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在自然生長的條件下,鑽石會形成很多生長特徵,如:原晶面,雙晶面,凹坑,雲紋,羽狀,生長紋等等。
任何天然寶玉石生長過程中都會包含包裹多種礦物和雜質,鑽石也不例外,這種內含物稱為「包裹體」「包體」。鑽石常見的包裹體有近20種,
根據鑽石切磨加工後保留下來的特徵,分為內部特徵和外部特徵,然後用標準10倍寶石放大鏡觀看對其作出淨度分級。
長期以來,淨度並未作為鑽石評級的一個考慮因素(可翻看上期--鑽石4C的由來(專業篇))20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更多是用「乾淨」「純淨」「瑕疵」來形容內部淨度。20世紀30年代後,美國寶石學院提出了系統淨度分級方法,並對「乾淨」「純淨」「瑕疵」作出專業解釋:
⑴flawless(FL)——無暇
⑵very,very slightly imperfect(VVSI)——極微瑕
⑶very slightly imperfect(VSI)——微瑕
⑷slightly imperfect(SI)——小瑕
⑸pique(P)——瑕
20世紀60年代後,歐洲也對鑽石淨度有了很大的發展,CIBJO鑽石手冊並作出專業解釋:
⑴loupe clean(LC)——無暇
⑵very,very small inclusion(VVS)——極微瑕
⑶very small inclusion(VS)——微瑕
⑷small inclusion(SI)——小瑕
⑸pique(P)——有瑕
歐洲把內部包體用內含物表示,GIA把內部包體用瑕疵表示,「瑕疵」本是一個貶義詞,表示鑽石內部的「瑕疵和缺陷」,但「內含物」比較中性,用來表示鑽石內部自然形成的特徵包體。70年代後來GIA也把「瑕疵」一詞換成「內含物」,但是級別低的還是保留「瑕疵」,時至今日,已慢慢改成「內部特徵」和「外部特徵」高級別的淨度現在更多是體現鑽石的稀有,VS為分界線,VS以上的淨度10倍放大鏡下已經很難觀看。
各國鑽石淨度標準:
IDC:LC——vvs1+2——VS1+2——SI——P1+2+3
CIBJO:LC——vvs1+2——VS1+2——SI1+2——P1+2+3
GIA:FL——IF——vvs1+2——VS1+2——SI1+2——I1+2+3
中國:LC——vvs1+2——VS1+2——SI1+2——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