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大於努力!
這句話是不是很面熟?我在很多人口中聽到過「選擇大於努力」的說法,很多時候我也會把這樣的言論告訴別人,然後找很多事例來佐證我的說法。比如,我會告訴他們馬雲選擇了網際網路,所以他成功了,否則他可能只是有個普通教師;王健林選擇了房地產,所以他成功了,否則他可能只是一個公務員……。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然而,當我們真正的審視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們恍惚之間會有這樣的感覺——乍一看很有道理,細推敲好像也未必。
首先,馬、王們的成功確實是選對了行業的典範。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他們不甘平庸,勇於挑戰的價值觀才是成功的關鍵。
誰又能肯定,以馬雲和王健林這樣的人如果選擇其他行業,所取得的成就就會比現在小呢?我個人認為,他們就算選擇了其他行業,也一定會有一番大成就,甚至超過現在!
所以,我認為,選擇確實很重要,但是所有選擇之後的成功,努力都是邁向成功的基石,沒有努力的選擇只能是空想,最多是個夢想!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該如何做出更為準確的、恰當的選擇呢?
選擇一個複利效應高的職業。
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們承認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更要看到,不同的行業和職業的確會對未來發展的空間和高度有著制約性的影響。
以時間為標準,我們簡單的把職業分為兩類:
第一類就是單純靠賣時間掙錢,沒有複利效應的工作。
比如保安、司機。通常這類職業的時間付出和回報乘正比,但是它的風險在於,時間一旦停止付出,便會有收益隨之停止的風險。尤其像司機這一類的職業,到了一定年齡後,還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第二類就是複利效應高的職業。
比如教授、醫生、作家一類,醫生越老越吃香,隨著經驗的積累,口碑也會持續發酵,可以說是終生的職業,不用擔心下崗。而優秀作家,出版一本書,就會有版稅的收入,如果賣得好,便可以產生源源不斷的收入。
所以,判斷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否擁有高複利效應,可以簡單的從兩個方面出發進行分析:一是看退休後的收益,二是看「睡後」的收益。
融入正能量的圈子。
一定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們未必是朋友,但是優秀的人會對你有著積極的影響,你可以從他那裡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尤其是正能量。
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就不要錯過圖書館的資源。
如果你已經步入職場,有機會的話就多參加一些學習類的線下活動。
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每個人都在努力,你不知不覺也會被推著前進,逐漸長成更好的自己。
培養長遠的時間觀。
今天下班你要做什麼?明天周末你要做什麼?這個月你有什麼工作計劃?今年你想完成什麼心願?這些事情和規劃都有一個時間的跨度。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不知道」。而優秀的人、成功的人則通常會給出明確的答案,這就是一個良好的時間觀。
在幾年前,我常常告訴自己「活在當下」,處理好現在發生的每一個瞬間,不必過多的費神於明天會發生什麼。而現在,我常常會在做一件事前問問自己:1年後,我會後悔做這件事嗎?這是因為我覺得活在當下的同時,還應該加強自己制定計劃的能力,用計劃的高度去審視當下,用計劃的長度去檢驗當下,從而能夠更好的過好每一個當下。
綜上,希望能給各位帶去一些幫助。
不要在該奮鬥的時候選擇了安逸!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