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老人們常說的「牛頭不對馬嘴」,也是一種談話技巧
牛頭不對馬嘴形容的是答非所問或者是兩下不合,此外,驢唇不對馬嘴、問官答花、文不對題等等,和牛頭不對馬嘴所表示的含義基本相同。
牛頭不對馬嘴的意思。
一個牛的頭,卻長著馬的嘴巴,兩者長在一起本就是糊弄一通,所以含有貶義、諷刺的味道。比如網上流傳的段子,牛郎織女本相愛,但是牛郎包了二奶,於是織女找到包拯,跪地喊冤,包拯也是扼腕長嘆,如今我也是被罷了官。
原來是牛郎把包拯的官給罷了,本來一個傳說人物,一個歷史人物,風馬牛不相及的,馬嘴硬是安到了牛頭上面,成了「兩不像」諸如此類的段子不勝枚舉,其實這也是一種黑色幽默,在說話、講段子的時候的一種技巧,有含淚諷刺意味。
牛頭不對馬嘴也是講話中的一種「技巧」,比如主持人問李健:為什麼離開水木年華組合呀?李健回答:王菲唱我寫的傳奇還是很好聽的。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實際中並沒有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從回答中看出來三點:一是離開水木年華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把這件事看成一個人脫離組合去單飛的正常事情看待即可;二是離開水木年華,一樣是在寫歌,為廣大歌迷提供音樂服務;三是離開了水木年華,李健還是一樣能夠寫出膾炙人口的好歌的。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這樣討巧的回答還是有很多的,大多都是在遇到不想提及的問題的時候,才用牛頭不對馬嘴這種方式回答的。實際生活中,還是要注意真誠待人、認真對待的,畢竟巧偽不如拙誠。
牛頭不對馬嘴的典故。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在沒有機器的世代,我國勞動人民接觸最多的勞動工具便是牛、馬、驢以及騾子了,所以很形象的把牛頭、馬嘴這些熟悉的事物給聯繫到了一起,形象的表達出了牛頭不對馬嘴的意思。
在宋朝《景德傳燈錄.文偃禪師》也有涉及相關說法: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幢,倒出逞驢唇馬嘴。清朝《儒林外史》也有涉及: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臭汗。這些說法與牛頭不對馬嘴用法一致。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