布局與朝日壇(即朝陽門外的日壇)類似,主要建築根據歷史記載包括「(祭)壇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階六級,俱白石。壇四面環繞矮牆,高八尺,厚二尺二寸。牆四面有欞星門,西、南、北各一門二柱,東門為三門六柱。」
明代沈周繪製的《十四月夜圖》
不過兩者的外觀有較大的區別,朝日壇因為用以祭祀太陽,所以壇體表面鋪設紅色琉璃磚,以象徵日光,夕月壇則為了比擬月光而鋪設白色琉璃磚,古人在建築設計方面的用心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祭祀天地日月四神的日期,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四個重要日期正好重合。祭天選在了冬至日,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的那一天,白天開始逐漸變長,象徵著陽氣的回升。祭地則相應地選擇了夏至,即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的這一天,象徵著陽氣開始衰落。祭祀太陽和月亮則分別選在了晝夜平分的春分和秋分,因此四個日期正好將一整年平分。
除了日期選擇的用心之外,為保證整個祭祀過程的肅穆,中途不允許任何閒人進入。崇禎十三年的祭月儀式,為了保證祭月不被影響,特向兵部下達三道「行稿」令,即《兵部為夕月壇祭祀派撥巡軍事行稿》、《兵部為祭祀夕月壇禮儀門禁事題行稿》和《兵部為祭祀夕月壇時分守信地官兵不得喧譁冒替事行稿》。以上種種都不難看出皇帝對於祭月的重視,因此不管朝代怎樣更迭,歷代帝王們對於月亮的敬畏之心還是傳承了下來。
除了夕月壇有相關的儀式以外,清宮之內對於月亮的尊崇也是熱火朝天。如紫禁城的乾清宮內每年中秋都會擺設專門的供案,以擺放「如意月供」。其中正中央擺放「月光神碼」,這是從明代的「月光紙」演變而來的,也稱為「月光馬兒」,其實就是一張繪有太陰星君、神菩薩和月宮玉兔的紙張,其左右兩側則擺放子母藕和黃豆角。
數千年來,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古人們對於中秋節都非常喜愛,也形成了非常深厚的「賞月」文化傳統。這或許源於一直以來,人們對月亮充滿了好奇之心,在科技不發達的古時,人們通過神化傳說、祭祀以及詩歌來表達自己對於月亮的喜愛之情,而今天人們則用科學技術,探索人們心心念念的月球。
有意思的是,2013年12月2日,中國的第一臺月球車飛上月球,它的名字就叫「玉兔」–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玉兔號」歷經曲折,完成了超越自己3個月壽命的奇蹟,在月球上孤獨地工作了九百多天。2016年7月31日,「玉兔號」與地面最終失去了聯繫,它成為「廣寒宮」裡一隻真正的「玉兔」。
明代中秋節螃蟹是主角之一
中秋祭祀之後,宴會自然少不了。宴會中,月餅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明末宮內太監劉若愚在他所著的《酌中志》中說:「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如此看來,明清時,宮內要過中秋節,早早地便開始準備了。而且那時候,送月餅也成了一種風俗,與月餅同時作為禮品饋送的,還有西瓜和蓮藕等瓜果菜蔬。
除了宮中非常重視中秋節,在民間,到了八月十五正日子這一天,也是非常熱鬧,「家家供月餅瓜果」,等到月亮高懸天空之時便焚香祈福。祈福之後,按照《酌中志》的記載,人們便開始大吃大喝,甚至很多都會通宵狂歡下去。由於那時候沒有電冰箱,人們會將食用剩下的月餅,收藏於乾燥通風之處,畢竟過了中秋天氣便開始轉涼了。這些月餅會留存至過年前後再合家分用之,這時候月餅也「華麗大轉身」,借著過年的彩頭,被賦予了「團圓餅」這個新名稱。
明代宮廷的美食除了月餅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主角–螃蟹。《酌中志》中記載:「始造新酒,蟹始肥。」用新釀的美酒搭配螃蟹,味道自然美極了。而且凡是宮眷內臣,人人都有螃蟹吃。宮眷、內臣們五六成群坐在一起共食,大家一邊嬉嬉笑笑,一邊仔細地將蟹肉剔撿出來,蘸醋蒜食用以佐酒,整個享用過程熱鬧不已。極有耐心的人,會「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中秋之夜望著圓月,更是飲酒賦詩的好時機。宮廷中怎麼少了這樣的雅趣呢?明代永樂年間的中秋,明成祖朱棣常在宮中舉辦中秋宴會。可恰巧有一年的中秋之夜,月亮被雲給遮住了,見此情景,朱棣心情頗為不悅,於是便命大學士解縉賦詞。解縉脫口而出《風落梅》一闕:「姮娥面,今夜圓,下雲簾,不著臣見。拼今宵倚闌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朱棣聽後,非常高興,乾脆停止飲酒,等待明月當空。果然,沒過一會兒,圓月重新露了出來,朱棣大笑著贊道:「解縉乃真才子,有巧奪天工的手段啊!」朱棣遂命宮人高酌酒樽,笑語喧歡,一時興盡狂飲。
清代,將月餅存至新年的習俗被演繹得無以復加的程度。前文提到,中秋節,清代皇帝祭月之後,宮中還有擺放「月光神碼」祭拜月亮的習俗。宮中祭拜月亮之後,要擺放一塊重達十斤的大月餅,月餅兩側則對稱排列著應季鮮果,一側為蘋果、梨、柿子,另一側則是葡萄、石榴、桃。每一側還要再配上一個西瓜。這些瓜果梨桃,象徵的正是一年辛勤農業勞作所帶來的回報。
當天晚上在賞月之餘,大家還要分食月餅。那塊十斤重的大月餅會有專人負責,收貯在一處陰涼乾燥通風處,以便保存到來年的除夕再食用,其餘的月餅則按照紋飾中的「邊欄」或「月光」等部位分給眾人食用。在檔案中就曾記載了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秋節分食月餅的情況,其中月光部分切成19塊,邊欄部分切成十八塊,分給太后、皇后、珍嬪、瑾嬪以及各宮的首領太監食用。
當然這一天皇帝也會給其他大臣發中秋節的「福利」,那就是月餅一大盒,這一盒月餅是民間售賣的月餅不能比擬的,光重量就有二十五斤,裡面有四寸月餅五塊,兩寸半月餅十塊,自來紅、自來白各十五塊,奶皮月餅十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季瓜果等點綴其中,可謂是琳琅滿目。
論起清代皇宮中的月餅,大多由內膳房製作,花樣也是包羅了京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從款式來說,包括奶油和面做成的奶酥油月餅,也有用香油和面做成的香酥皮月餅。月餅模子也是精美異常,總體上來說清宮的月餅模子有八種規格,除了大小不一,模子的印製也是各式各樣,但是大多都有玉兔、蟾蜍、桂樹、廣寒宮之類的。故宮所展出的月餅木模中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是這樣的,模子正中央是廣寒宮,拿著藥杵的玉兔站在一旁,桂花樹生長的及其茂盛,甚至蓋住了玉兔和宮殿。在廣寒宮的上面滿是時卷時舒的白雲,在其側還有「葫蘆」、「洞簫」、「荷花」等八仙法物的紋飾。
當然,還有的宮廷月餅是不需要模子的。慈禧太后愛吃的「翻毛月餅」就屬於這一類,這種月餅的皮兒十分酥,味道甚佳。當然,除了翻毛月餅,如今人們所熟知的「自來紅」「自來白」也是不需要模子的。直到今日,「自來紅」「自來白」月餅還是老北京人平日常吃的糕點。至還有傳說當年京城瘟疫,多虧「兔爺」帶來紅白兩種藥才治好了病,後來紅白兩種藥便變成了月餅「自來白」「自來紅」。
乾隆中秋節會基本不在圓明園
中秋節對於乾隆皇帝來說應該是不同尋常的,因為他自己的生日即為陰曆的八月十三,與中秋節僅有兩天之隔,皇帝的生日在過去也是個重要的節慶,稱為「萬壽聖節」,因此這兩個節慶往往是連在一起慶賀的。
在如今以乾隆為題材的宮廷戲劇中,觀眾常能見到乾隆皇帝在紫禁城或圓明園慶賀中秋節的場景,甚至有流傳非常廣的說法提到,在北京圓明園中有一處名為「萬花陣」的西洋式迷宮,乾隆皇帝中秋之夜在這裡會舉辦各種活動。其實,這樣的場景在乾隆年間基本上是見不到的。乾隆皇帝自即位第六年起,他的中秋節便基本上是在承德避暑山莊度過的。究其原因,是和避暑山莊特殊的政治地位有著緊密聯繫的。
模仿古人觀月圖,畫師為乾隆帝繪製《弘曆觀月圖》
避暑山莊離木蘭圍場很近,木蘭圍場是清代帝王舉行秋獮大典的場所。秋獮的意義在於讓遊牧民族出身的滿洲八旗兵不忘記自己的根本,通過狩獵的方式訓練自己的騎射技能,同時也讓他們銘記祖先驍勇善戰以及艱苦樸素的本色。同時秋獮還團結了蒙古以及西藏等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首領,以達到鞏固清帝國的大一統的最終目的。
因此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代帝王對於秋獮都十分重視,雍正帝雖然在位十三年由於政務繁忙和鞏固帝位而未開展秋獮,但他對自己的繼任者萬般叮囑此後務必要把秋獮視為頭等大事,乾隆皇帝自然不敢怠慢,他將其祖開創的制度一板一眼地延續下來,每年的陰曆七月左右,便要從北京出發前往承德,在接下來的八月在避暑山莊度過自己的生日和中秋佳節之後,便起身前往圍場舉行秋獮盛典。他的接任者嘉慶皇帝同樣恪守規定,並最終在履行自己對父皇的承諾中,因勞累過度而突發急病,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秋獮的地位。
由此可見,康熙至嘉慶這四朝,每年的七月底到九月,避暑山莊便迎來了一年的最熱鬧的時期。每天避暑山莊的清音閣都熱鬧非凡,各類戲劇你方唱罷我登場。乾隆五十八年農曆八月十一日,乾隆皇帝最寵幸的權臣和珅曾陪同來自英國訪華的馬戛爾尼使團參觀避暑山莊,遊覽中馬戛爾尼為避暑山莊精美的建築所折服。在乾隆皇帝生日八月十三日當天使團送給乾隆皇帝很多西方的精密儀器,乾隆皇帝甚是高興,便邀請使團一起到清音閣看戲。據資料記載,乾隆皇帝為英國使團特意編排了一出「朝貢戲」,名為《四海昇平》。其唱詞有「故有英吉利國,仰慕皇仁,專心朝貢。」等字眼,可謂是專門的「私人訂製」。
當然,到了中秋節這一天,即便是在避暑山莊,皇帝的飲食與平時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秋節,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東宮」勤政殿所進的早晚膳,從其菜單來看,可謂是極盡奢華。其中早膳:羊肉片一品,清蒸鴨子煳豬肉攢盤一品,竹節小饅首一品,小月餅一品……晚膳則為:鴨子火燻白菜一品,羊肚絲一品;後送白蘑爆炒雞一品,蒸肥雞燒雞肉卷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月餅一品,餉藕一品……其中還有一種叫「額食」的菜品,其含義大致是擺放在距離皇帝比較遠的地方,供用餐時「遠觀」的陳設,皇帝並不一定享用。
(原標題:宮廷秋月)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