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如流水」是政黨與政治人物經常用來自我警惕或解嘲的一句話。從2016年民進黨大勝到2018年大敗、從2018年國民黨大勝到2020年大敗,甚至對比2008年與2016年兩次島內政黨輪替,民意確實如流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而且變得很快。但客觀來說,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
民意其實分成兩個結構,一是淺層結構,另外一個是深層結構,淺層民意變動快速,尤其近年政治經濟環境急劇變化,加上手機上網與自媒體發達,淺層民意變動更快,卻忽略深層民意,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制約,因而政治判斷往往失準。
從長期趨勢來看,過去10多年以來,臺灣民意的變化其實並不算大,穩定的藍綠兩大黨政治,以及維持「兩岸現狀」的目標。如果單純審視臺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更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臺灣戰略學會」日前公布的民調便佐證這樣的趨勢,指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詞,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 和2.6%。
從這個數據來看,將蔡英文817萬票解釋為「民意希望兩岸走向衝突」,事實上是錯誤的。這也是「蔡賴配」雖然獲得到57%得票率,但臺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調查數據,統「獨」立場裡偏向「臺獨」的比例,僅有1/3左右,與蔡的得票率有多達3成的落差。因為臺灣的主流民意是追求和平,「臺獨」的戰爭風險太大,民眾非常謹慎。
進一步來說,從九成追求和平的民意來看,更可大膽推測,包括許多主張「臺獨」的人都不希望兩岸衝突。也就是說,無論藍綠、統「獨」如何變化,臺灣最深層、最主流的民意,就是兩岸和平。
更出乎許多人意料的,倘若以大數據來檢視「民進黨」,從蔡英文在2019年6月獲得初選提名,到2020年1月勝選的半年期間,民進黨的關鍵詞排行裡,兩岸因素並非名列前茅,「滲透」排在第15位,「兩岸」落在第53位,其餘皆是島內政治的標籤。如果把時間段放到蔡「520」就任後至今,兩岸因素更是幾乎消失,「瘦肉精」跟「中天」才是緊密關聯的關鍵詞。
從此來看,無論是「臺灣戰略學會」的民調數據,或是大數據趨勢都顯示,即使民進黨不斷透過公家機器,散播「仇中」、「恐中」情緒,對臺灣民意結構的影響卻很有限。縱然修訂「安全五法」、「反滲透法」企圖恫嚇兩岸交流,將異議者打成「中共同路人」,與岸交流就是「賣臺」、「害臺」。然而根據「臺灣戰略學會」的民調,仍有81.4%的民眾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只有13.2%的人不贊成,可以知道,綠營的做法不只不符主流民意,更未改變臺灣民意結構。
兩岸追求和平及更深化的交流,是臺灣的結構與20多年來數以萬計兩岸人民的共同成果,以形成民意深層結構,這不是三言兩語,更不是民進黨一時「大內宣」的意識形態操弄就能改變的。「臺獨」跨不過的終究是臺灣民心的防線,這是民進黨必須接受的事實。
蔡英文再無連任包袱,應可擺脫「激進獨派」的箝制。她在「雙十」談話曾說,在「對等尊嚴」之下,願意與北京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但截至目前為止,卻仍止於空話。從「萊豬」到關中天,「反中親美」一直是蔡「政府」運作的脈絡,加倍上演以「臺灣安全」為理由,恣意把反對者打成「賣臺」的醜陋劇目。但除了民進黨自己製作的民調外,包括親綠機構所委託,所有民調都顯示,多數民意反對「萊豬」進口,也反對中天關臺,已經可以看出,民進黨的「仇中牌」開始失靈。
民意反彈是蔡英文開始要面對的事實,也可能是臺灣的轉機。十九屆五中全會定調2035年前仍是大陸戰略機遇期,對外關係視和平與發展為主調,對臺政策強調融合發展,要在福建建立兩岸經濟融合區,用經濟力量吸住臺灣,兩岸戰爭風險與和平發展將並存。拜登政府對外政策會以制衡俄羅斯為優先,對華政策會揚棄川普政府打「臺灣牌」刺激大陸的做法,中美關係將會調整,「臺美關係」也會改變。
「立法院」表決開放「萊豬」進口相關行政命令,民進黨背離多數民意,決定採取一致性投票強行過關,不過,這不表示反「萊豬」戰爭結束,臺灣深層民意將在2022年展現力量。
本文摘編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