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常紅)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09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今日發布。綠皮書指出,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
為適應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我國教育發展應該從結構和效率入手,繼續加大國家教育投入總量,提高國家財政教育投入佔GDP的比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綠皮書分析認為,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存在以下明顯差距:
第一,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005年,美國該指標為13.63年,日本為12.9年,比我國高出5年左右。第二,人口預期受教育年限也有很大差距。2005年我國該指標為12.3年,而2000年美國已達到14.7年。第三,發達國家教育處於長期穩步提高的過程,中國則出現大起和大落。美國分隊列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變化平緩,且隨時間呈穩步增長趨勢。相比之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隊列間起伏較大,且各隊列隨時間遞增幅度差異較大。第四,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主要差距產生於12~14歲年齡別在學率的陡然下降。實際上,我國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表現與此幾乎完全相同。
基於以上調查統計數據,綠皮書指出,為適應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我國教育發展應該從結構和效率入手,在爭取實現更大資源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未來我國改革與發展教育體制、促進人口文化素質的快速、穩步提高,應當從以下重點入手。
繼續加大國家教育投入總量,提高國家財政教育投入佔GDP的比例。
抓住人口轉變契機,合理分配資源,重點發展學前教育與高中和高等教育。受近年來生育率下降的影響,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小學階段在校生規模將出現下降趨勢,初中階段在校生規模也將在相當程度上出現類似的下降趨勢。相比之下,現階段我國學前教育與高中、高等教育發展程度仍相當有限。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在穩定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基礎上,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應逐步「雙向延伸」——向學前教育與高中、高等教育傾斜。
切實考慮我國目前城鄉、地域間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對農村地區以及全國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實行對口支援,從教師、經費等方面保證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第四,扭轉目前我國各階段教育投資中公共支出的結構性失衡的局面,適當擴大高等教育的社會投資比例。鼓勵社會辦學,通過競爭機制營造良好的、充滿活力的教育市場;同時,通過教育投入與產出管理機制的改革,以市場導向培養人才,綜合發展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動態平衡。
未來我國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必須重視終身教育的發展,鼓勵和培養已就業人口接受繼續教育。這一方面可以解決歷史時期因社會變遷等原因導致的教育中斷對個人發展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發展終身教育有利於提高我國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解決就業結構層次低、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阻力等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