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為什麼普遍情緒不穩定?看過這樣一個解釋:國家提倡二胎,醫院提倡母乳,專家不提倡隔代帶娃,社會要求女人要經濟獨立,寶寶渴望媽媽時刻陪伴,老公希望媳婦貌美如花,公婆又希望媳婦勤儉持家。
古時候女性要扮演三個角色:女兒、妻子、母親,「三從四德」伴隨了她們的一生。到了現代女性除了這三個角色還要背負社會人角色,於是現代女性的功能更多了、要求也更多了。
成為媽媽簡直就是女性人生中的分水嶺。在這之前你可鹽可甜、自由隨性,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可以拼搏事業也能享受人生。可一旦生了孩子你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再也沒有那份瀟灑和灑脫,有的只是無限的牽掛和羈絆。
大多數的媽媽們都是職業女性,在經歷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在孩子還在襁褓中時就不得不再次返回職場。儘管如此職業生涯也大多因為產子受到影響,除此之外還要被迫成為「背奶媽媽」。職場的競爭、帶娃的艱辛,讓本就未恢復的身體更加疲憊還徒添了更多的精神壓力。
選擇做全職媽媽也好不到哪去。365天24小時全方位在崗,不僅要全神貫注集中精力照顧孩子更要忍受伸手要錢的尷尬舉動。身材走樣、不修邊幅、分文無收,分分鐘將女性的自尊和自信打入谷底。還有家人的不理解與抱怨,簡直就是壓垮全職媽媽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女性成為媽媽後大多脾氣暴躁情緒不穩。一來是身份的改變帶來了生活的巨變,這種落差令人唏噓和失衡。二來,社會和家庭對媽媽們的要求過於嚴苛,在精神和現實的雙重壓力下想要情緒保持穩定簡直「難於上青天」。
著名小說家、編劇家嚴歌苓曾說: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生存狀況的改善,標誌著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文明和進步。21世紀應該是女性在社會各個方面由客體向主體轉變的世紀,是由「第二性」轉變為與男性平行的另一「第一性」的新紀元。
什麼叫「由客體向主體轉變」?大概就是女性找準自己的定位,由自己決定自己的角色,女性的價值不再由其他因素來衡量。不管我是職業女性還是全職媽媽、無論我是不婚或者不育都是自己的選擇。我的選擇由自己負責並承擔後果,社會也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尊重。
簡而言之,就是需要女性成為自己。
你不必為了父母的安排就草草進入婚姻;不必為了傳宗接代就生兒育女;也不必為了兒女放棄自我;更不必為了莫須有的「詩和遠方」苦苦掙扎。你所做的一切都基於自己的意願之上,因為一旦把自己寄托在別人身上,不管這個人是父母、老公、還是兒女,那麼就一輩子是別人的奴不會是自己的王。
如果買一堆奢侈品能讓你變得自信,那你就買;如果讀一百本書能讓你變得從容,那你就讀;如果踏遍青山能讓你鏗鏘,那你就去。從此,你的人生只有你說了算。
「浪姐」伊能靜曾在TED演講中說過這樣一段話:「這一輩子無論你曾經是一個女兒,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曾經是一個妻子,不管你如何的順從,你依然失敗,或者你是一個母親,你自私地想,希望在孩子跟自我之間能夠得到一個平衡,我希望全天下的母親都不要忘記,我們應該要團結起來。你們除了是這些身份之外,你們還是你自己。」
是的,你可以是女兒、妻子、母親、但你更是你自己。Be it , don'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