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國學,傳承命脈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者 / 刁吉祥
安徽省郎溪縣中醫院
編輯 / 冰無雙 ⊙ 校對 / 錢秀華
《傷寒論》、《金匱要略》用藥法度嚴謹,尤重藥物的炮製、配伍、煎法、服法等。現就其用「姜」規律,初析如下。
1炮姜與薑汁的運用
仲景根據「辛甘發散為陽」的經旨,提出甘草乾薑湯以復陽氣,方中乾薑炮用,重在溫中,取其守而不走,所以《傷寒論》說:「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方中甘草補中益氣,乾薑溫中復陽,炮用守而不走。中陽得復,脾氣健運,則厥愈足溫。
《金匱要略》亦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臃,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方中炙甘草重在補土,炮乾薑重在溫中,亦即「虛則補其母」的方法。生薑汁的運用,見於《金匱要略》的生薑半夏湯,方中用生薑汁,取其辛散之力,以奏散寒逐飲之效。仲景除上述二方分別使用炮姜和生薑汁外,其餘都是採用生薑和乾薑。
2生薑的運用
生薑味辛微溫,在運用上隨著配伍不同而作用各異。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解表散邪:多取生薑辛散之力,而佐辛溫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棗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調和營衛。如桂枝湯中,生薑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湯中,生薑佐麻黃以發越水氣;射幹麻黃湯中,生薑配細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氣;小紫胡湯中,生薑配大棗助少陽生發之氣以和解少陽;大柴胡湯中,生薑配半夏扶胃陽止嘔以表裡雙解。
2、降逆止嘔:取生薑辛散,配降逆和胃藥物,以治嘔穢、胸痺、噫氣等證。如橘皮竹茹湯中,生薑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吳茱萸湯中,生薑散逆止嘔,升清降濁,使胃濁隨茱萸而下洩;(本文由國學髓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旋覆代赭湯中,姜棗和脾養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湯、橘皮湯、橘枳薑湯等方,皆能降逆蠲飲,和胃止嘔。再如真武湯,本為溫陽散水之劑,但方後說:「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又通脈四逆湯方後說:「嘔者加生薑二兩。」梔豉湯中亦有嘔加生薑的記載。
3、補虛益血:取生薑辛通衛氣,配甘藥治虛勞虛寒裡急的腹痛。如溫建中髒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之類;配伍溫補之品,以治血虛寒結的腹痛。如溫血散寒之當歸生薑羊肉湯;配伍炙甘草、大棗以溫養胃氣,資營血之源。而治氣血不足,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之炙甘草湯,以生血復脈。
3乾薑的運用
乾薑性味辛溫,在診療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歸納三個方面。
4姜與半夏配伍運用
生薑因能治半夏的毒性,故多同時運用。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姜和半夏二味所組成的三方,在配伍運用時,更具特色。
1、小半夏湯:治「諸嘔吐,谷不得下者」,由生薑半斤,半夏一升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2、生薑半夏湯: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本方由生薑汁一升,半夏半升所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3、半夏乾薑散:治「乾嘔、吐逆、吐涎沫,」本方由半夏、乾薑等分所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上述三方,因姜的製法不同,其作用有降、散、溫的區別。小半夏湯證和生薑半夏湯證,均為飲邪內結,難以驟消,故取分服以緩解胸中寒飲。服時需待「溫」和「小冷」,是因為寒飲內停,對熱藥可能起抗拒作用,及易引起嘔吐。而半夏乾薑散,因嘔吐劇烈,故需「頓服」,才有足夠力量以制止嘔吐。
結語
仲景用姜的規律說明,姜的藥用範圍廣泛,姜的炮製、方劑的配伍,以及煎法、服法都有一定的法度。在臨床診療中,要不斷探索、總結,進一步豐富姜的藥學價值和應用前景。
提示:轉載請註明來源 「國學髓公眾號」
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06年7月19日 第2571期。○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I 注意警示: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專業中醫人士思路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