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學校要求孩子早上到校後,把手機統一存放在教室後面的手機櫃裡。
每天早上,班主任會把孩子們上交手機的情況,拍照上傳到家長群裡。
開學了,如果學校對使用手機沒有明確監管,你會考慮收回孩子的手機嗎?
強行沒收手機,會不會導致孩子逆反?
手機作為必要的聯絡工具,開學之後該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
01
沒收孩子的手機有用嗎?
小武媽媽因為孩子假期沉迷手機,一開學就把他手機收繳了。
開學第一周,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比老師說的放學時間晚上1個多小時才到家。
不是留在學校做值日,就是幫著弄班級板報,或者在教室寫作業。
昨天班主任私信小武媽媽,她才知道:
開學後班裡幾個男孩子放學不走,聚在校門口附近的大樹下,組隊打王者。小武要麼用別人的手機打,要麼看著同學打。
我們發現:即便我們不讓孩子上學帶手機,他想玩的話,一樣會找到其他的方式玩。
家在廣州的梁先生因為禁止孩子玩手遊,兒子一怒之下,砸碎了家中價值180萬的古青花瓷碗!
他上五年級的兒子小浩,喜歡玩手機遊戲,家長不論怎麼勸,孩子就是不聽。
梁先生趁著兒子睡覺,把手機裡所有遊戲都禁用掉。
第二天,小浩發現遊戲點擊了卻玩不了,以為是手機壞了,立刻變得狂躁,把手機猛砸到地上,還跺上2腳。
媽媽上去阻攔,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遙控器,往外一甩,砸碎了家裡的青花碗……
在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面前,有兩種家長:
一種是強硬的家長。就像上面兩位家長一樣,將手機沒收,或將遊戲卸載。
一種是軟弱的家長。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鬧和胡攪蠻纏,只好舉白旗投降,聽之任之。
這兩種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種,家長看似贏了,但付出的代價很大。首先,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其次,孩子沒有發展出自律精神的機會,他很可能會偷偷借同學的手機玩遊戲,不會從根本上對自己負責任。
凡是爹媽說過「不許玩遊戲」的,孩子一定摸了遊戲就不肯放手,只要有個機會就趕快玩。
再次,家長監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機、平板電腦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學會欺騙父母。
第二種,會讓孩子為所欲為,並學會怎樣用發脾氣來控制父母,怎樣讓父母感到內疚,怎樣對父母表示抗議。
這些孩子常常衝動、任性,無法控制,無法管教,並成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被寵壞的孩子」。
我們給不給孩子玩手機,已經完全影響不到孩子有沒有手機可玩了。
在這件事情上,讓玩不讓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們夠不夠愛他,尊重他,信任他,而無法實現我們對孩子接觸手機的管控目的。
02
你家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2019年,由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主導的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權威性最高的新研究,追蹤了數十萬人。
結果發現,屏幕時間對青少年心理影響的程度只有0.4%,遠遠低於戴眼鏡和睡眠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Andrew Przybylski說:
研究結果表明,電子產品本身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最微不足道。
為什麼會有很多數據表明,經常接觸電子產品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身心不健康的症狀?
這是因為,與其說是過度使用電腦手機導致了青少年的負面情緒,不如說是容易有負面情緒的青少年選擇了手機。
就像有抑鬱氣質的青少年,更願意選擇手機,而不是選擇社交。
美國「常識媒體」把青少年玩手機的行為分成了四大類:
被動消費:看電視、閱讀、聽音樂
互動消費:玩遊戲、瀏覽網頁
溝通:視頻聊天和社交媒介
內容創作:用電子設備進行音樂或藝術創作
其中的多數行為都是有益的。比如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的自我表達、與人互動、探索有興趣的事物……
這些本身對青少年的生活是有正面影響的,這些益處也已經被哈佛教育研究所的韋恩斯坦研究確認了。
真正要避免的,是微博、抖音這類一刷就停不下來、但其實什麼都沒學到的快餐信息軟體。
這些軟體傳遞的負面能量,不僅會影響三觀尚未成熟、沒有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對自制力不強的成年人,也有著驚人影響。
有很多的研究顯示,來自家庭、朋友支持較少的人,手機成癮行為明顯。
當個人無法在生活中得到足夠的人際支持與安慰,就可能藉助手機擴大自己的社會支持來源。
在手機依賴的背後,可能隱含著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抱怨孩子沉迷手機的家長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自己可能也整日關注著手機的屏幕。
孩子可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也可能是在手機當中尋找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樂與關注。
有時,孩子並不是真的沉迷於電子產品,而是除了屏幕之外「無事可做」。
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不盡相同:
① 社交型依賴
手機通訊錄裡有200個好友,微信朋友圈裡有300好友,QQ各種群裡面還有4000多好友,這麼強大的人脈關係讓孩子難以割捨。
② 遊戲型依賴
手機裡面的網路遊戲特別多,在長期的戰鬥中積累下來的功勳和經驗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滿足。
③ 娛樂型依賴
手機裡面好友不多,遊戲不多,全部都是電影、音樂、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馬,不想寫作業總想摸手機。
如果孩子特別依賴手機,作為家長,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屬於哪一類,然後再對症下藥,找到應對方法。
03
這個媽媽的做法,值得參考借鑑
如何指導孩子使用手機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妨先看看這位美國家長給兒子寫的一封信。
親愛的格雷戈裡:
現在你已經驕傲地成為一部iPhone的擁有者了。
太棒了!你是一個優秀的、有責任心的13歲男孩,理應得到這份禮物。
不過在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你還得遵守一些規章制度。
請把下面的使用合約從頭至尾讀一遍。
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益的年輕人,從而能夠適應新技術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沒能遵守下列約定,我將終止你對這部iPhone的所有權。
第一點
這是我的手機,我付錢買的。我現在把它借給你用了,我是不是很偉大?
第二點
手機密碼必須要讓我知道。
第三點
如果電話鈴聲響了,就一定要接聽,因為這是一部電話。
接起電話要說「你好」,要有禮貌。
永遠不要因為來電顯示是「媽媽」或者「爸爸」,就故意不接。永遠不要這樣做。
第四點
周一至周五晚上7:30、周末晚上9:00,準時把手機交給我或你爸。
我們會把手機關機,到第二天早上7:30再開機。
如果你不願意給某個朋友家的座機打電話,因為他的父母可能會先接起電話,那就不要打,也不要用手機給他發簡訊。
要聽從自己的直覺,尊重別人的家人,就好像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那樣。
第五點
手機不能帶到學校。你要學會與那些你用簡訊聯繫的人面對面地聊聊天,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技能。
如遇到只上半天課、外出參觀學習以及有課外活動等情況,可另行考慮。
第六點
如果手機掉進廁所、摔到地上或是不翼而飛,你得承擔更換零件的費用或負責維修。
你可以修剪草坪、替別人看孩子或者把一部分生日禮金存起來。這樣的事難免發生,你應當做好準備。
第七點
不要利用這個高科技產品說謊、愚弄或者欺騙他人。不要在電話裡說一些傷害他人的話。
要做一個良友,或者乾脆遠離爭端。
第八點
遠離色情內容。用手機上網時,只能搜索和瀏覽那些可以坦然與我分享的信息。
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疑問,可以找個人問問,最好是問我或者你爸。
第九點
在公共場合要把手機設成靜音,並收起來放好,尤其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者與另一個人交談的時候。
你不是一個無禮的人,不要讓iPhone改變這一點。
第十點
不要發送或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體私密部位的圖片。
不要笑。不要以為你很聰明,有一天也會被誘惑去做這樣的事。
這有很大的風險,可能會毀掉你中學、大學乃至成年後的生活。
這永遠是個壞主意。
網絡空間浩瀚無邊,其力量遠比你想像的強大,你很難讓任何諸如此類的大事不留痕跡,包括壞名聲。
第十一點
不要無休止地拍照和錄像,沒有必要把一切都記錄下來。
要用心體驗生活,這些生活經歷將會在你的記憶中永存。
第十二點
有的時候可以不帶手機出門,並且決定這麼做時要心無掛礙,不要覺得不安。
手機不是活物,也不是你身上多長出來的東西,要學會拋開手機生活。
不要總是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要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第十三點
下載一些新潮的、古典的或者與眾不同的音樂,不要像你的無數同齡人那樣,全都聽一模一樣的歌。
你們這一代人有著史上無人能及的便利條件,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
好好利用這個優勢,開闊你的眼界。
第十四點
不要總盯著手機,抬起頭來,留意你周圍發生的事情,看看窗外,聽聽鳥鳴,散散步,和陌生人說說話。
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不要總用谷歌尋找答案。
第十五點
假設有一天你把生活搞得一團糟,那時我會收回你的手機。
我們會坐下來談心,然後再從頭開始。
你和我都在不斷學習。我是站在你這邊的「隊友」,讓我們共同面對。
我希望你能同意這些條款。
以上所列舉的大部分告誡,不僅僅適用於這部iPhone,也適用於你的生活。
來源:湛藍心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