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袋鼠最近看到了一個很「無腦」的話題:
#為什麼現在的女孩越來越怕生孩子#
這算個什麼問題?閉著眼睛都能說出一堆:養娃成本太高、工作時間太緊、想趁年輕多打拼……
我們在討論區,也能看到大批網友各抒己見。
有指點江山、憂國憂民型:
也有瑟瑟發抖、不敢說話型:
有人面無表情冷漠闡述:
也有已婚已育小仙女款款發聲:
其實這個問題印象中在近幾年已經爭論過很多次了,每次都是一地雞毛。
為什么女性害怕生孩子?
這一次,小袋鼠不想再去爭辯觀點,只想站在過來人的角度,給各位即將為人父、為人母的新手爸媽,科普一下「生育」本身。讓媽媽更了解自己,也讓準爸爸更全面地了解老婆到底經歷了什麼。
相信看完之後,你一定會得到自己的答案。
關於孕期到分娩的一系列生理變化,我們之前系統地介紹過一次,感興趣的孕媽們可以點擊藍字回顧:從懷孕到生產,孕媽都經歷了什麼?
除了生理上的變化,小袋鼠更想說的是,因為社會現狀的影響,生育對女性來說,本身就意味著犧牲。
還記得在前幾年,「孕期蕁麻疹」上了一次熱搜。一位孕媽被孕期蕁麻疹折磨到崩潰,發文吐槽很多關於懷孕的書籍以及醫生,都沒有提到過這一種病。
而這樣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最「喜歡」的就是初產婦,一般在妊娠36周後發病。
此外,還有很多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併發症,貫穿整個孕產期:
避不開的全身水腫——很多孕媽因此腿腳抽筋,走不好路,睡不好覺;
說不出口的痔瘡——十個孕媽九個痔瘡,是不爭的事實;
突如其來的牙齦出血——患有牙周疾病的孕媽更有可能分娩低體重兒或發生早產。
……
有些嚴重的併發症,不僅危及自身健康,還可能引起早產,如:膀胱感染、糖尿病或腎病等慢性疾病、胎膜早破、先兆子癇等。
而嚴重的妊娠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則有可能引起難產,甚至危及到產婦本人的生命。
不止如此,在分娩時,還要經歷陣痛、陰道撕裂痛。生完孩子以後,緊接著就是身材走樣、漏尿、徹夜帶娃、視力、記憶力嚴重下降等一系列足以摧毀女性自信的慘烈現實。
生育孩子對於男人來說,可能只是某個晚上的一哆嗦,但對於女性來說,卻是激素的劇烈變化、工作出行多方面受限、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改變、還有生死攸關的分娩、迷茫無措的漫長育兒路……
為了孩子,女人可能要犧牲掉自身健康、生活質量,乃至被迫放棄事業。
當一個女人知道了生育會帶來什麼的時候,產生恐懼是很正常的。每個母親,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勇敢、更堅韌。
比起分娩帶來的各種痛,攔在媽媽們面前的恐懼,還有另一種更不易發現、更不容易得到理解的樣子——產後抑鬱。
李艾在《新生日記》聊到,她有一個明星朋友就因為產後抑鬱,有一瞬間都想把孩子丟掉,實在是太可怕了。
由產後抑鬱引發的一系列悲劇更是從未停止:
據統計:大約 10 個產婦裡面就有1個會得產後抑鬱症,病發率高達10%~15%,更有高達80%的媽媽會出現產後抑鬱的情緒。
為什麼會產生抑鬱的情緒?從一段對剛生完孩子的幾對夫妻的訪談中,我們也許能找尋到答案。
面對妻子情緒的持續低落,精神狀態的低迷,幾位初為人父的丈夫沒有表現出絲毫關懷,反而是十足的責備:
「我感覺這個不是產後抑鬱。」
「你就是太矯情了。」
「我覺得你就是小題大做。」
沒有人知道,在獨自餵夜奶、哄娃的深夜……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也沒有人關心她是不是已經在七大姑八大姨的指責下瀕臨崩潰。
身邊所有的人都在催著她、趕著她,讓她變成一個「超人媽媽」,仿佛生娃、帶娃本就是屬於她的工作,天生就該做成一百分。
生活的重擔可能不足以壓垮一個母親,但愛人的一句輕飄飄的指責,卻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知乎上有位媽媽說,其實女孩子不是怕生孩子。
我們怕的是,我吃了苦,遭了罪,挨了疼,最後在你眼中,我這些都不值一提,這些都是我應該受的。我們怕等熬過了苦難,最後發現我所經歷的苦難不值得。僅此而已。
一個不理解、不尊重你為了生育付出、犧牲的枕邊人,才是讓很多育齡女性踟躕不前的、最不可言說的痛!
從某種程度上說,「為什么女性越來越怕生孩子」是一個很傲慢的問題。
它無視了生育過程中可能經受的一系列痛苦,只用一句輕飄飄的「偉大」,就試圖抹殺一切。
把女性放在了一個崇高而空泛的位置上,要求她們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人類存續去犧牲自己的健康、事業,卻從未考慮過為人母者本身的感受。
她不是一個冷血無情的生育機器,一個天生無所不能的「超人媽媽」。她會哭、會笑、有血有肉,她只是一個普通人。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曾說:「都說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其實不是,真正面對一切的,是女人。」
小袋鼠由衷地敬佩每一個選擇生孩子的母親,敬佩她們的勇氣和對孩子真切的愛意。每一個母親,都是值得歌頌的英雄。
但小袋鼠也由衷地希望,社會和家庭,能對媽媽多一些關懷和理解,逐漸在育兒過程中隱形的爸爸,能及時承擔起家庭責任。
到那個時候,相信也會有更多的媽媽,能鼓足勇氣,滿懷喜悅地迎接孩子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