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學堂在線國際版發布會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學堂在線總裁王帥國等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駟主持,答記者會由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新聞中心主任覃川主持。
吳巖:五大關鍵詞,構建世界水準國際化平臺
「今天,對於中國高等教育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吳巖在講話中指出,目前世界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全球教育中斷的規模和速度空前。在此背景下,為與世界各國共克時艱,教育部高教司支持國內具有豐富經驗和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在線教學平臺開發國際版,為世界高等教育抗擊疫情貢獻中國力量。
此前,教育部高教司召開了中國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課程建設工作視頻會議,推出首批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學堂在線和愛課程,並成立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和專家顧問組,支持平臺上線運行。
此次學堂在線國際版的上線,標誌著以學堂在線、愛課程為代表的首批高等學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面向全球正式推出。在講話中,吳巖對首批國際平臺建設標準和要求提出五大關鍵詞。
一是質量(Quality)。要努力將平臺建設成為具有中國質量、世界水準的國際化平臺,匯聚最好的大學、最好的教師、最好的課程,疫情期間,面向全世界各國大學生和全世界學習者免費開放,並提供高質量教與學服務。
二是開放(Open)。平臺在面向全世界各國大學生和全球學習者的同時,要努力匯聚中國大學和全球大學的優質課程資源。
三是共享(Share)。疫情期間,平臺所有優質學習資源將免費提供給所有的學習者,並配備必要的指導幫助和學習服務。
四是責任(Responsibility)。作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中國高等學校有能力,也有責任,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把中國在線教學經驗成果以及優質在線教學資源提供給世界大學生和全球學習者。
五是愛(love)。「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心靈點亮。教育是根植於愛的事業,教育應當面向未來,塑造生命、塑造靈魂。」疫情沒有國界,病毒不分種族,在全世界最艱難的時刻,教育更應飽含溫度。在線教學平臺要向全世界傳遞中國教育最有溫度的愛,最有力量的愛。
答記者會上,吳巖介紹了疫情期間中國高校在線教學的發展情況。他指出,從疫情以來兩個多月的實施情況來看,實現了教育部原先預定的目標,做到了「延期開學,如期上課」。與此同時,實現了「四變」:改變了教師的「教」,改變了學生的「學」,改變了學校的「管」,改變了教育的很多形態,不僅成功地應對了危機,還化危為機,掀起了一場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習革命。
楊斌:不斷探索創新,共繪高等教育與在線教育發展的新藍圖
楊斌在致辭中表示,積極推進在線教育工作是清華大學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2013年學堂在線平臺上線至今,經歷了初創、成長、發展與優化,經歷了抗擊疫情期間的嚴峻考驗,在這個關鍵時期,在服務清華大學校內教育教學,服務國內上千所高校教育教學的基礎之上,積極匯聚全球頂尖高校與機構的優質教育資源,支持服務海外學習者迫切的需求。
「高校正在經歷由傳統教學模式向在線教育模式的全體系快速轉變。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在全球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和指導下,作為我國首批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之一,學堂在線率先推出國際版,旨在與國內外高校及機構共同攜手、深入合作,通過向全球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在線學習資源與在線學習體驗,共克時艱,不斷探索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創新、以及合作模式創新,推動教育資源的廣泛與有效利用,創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共繪高等教育與在線教育發展的新藍圖。」楊斌說道。
楊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特別強調全球範圍內整體向在線教育的這次突發遷移,要格外重視對於學生在線學習基本條件上的提攜與救濟。使用在線教學平臺、工具實施在線教學時,要舍「重器」,而求「眾器」,也就是說,在通訊與傳輸、顯示與交互、網絡與終端等方面,都寧肯追求「基本夠用的低配」而非「先進豪華的頂配」,這是「疫情期教學的平等」,是有教無類在技術維度上的倫理體現。
楊斌認為,除了保障教學秩序正常進行這個防疫大局之外,全體系的在線教學還在學和教兩方面都有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上三位一體的「副產品」。在學這一端,學生不僅修課增長知識,還尤其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和學會學習的能力,並受到了來自有擔當有激情的教師們愛與責任的價值觀塑造。在教這一端,在線教學尤其是使用學堂在線、雨課堂等平臺的教學生產出許多慕課的毛坯,這些知識產品經過加工後就可能是精品慕課,同時,教師們幾乎是全員接受了一次教育能力的大練兵大提升,不只是在線教學能力,還包括教育創新的能力。而教師們在價值觀和理念上的收穫也是巨大的,傾心向學、重視教學的那種幹勁兒彌足珍貴。這些今天被稱為這次疫情在線教學「副產品」的收穫,其實卻可能是疫情過後對教師和學生,對學校和教育而言長期持久有價值的重要進步。
袁駟:學堂在線建立的初衷——服務與創新
袁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清華大學建立學堂在線平臺的初衷有兩點:一個是服務,一個是創新。
2012年被稱為「慕課元年」。2013年10月10日,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導下,學堂在線慕課平臺正式上線。在慕課、SPOC、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湧現的背景下,為打造學堂在線平臺,清華大學召開了多輪不同層次的討論會。2013年,清華大學正式發布文件,明確提出發展在線教育是清華大學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建設學堂在線平臺是學校戰略部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國內還沒有慕課平臺的時候,清華大學主動擔當,先行先試,帶頭在國內構建慕課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部給了很多支持,也給了很好的指導。此外,清華大學主動分享優質的課程資源,和國際頂尖學校密切合作引進很多國際高校優質的課程,充分體現了服務意識。但最主要的考慮是,要想全面持續自主的發展和創新在線教育就一定要有平臺。
因此,最核心的初衷是為了創新,為了教育創新、為了技術創新、為了教育模式創新、為了教育生態的創新,這就需要有自主的研究性的平臺。當時清華大學做了一個戰略性的判斷:未來的在線教育絕不是僅僅掛在網頁上的多少門課程,多少視頻,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與學頻繁、高效互動的新型教學場景,特別是在課程頁面背後的對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教學狀態等大數據的記錄、採集、分析、處理和應用,這就取決於平臺的技術支撐和數據支撐的能力。如果沒有自己運作的平臺,就難以在這些方面去做持續的創新性的研究。
現在的在線教學從某種意義上是技術驅動、數據驅動的新時代在線教學。學堂在線不僅僅是一個在線的慕課平臺,更是一個創新性的平臺,一個研究性的平臺。雨課堂是很好的例子,它就是學堂在線創新出來的產品。如果沒有學堂在線平臺,就不會有雨課堂。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曾經在清華大學聽課,給予雨課堂這樣的評價:雨課堂是把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這就是教學模式上的創新,是建設平臺創新的成果。
學堂在線國際版首批上線課程109門
王帥國介紹了學堂在線國際版建設的階段性進展與規劃。學堂在線國際版定位於匯聚國內外一流在線課程,首先支持中文、英語,後續將陸續支持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及日語等語種。平臺支持慕課、直播、證書、在線學位等多種在線教育形式,將重點挖掘來自中國高校的一流課程,同時兼顧引進全球性區域性頂尖高校的一流課程。學堂在線國際版將與學堂在線雨課堂英文版無縫連接,國際版課程經授權後可供雨課堂海外師生應用於混合式教學。根據規劃,學堂在線國際版首批上線課程109門,後續的課程引進與上線工作將持續推進。
發布會上,吳巖、楊斌、袁駟、王帥國共同啟動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政策與能力建設部主任佩琪女士,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專家顧問組組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泰國國家慕課平臺ThaiMOOC等國際平臺代表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英國開放大學等國際大學代表以視頻的方式對學堂在線國際版的上線表示祝賀。
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教司一級巡視員宋毅,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級巡視員、課程教材與實驗室處處長李靜,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專家顧問組副組長、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於歆傑,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專家顧問組成員、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肖星,清華控股總裁、慕華教育董事長趙燕來,清華大學終身教育處處長鄧麗曼,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終身教育處副處長兼教務處副處長汪瀟瀟等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據悉,疫情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通過實施大規模在線教學成功應對危機、化危為機,實現了延期開學,如期上課,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據統計,截至4月初,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所,95萬餘名教師開設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億人次。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在線課程平臺上線慕課上漲了5000門,慕課總數已達2.3萬門;其他在線課程增長了1.8萬門。與此同時,形成了包括思想、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範式等在內的一整套高等教育在線教學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中國高等教育在線教學規模之大、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掀起了一場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習革命」,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創舉。
本次發布會通過學堂在線、雨課堂、清華大學官方短視頻平臺面向全球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