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相信"見字如見人"這一說法,無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寫得一手好字都會給這個人贏得不少加分。書法,作為中華民族最傳統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中國人的心中自然佔著不少的分量。而在書法的分類中,最被通用的就是楷書了。
提到楷書,不得不說當今書法界赫赫有名的兩位書法大師——田英章老師和盧中南老師。兩位書法大拿在當代書法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然而為啥都是寫楷書,大家不看好田英章,對盧中南卻是好評一片呢?
兩位老師的寫法均取自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的書法用筆時剛勁有力,收筆時乾淨利落,舉世無雙、世無所匹。七十五歲時所作的《九成宮醴泉銘》被稱之為"翰墨之冠","古今一人"。歐陽詢筆法嚴謹、收放自如、剛勁中帶著柔情的獨特之處在九成宮中盡顯無疑。
被譽為"楷書之冠,萬世法程"的歐陽詢自然當之無愧成為無數書法大師效仿的"偶像"。"歐楷"絕對是書法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書體之一,田英章與盧中南都是學習歐楷的佼佼者。然而兩者的評價卻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讓我們逐一分析。
"千年一人"究竟是名不屬實還是確有其事?
田英章,字存青,又字存卿,1950年生人,13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和哥哥研習書法,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後又求學於東京學藝大學。去細看田先生的經歷和名譽,數不清的任職,是國務院任命的高級書寫員,在書法界上絕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然而田英章在初學歐楷時,主要是跟著他的哥哥田蘊章和當時的楷書名家陳益椿學的,換句話來說,田英章的書法受現代歐楷的影響更多。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變化,歐楷的已經有了趨於現代化的變化。
我們可以細看田英章的作品,會發現其整體更偏向於實用性、和美觀性,就像是印表機設置模板後列印出來完美的作品,反而缺乏了靈動性。
很多人都覺得田英章的這種"標準式"寫法缺少了傳統歐式的險峻姿態,反而多了死板和刻意。你挑不出田先生作品的缺點,每一個字都是標準答案。
田英章的楷書在結構方面已經可以堪稱完美了,自成一體,門生無數。然而你要硬是把他抬到"千年一人"的地位也未免有些刻意誇大的成分所在。
中國書法的精髓就在於鮮活而自然,承接呼應貫徹於筆畫之間,每個字都是靈活生動的。而正如上文說的一樣,田式書法在筆畫上近似塗描地完成,筆畫之間也缺少連貫。格式化出來的作品不能稱之為藝術,而是藝術的悲哀。
再言田英章及其門徒向來強調的功底一言,其實"功底"這二字在書法的學習中是最忌諱的字眼。
很多人都覺得書法的功底是靠時間堆砌來的,所以對自幼學習書法的田英章抱有萬分敬意。我們不能否認書法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鞏固和熟悉,但是若是幾十年如同複製粘貼的重複也能稱為功底的話,那麼久完全是對書法的感知力於不顧了。
書法的精髓是靈性,是龍飛鳳舞般的呼之欲出,是讓看的人覺得每一個字都是帶有生命力而不是死氣沉沉的。這就需要寫的人用心去琢磨、去鑽研,去研究一筆一划的落筆和收筆,去探尋橫豎撇捺的結構位置。 若是日復一日地重複最開始的書寫規律,那麼不能說是功底深厚,只能言其投入時間比較多,卻沒有實質性進展。
長久地立於神壇,反而會給自身的發展帶來局限性。田英章當"神"當久了,自身的局限性就來了。不少輔導班打著"速成"的旗號號召家長去給孩子報名書法課,用的就是田英章的字帖。
而這些學生寫出來的字跟田英章本人的風格如出一格,都是標準化的產物。局限性不僅僅表現在技術的局限上,當然還有審美和觀念的局限。
字從歐陽詢,盧中南又得了多少精髓?
我們再來研究分析一下盧中南的字。
可以先從盧先生的早期經歷開始講起。與田英章的家族式傳承有所不同的是,盧中南的書法啟蒙更像是一個調皮卻有追求的孩子偶然遇到自己喜歡的愛好,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盧中南打小就喜歡寫寫畫畫。那時候沒有什麼科技發達的娛樂方式,盧中南和家裡的兄弟姐妹就喜歡靠寫寫畫畫來打發打發時間。而上了小學之後,盧中南看到了老師娟秀的字,對書法就產生了極厚的興趣,後面又被老師鼓勵了,從此對於書法探尋就一發不可收拾。
盧中南是著名的軍旅書法家。早年時期,因為寫字好看被領導選中幫著機關標註軍用地圖。多年的軍旅生活培養出來了溫和低調、謙遜收斂的性格。也是因為字寫的好看,盧中南後期又被調到了軍事博物館設計處,遇到了他書法生涯中佔有極大分量的貴人——歐陽中石。
歐陽老先生在中國書法界的地位不必多說,被譽為"三百年來無此大手筆"、"玉如公書文絕佳,真實千年不朽之文物,當重之寶之"。歐陽先生對自己的學生也是極為滿意,曾經評價盧中南,說他"審細中南手制,字字未必是歐,但整篇氣息皆從歐出,誠然已得歐體之精髓。"
由此可見,相較于田英章的"被灌輸式"教育,盧中南看似的野路子反而為日後風格的靈動奠定了基礎。
上文有說道,田英章的字更偏向於現代審美,因為他從一開始學習的就是被現代思想影響過後的書法形式。可是盧中南則截然不同,他雖然是歐陽中石先生的學生,可是並沒有單單僅限於此,在他心中,追溯本源才是最正確的道路。所以他的選擇是,取法古人,從本源探尋真理。
"對經典、對讀者、對歷史,必須老老實實地學,認認真真地做。"盧中南老師是這麼說的,他也是如此做的。
他如同一位朝聖者一般,帶著對書法極高的虔誠,一步步地去探尋他,去細心琢磨它,讓每一個字在自己筆下都仿佛有了生命,多了其他人望塵莫及的靈魂。
對於藝術而言,標準反而是不標準,規律便是沒有規律。盧中南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雖然作為歐楷的傳承者,卻並沒有一味只鑽研歐楷。他以歐體為圓心,用探尋、好學的精神做半徑,畫了一個圓。包含了趙體、顏體乃至晉唐小楷等多個風格的字。每一種他都用心研究,細心鑽研。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把對每一處的感觸的經驗糅合到一起,吸取前人的精華,最終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除了靈動以外,我們細看盧中南的字,不難發現區別于田英章,盧先生的字體多了幾分正氣。這也來自於他革命軍人的經歷。而正是一心向黨,心中有國,才使他的字一筆一划都有象徵著中國軍人的挺拔和錚錚鐵骨,這一點也是很多書法大家都望塵莫及,無法模仿和趕超的。
對於二人,其實沒必要非要分個高下
文已至此,我們首先最要承認的是,不是每個人都對書法有著很貫徹的了解。如今書法圈對二人的評價也各執一詞,但是如果因為大多數人都在貶低某一個人的書法作品,就對他不屑一顧。不加以自己的思考就人云亦云,這也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
對於二者的書法,都是在結構方面的萬裡挑一的高手,也就只能從氣韻和風格上尋找差異了。然而每個人的審美不僅相同,人類的喜好和口味也是各有各的差異。一件堪稱神跡的作品也會有人對之持有否認的態度,這都是最正常的事情。
可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事情是,無論是田英章還是盧中南,都對中國的書法聖壇貢獻出了難以忽略的貢獻。他們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所做出的貢獻,都是值得稱讚和學習的。
我們國家的漢字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字的地方不正是在於它經歷了一代一代人的傳承得以延續嗎?被無數的人用時間和精力匯聚而成,才成為它綿延不息的最終原因。
前人和後人雖然跨越著時間和空間,我們卻依然可以通過每一個字的形態去揣摩前人的品性,去猜測他們寫下這件作品時的心境,我們與他們去對話,去交流,而這些都來自於傳承。
每一位把自己一生的時間奉獻給書法的傳承者,都是在舉著生活奔跑的使者。他們也都深知自己的使命和義務,用終生的精力去踐行著對於書法的追求和執著。
他們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需要去尊敬和肯定的前輩。而我們作為後輩,在保留自己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同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書法風格,一步步去研究這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瑰寶,想必也可以作為這聖火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