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創的魔術,與熱炒的新零售只有順序沒有本質區別。阿里用37頁PPT解釋的新零售,歸納起來:
1.線上和線下結合導流
2.全方位數據驅動的精細化管理
3.以用戶為中心
這與大創這類便利店擅長的不謀而合
有人會說,我們新零售可是大數據驅動。你知不知道7-11這種便利店早就在貨架上安裝了攝像頭記錄顧客選擇貨物時候的面部表情和購物記錄交叉起來管理庫存。大創這類便利店所缺少的是消費者在線上留下的各種數據,比如社交,信用等等形成更大的數據。不過在東南亞,大多數人有跡可循的線上足跡也就是臉書了,遠遠沒那麼有價值。
在東南亞,新零售的邏輯不是因為線上流量的昂貴, 更是因為地域分散和物流支付落後特點,使得線下繞不過去。印尼幾百個島,一個星期才能划船過去送一下貨,高頻的日用品消費上,電商並不能比街旁的夫妻老婆店有什麼優勢。零售店對社區消費者的強接觸和強影響,直接決定貨物的銷量。
其實在今天中國的鄉鎮農村也是一樣情況,要不然為什麼可以養活那麼多的八個核桃,十個核桃(山寨六個核桃)。
幾天前,印尼的一家初創公司Snapcart獲得了東南亞幾家大VC的Pre-A 3百萬美金的投資。作為2015年才有PPT的公司,一年多Pre-A就融了這麼多在東南亞算得上是富貴逼人。不同於一般的零售電商或者折扣電商,這家公司用折扣鼓勵消費者利用手機給購物小票拍照,上傳後經過圖像識別,累計數據為品牌商獲取實時的庫存流轉情況,發現消費者購買習慣。對於各大消費品公司來說,之前東南亞的貨物除了少數大型商超之外大量小便利店是無法追蹤的,Snapcart把線下帶到了線上,顛覆了傳統的市場調研。現在已經在印尼和菲律賓做得很不錯,歐萊雅,雀巢,強生,寶潔等消費品牌巨頭都是他的客戶。
出身新加坡的 Deja 也在用同樣邏輯通過線下客戶把消費數據帶到線上,幫助線下服飾零售商更好的預測管理庫存。過去幾個月數據驚豔。在東南亞激勵用戶比改造商戶容易更便宜,這算不算是一種把逛街購物產生的數據搜集能力分享出來「共享經濟」的旁支?
不是線上長驅直入取代線下,而是把線下連接到線上帶動線下,也許這才是新零售在東南亞的模樣。
最後還請關注老巴剎的某投資新零售的大佬指點一下,下一個風口是不是要到煎餅攤早餐車了,高頻,回本快,固定成本租金和庫存雙低,而且管的是最後10米(不是20米也不是一公裡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