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霧霾天氣經常發生,很多消費者都會戴防霾口罩來保護健康。但是目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防霧霾口罩,到底能不能真正起到防護效果呢?最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抽查結果令人擔憂,有將近5成的所謂防霾口罩,因為防護性能達不到相關標準要求被判定不合格。
【近5成日常防護型口罩不合格】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新發布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抽查結果顯示,總共25批次產品,其中1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產品檢出率高達48%。
江蘇省特種安全防護產品質檢中心主任錢輝:確實讓人感到有點意外,有的產品竟然連最基本的(防護)要求都沒達到。過濾效率、防護效果只有百分之二十幾,這樣的口罩防護效果幾乎等於零。
記者了解到,此次抽查的日常防護型口罩來自7個省(市)的17家企業。檢測項目包括過濾效率、防護效果、吸氣阻力、呼氣阻力、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口罩帶及口罩帶與口罩體的連接處斷裂強力、呼氣閥蓋牢度等11個項目。最終體現出來的不合格項目,涉及到過濾效率、防護效果、pH值、口罩帶及口罩帶與口罩體的連接處斷裂強力。
在負責牽頭本次檢測的江蘇省特種安全防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記者了解到,日常防護型口罩,是在多種空氣汙染情況下,過濾PM2.5、油煙、花粉、汽車尾氣等細小顆粒物的防護產品,消費者也稱之為防霧霾口罩,或者PM2.5防護口罩。這樣一種產品,其防護性能,自然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但是記者發現,體現防護性能的過濾效率、防護效果這兩個指標不合格,恰恰是出現頻率最高的。12批次產品中,這兩項指標不合格竟然各佔了10批次。
錢輝:應該說佔到不合格項目總量的90%。說明現在日常防護型口罩,真正的防護能力還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的這種狀況,離我們標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個別產品過濾效率遠低於標準】
記者了解到,過濾效率,是體現口罩過濾材料濾除細小顆粒物能力的重要指標。根據2016年11月實施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過濾效率的最低要求也要達到80%。而檢測工程師檢測的這款口罩,最終結果顯示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
江蘇省特種安全防護產品質檢中心檢驗員蔡燕文:標準要求,一個合格品的口罩過濾效率,阻隔顆粒物的能力是80%,我們這一款口罩測試下來的結果是26.9%,跟我們的標準要求相差了將近53%,說明這一款口罩阻隔顆粒物的能力極差。如果我們消費者選擇了這一款產品的話,一點作用都沒有。
記者發現,此次檢測的日常防護型口罩當中,20%多的過濾效率還不是最低的。一款標稱為青島千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日常防護型口罩,過濾效率經檢測僅為15%,直接反映出其使用的過濾材料極其低劣。
記者了解到,濾材的優劣決定了過濾效率的高低,同時,濾材以及口罩周邊貼合度等因素,還決定了日常防護型口罩的另一個關鍵性能——防護效果。只有過濾材料好,與人臉部貼合得比較緊密的口罩,才能帶來有效的防護效果。
記者在《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這個標準中看到,口罩的防護效果分為ABCD四個等級,其對應的防護能力分別為:90%、85%、75%和65%,不同的等級適用於不同程度的汙染環境。
記者看到的這款日常防護型口罩,標稱是A級防護,適用於嚴重汙染環境。對照標準要求,這款口罩的防護效果應大於等於90%,但是經過檢測,其防護效果僅為70%。
江蘇省特種安全防護產品質檢中心項目主管姚永偉:這款口罩,企業明示為A級,但是經過檢測,它的防護效果只能達到D級,消費者以為這款口罩可以在嚴重汙染程度下使用,但是經檢測,其實這款口罩就只能在中度汙染環境以下使用。
標稱是A級防護效果,意味著這款口罩應該能夠適用於PM2.5濃度大於500的環境,而實際檢測僅僅達到D級要求,也就是只適用於PM2.5濃度在150以下的中度汙染環境下使用。記者發現,類似這樣防護效果實測與標稱不符的產品,在此次檢測中大量存在。
錢輝:在標註上面比較混亂,達不到D的,標註A級,也有是能達到B級要求,它標註A級,這樣就是在標註上面沒有根據實際的產品性能,來標註。過高地標註產品等級,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檢測表明,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日常防護型口罩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頻繁出現在不合格的項目中。在整個不合格的12批次中,就有10批次日常防護型口罩因為過濾效率或防護效果被判定為不合格。
包括了標稱為:上海嬌闌實業有限公司、徐州貝德氏衛生用品有限公司、杭州絕塵士科技有限公司、青島蘭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島楚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島艾斯格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千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省潛江市江赫醫用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市金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相關產品。
【部分產品基本使用性能堪憂】
調查中記者發現,也有部分產品在防護性能不合格的同時,竟然連最基本的使用性能都達不到。口罩帶及口罩帶與口罩體的連接處斷裂強力這個項目,就是看口罩帶結不結實,與口罩連接得牢不牢固。檢測過程中記者看到,在外力拉拽沒有達到標準要求的力度時,口罩帶就斷了。
蔡燕文:你看這款口罩的斷裂強力只有12牛,相當於1.2公斤的力。我們標準要求的是20牛,也就是相當於2公斤的力,我們這樣稍微試驗了一下,就斷了,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辦法佩戴,影響我們的佩戴,更不用談什麼防護效果了。
記者了解到,12批次不合格日常防護型口罩產品中,竟然有3批次都出現了這樣最基本的質量問題。不容忽視的是,這3批次產品都存在多個指標不合格的情況。
標稱為青島蘭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這款產品,口罩帶連接斷裂強力和過濾效率2項指標不合格。
標稱為青島千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這款口罩,在口罩帶出現質量問題的同時,竟然同時出現了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都不合格的情況。
而標稱為上海嬌闌實業有限公司的這款口罩,口罩帶連接斷裂強力和過濾效率不合格的同時,還出現了pH值超標的情況,表明該產品使用性能差,防護性能差,還存在引發使用者皮膚過敏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記者了解到,目前日常防護型口罩按照款式主要分為平板式、摺疊式和杯型口罩這三種,有的還鑲嵌了呼氣閥。很多消費者認為,鑲嵌呼氣閥的口罩,會在質量上更優良,而檢測結果顯示,無論是哪一種口罩,其實都存在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達不到標準的情況。最終反映出的不合格率,竟然高達48%。
高達48%的不合格率,意味著將近五成的戴在消費者臉上的口罩,在霧霾環境下形同虛設。我們了解到,本次抽檢的這些防霧霾口罩,全部都是標稱執行《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這個新標準,事實上市場當中還存在大量標註企業標準,甚至什麼標準都不標註的口罩,那麼這些產品質量又會怎麼樣呢?
【市場產品執行標準不統一】
記者在北京、河北等地的部分藥店、商場、超市看到,各種各樣的日常防護型口罩令人眼花繚亂,「專業防護霧霾」、「防PM2.5」,口罩外包裝上的這種字樣也特別醒目。從5、6毛錢的口罩,到30多塊錢的產品,都宣稱具有防護PM2.5的效果。
日常防護型口罩經營者:因為這都是械字號的,能達到國家標準的,防霧霾的標準的。
記者發現,這些口罩產品包裝上,印製的參考執行標準名稱各不相同,有的是衛生標準,有的是企業標準,有的乾脆沒有標明任何標準編號,也沒有標明防護等級,但是都以防霧霾口罩的名義在銷售。
記者看到的這款口罩,口罩帶輕輕一拉就露出了裡面的黑色濾布,而且鼻夾處的金屬條貼合性能也並不是很好,口罩戴在臉部很容易露出縫隙。
記者:戴上之後可能很寬鬆。
日常防護型口罩經營者:也還行。
記者:那怎麼防(霧霾),肯定有縫隙。
日常防護型口罩經營者:可是你呼吸的時候,是呼吸在這塊,不可能進到(這裡),你向前走的時候,風是這樣,已經把阻力給推開了。
記者:你那意思,風可以讓口罩貼在臉上。
日常防護型口罩經營者:對啊,是這樣子的。
記者隨機購買了6款口罩,在江蘇省特種安全防護產品質檢中心進行了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這兩個性能的檢測,結果顯示,其中沒有標明任何執行標準的3款口罩,以及1款執行衛生標準的產品,過濾效率大多在30%、40%左右,防護效果也大多在30%到60%之間,而按照《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這個標準來衡量,即使是最低的D級產品都要求有65%的防護效果,這樣的結果意味著,這4款口罩產品在中度及以下汙染環境下,都難以起到有效的防護效果,更別說在重度霧霾汙染環境下使用了。而記者調查發現,這樣打著「防霾」旗號的日常防護型口罩產品在市場上卻大量存在。
錢輝:標準也不標,或者是亂標,有的標的這個標準根本與口罩不相關,或者就不是日常防護型口罩相關的標準,導致消費者搞不清楚,選購時候不知道究竟要選哪樣的產品,來適合他自己。
【防護性能成不合格主要項目】
近幾年,隨著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廣大消費者對能夠有效預防空氣中細小顆粒物的防護口罩需求量劇增。但是記者通過對比近三年日常防護型口罩監督抽查結果發現,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這兩個主要指標,一直都是不合格的主要項目。表明日常防護型口罩的核心功能與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
記者了解到,這樣的質量狀況,與需求日漸增加的日常防護型口罩市場有很大關係。近幾年,全國日常防護型口罩生產企業迅速增加到1000家左右,其中不乏由衛生防護用品生產企業轉型的廠家,以及大量新增的生產企業。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後,生產設備不夠先進,產品研發投入不夠,導致產品難以具備有效的防護效果。
【標準非強制性 企業執行不積極】
同時,《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這個標準實施僅僅一年多,而且還不是強制性標準,眾多企業對新增的一些安全性指標缺乏適應性,也沒有執行的積極性,導致目前市場上的日常防護型口罩,執行的標準五花八門,產品質量也良莠不齊。
記者發現,其實日常防護型口罩的構造極其簡單,只有濾布、鼻夾金屬條和口罩帶這幾個部件。但是檢測工程師告訴記者,這些部件正是日常防護型口罩質量優劣不一的重要因素。比如濾材,目前日常防護型口罩所使用的主要是熔噴布,但是這種濾材存在不同的價格,從而帶來了不同的質量。
錢輝:好一點的熔噴布大概市面上都要達到3萬到6萬一噸,這樣的熔噴布做出來的口罩,它的(防護)效果起碼能達到B級以上。有的企業為了片面追求利潤,會買1到2萬(一噸)這種熔噴布,那樣的口罩,防護效果就會很差。有的達不到我們最基本的D級要求。
專家告訴記者,一噸熔噴布可以製作30萬隻口罩,而1、2萬塊錢一噸的熔噴布,和3萬塊錢一噸的熔噴布相比,一隻口罩成本相差5分錢左右。一些企業正是因為這樣的利潤空間,選擇了便宜的濾材,導致了口罩的過濾效率不過關。
而在口罩鼻夾金屬條這個小小的部件上,也同樣存在著不同材質和價格的選擇,最好的全塑材質的一根金屬條,不過才1分錢的成本,即使是這樣,有些企業也寧願放棄,轉而選擇更便宜的材料生產,甚至使用劣質的回料生產製作。一些口罩不能嚴密貼合人體面部,使用起來防護效果很差,就是因為所用的鼻夾金屬條可塑性差,容易發脆發硬造成的。
錢輝:一分錢一分貨,為什麼它會想盡辦法選一些材料差的,或者說為什麼有的口罩便宜,或者它的質量為什麼達不到要求,除了極個別的是因為設計和工藝上面存在一定問題,但我想絕大部分(原因)都是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導致的不合格。
記者了解到,此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抽查的都是流通領域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最終高達48%的不合格率,反映出目前市場上將近5成的日常防護型口罩,防護功能難以盡如人意。
隨著消費者的需求加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日常防護型口罩這樣的安全保護產品,將持續加強監督抽查的頻次和力度。而針對目前日常防護型口罩存在的質量問題,管理部門、檢測機構和口罩行業也正在努力,將現有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國家標準升格為強制性標準,以督促企業強化質量意識,嚴格按照標準,生產優質的日常防護型口罩產品。
錢輝:(企業)首先要有這個意識,你做的產品不光是追求你的利潤,你要考慮你這個產品的基本功能,一定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能昧著良心去賺黑心錢。
消費者選擇這些日常防護型口罩,目的就是防霧霾,但是目前市場上大量的產品,距離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兒。口罩雖小,防護的可是身體健康,希望防霾口罩的生產者,能夠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少考慮點利益追求,多考慮點健康需求,生產質量過得硬的產品,真正過濾掉危害健康的霧霾,也吹散日常防護口罩產品的質量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