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勞動中健康成長
——湘潭市中小學積極開展勞動教育紀實
湘潭在線12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胡美玲 通訊員 章苑茜)近段時間,雨湖區護潭學校的學生們特別忙碌,課間,他們總是三五成群地往樹下和校園農場裡跑,原來他們正在尋找漂亮的樹葉和菜葉製作手抄報和書籤。他們還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利用菜葉製作有機肥。這是該校將農耕勞動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實踐開展的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湘潭市廣大中小學積極開展勞動教育的一個縮影。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把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隨後,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專業指導學校勞動教育教什麼、怎麼教。在11月24日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於勞動、善於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
近年來,湘潭市教育部門和各中小學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有機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並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開展各類勞動實踐教育。在上月召開的湖南省中小學勞動教育論壇上,湘潭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湘潭市十一中、嶽塘區滴水湖學校、雨湖區風車坪建元學校、雨湖區護潭學校還作了經驗介紹。
堅持不懈
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習、生活日常
每天午休鈴過後,嶽塘區滴水湖學校的校園廣播裡就會響起《勞動最光榮》的歌聲,然後每個班的學生都會積極行動起來,擦桌椅、倒垃圾、整理內務……利用5分鐘時間,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是該校針對少數班級衛生難以保持的現象,利用「午間5分鐘」開設的勞動微課程。該校還設置了年級家務清單,列出了相應年齡段孩子必須掌握的勞動技能,並細化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 讓家長督促孩子完成。教師利用班級微信群照片和視頻反饋等手段,及時對學生勞動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並對對應技能掌握好的孩子進行表彰鼓勵,發放「勞動達人小勳章」,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勞動積極性,培養他們自覺勞動的意識。
湘潭市十一中每周開設一節勞動教育課,進行勞動知識的學習實踐,培養學生的基本勞動技能。學校的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藝術等課堂重點強化學生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等意志品質的培養,數學、地理、技術、體育與健康等學科則著力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塑造。高中部開設了通用技術課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動手製作環保訂書機、穿針器、修正帶等手工作品。作為學校辦學特色的航模、定向越野、無線電測向等科技體育活動,更是引導著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手腦並用、大膽創新,使學生勞而有獲,樂於拼搏和創造。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湘潭市中小學已經普遍將勞動教育融入了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課堂融入、日常衛生清掃、各類勞動比賽、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根植積極主動參與勞動、熱愛勞動的因子,讓學生在勞動中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創造條件
豐富學生勞動實踐體驗
雨湖區風車坪建元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在2016年校園建設前期,學校就結合地域特點,將勞動教育作為著力點重點打造,並在校園裡專門開闢了一片千餘平方米的「快樂種植園」。一條條菜畦,一片片苗圃,每間教室種植區域的設置,都為學校後來開設種植勞動課程奠定了基礎。
記者了解到,在大力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儘管受到場地、師資等方面的限制,湘潭市許多學校還是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勞動教育,豐富學生的勞動實踐體驗。如,護潭學校打造了佔地300平方米的校園「奇幻」農場、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農耕文化長廊、供學生賞析二十四節氣古詩詞的恬馨廊、「最美小農夫」宣傳牆、農耕文化展覽室等;滴水湖學校在樓頂平臺上開設了種子課程實踐基地——蔬菜生長園,還讓學生負責養護教室窗臺上的植物和校園裡的樹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在全省率先啟動運營的湘潭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下文簡稱「實踐基地」),一直秉持延伸學校教育、銜接社會教育、踐行素質教育的目的,開設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程,成了全市中小學生接受勞動實踐教育的重要場地。
實踐基地運營以來,一直實行軍事化封閉式管理。學生可以在生活技能訓練、野外生存體驗、緊急救護訓練、防災減災演練、手工技藝體驗、烘焙等生存生活勞動教育課程中,培養健康生活的能力;在農業體驗、園藝技術、藤編、雕刻、機械製作、陶藝、3D列印、趣味科學等生產性勞動教育課程中,培養動手創造的能力;在餐廳幫廚、工具清洗整理、場館清掃、校園保潔美化等服務性勞動教育課程中,培養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實踐基地還整合湘潭本土資源,帶領學生走進農村、走進工廠,體驗勞動生產的過程,將研學實踐教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勞動教育動態化、科學化。4年來,已經有4萬多名學生在這裡開展了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體驗了各類勞動教育課程。
任重道遠
勞動教育需多方協同推進
在學校日益重視勞動教育的同時,很多一線教師認為,勞動教育要落地生根,還需家校協同跟進,家長應成為勞動教育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同行者,在言傳身教的同時,要把家庭勞動日常化,有意識地安排孩子洗碗洗衣、淘米做飯、疊被鋪床,讓家庭發揮出勞動教育基地的最大化作用,否則學校勞動教育的效果將大大削弱。
市教科院勞動教育教研員認為,勞動教育除了家校協同,還需全社會參與配合,一方面可以營造熱愛勞動、支持勞動、歌頌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各部門、單位全力支持,可以讓各個領域都成為勞動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農業+」「工業+」「科技+」「生態+」等多樣化勞動實踐平臺,從而進一步豐富他們的勞動實踐體驗,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並讓他們從中找到勞動的價值所在。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