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精力工作、遊戲玩膩了,找不到對生活的興趣」如何能「活得有...

2020-12-14 騰訊網

KY作者 / Cyte

編輯 / KY主創們

「他並沒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遠離生活,使得生命和人類的活動以及體驗在他看起來是那麼荒謬和微不足道。」

——歐文·亞隆

最近,我們看到一條粉絲留言: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這種心態已經伴隨我好久了。

覺得生活真的好沒有意思啊。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都好無趣,根本不知道幹什麼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每天都是這樣。沒精力學習,遊戲玩膩了,也不想認識什麼新的人。KY,我這樣是不是沒救了?」

感覺生活「沒意思」、對生活失去興趣,有多少人也面臨相似的困擾呢?

我們在KY粉絲群中發起了一項關於「生活興趣」的小調查。註:本次調查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偏差。

調查結果令人喜憂參半:雖然有59.33%的被訪表示對生活充滿興趣或比較有興趣,但仍有17.79%的被訪明確表示對生活沒興趣。

生活興趣指的究竟是什麼?人們對生活興趣有哪些誤解?我們又該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01.

「生活興趣」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knowledge emotion)」

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Kashdan,2004)。

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ta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ta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

*對於生活興趣,人們有一些常見的誤解,阻礙了他們培養出興趣。

誤解1: 「不需要做什麼,我就可以對某件事物一直感興趣。」

很多人可能覺得興趣是一勞永逸的,比如有人認為只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就能對工作一直保持興趣,於是頻繁換工作。

但現實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墳,興趣又變成了煎熬。

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會隨時間產生變化,「三分鐘熱度」是常態,要對一件事物產生經久不衰的興趣、始終覺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們首先投入經年累月的努力。(這一點會在後文詳述)

這一點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興趣,都是通過懷著討厭、忍受著沒有興趣卻不得不投入的過程,才真正在人們心中紮根的。

誤解2: 「興趣可以被『找到』。」

「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的提問蘊含了對興趣的一種內隱態度,即認為興趣是固定存在的,只待你去發現。

然而,相信興趣是待被發現(find)而不是發展(develop)的人,對生活的熱情更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O'Keefe, et al., 2018)。他們走到一個事物面前,發現哦這個我不感興趣,然後就走開了,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夠多元、相對單一。

從這兩種迷思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生活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一直向外部世界去尋找興趣,卻沒有從自己內部建立和發展興趣。

一方面,我們沒有做什麼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尋覓看不見摸不著的興趣,等待興趣自己找上門來。另一方面,有時最初產生的興趣就並非我們內心真正的願望,而只不過是被他人沉浸在興趣中的樣子短暫地吸引了。

想要真正覺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產生反覆做這件事都不會厭倦的狀態,需要我們有「能力」足夠充分地感受到這件事的美妙之處。產生興趣也是需要具備與之具備的能力的:

比如逛美術館,瞎逛和自拍的興趣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而如果你曾經了解過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

你覺得對生活無法建立起興趣,可能是你對生活的審美能力不夠。需要付出學習、努力,才能夠建立起對生活更強的審美能力來。先苦後甜,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興趣的真相所在。

02.

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興趣?

Silvia通過兩個實驗發現,事物要想引發我們的興趣,需要具備兩個前提:其一,我們有可能去看懂它、理解它——那些顯然超過了我們當下的「審美」能力的事情,無論別人覺得多有意思,都無法打動我們。因此,「裝逼」選擇一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興趣,在實際的體驗中是不能給我們提供積極體驗的。

其二,它需要具有新奇的複雜性(novelty–complexity),它不能是我們理解不了的,但也不能是一眼看透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可理解的複雜性,並且這種複雜是有新意的。

找到新奇的人、事、物是很容易的。一家新開的餐廳、一部剛上映的電影、新認識的朋友……一切未知都可能是新奇的。但新奇本身不足夠讓我們產生興趣。大多時候,我們「拔完草「、看過電影、面完基,就沒有然後了。

而想要真正發展興趣,還需要我們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主動去創造複雜性:去細細品味好吃的菜,去研究菜品的品鑑,去記住和分析看過的電影,去和新朋友建立更深入的聯結……

在創造、經歷、理解複雜性的過程裡,我們的興趣才會真正被建立起來。與其說生活本身不夠有趣,讓我們覺得沒勁,不如說是我們沒有把日子過得有意思起來。

大多數人樂於接納生活帶來的好的一面,對於那些負面經驗,ta們的態度是僵化而封閉的。對生活給予我們的東西,首先要保持靈活性和開放性——「可能這也可以,也許那也可以試試」 ——這是把生活「過得有意思起來」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

我們的人格有一套指引自我去生活的想當然的結構,大多數人是活在這套「經驗結構」中。有人無聊地活在那個符合自己經驗的「舒適圈」裡,無法產生興趣。有人好不容易做了新的嘗試,因為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放棄了興趣。

真正的投入生活意味著我們有勇氣去擁抱生活的每一種變化,允許自己體會新的經驗。如此,你才有可能創造和體驗更多新奇的複雜性,從而發展出興趣。

讓體驗塑造生活,生活才有可能有意思。

03.

感到「生無可戀」,

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

1. 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面向」(life portfolio)。

所謂的人生面向,指的是一個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顯然,那些有著更為豐富的人生面向的人,會更容易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興趣,也就是說,把我們的興趣「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當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沒意思,我們可以轉身面向那些由其他興趣引領的生活面貌。比如你除了是一個職場人士,你是否在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頗有優勢?或者你可以是健身達人、記錄生活的手帳迷等等。

你的身份和生活興趣,永遠都有地方可去,就不會覺得沒意思。

2. 全身心地投入(engage)生活。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活投入程度和對生活的興趣呈正相關,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對生活的興趣也更高(p

我們希望你全身心地參與生活。這種對生活的參與和投入是專注的、富有創造力的,且需要付出努力的。

投入的生活,聚焦於滿足感而非愉悅感,他們會儘可能嘗試各項活動,而不是只挑眼下會帶給自己愉悅感的。這種追求充實的滿足,而不是當下的愉悅的生活方式,更能幫人建立對生活的興趣。(Seligman,2002)。

如果一個人沒有完全投入生活,也有可能獲得愉悅感,比如靠消費純粹享樂。但研究發現,物質性消費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買買買可能讓你快樂一時,但無法令你對生活更感興趣。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消費水平與生活興趣無顯著相關。也就是說,有錢並不必然讓人對生活更感興趣。一個完全投入生活的人,鋪床疊被、打掃房間這種最簡單的行動,都有可能成為ta發揮創造力、感到生活很有意思的機會。

3. 提升感受力,體驗正念生活。

想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生活無趣而索然無味。

但要想把日子過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打起精神來,細緻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

生活不是忙碌或空虛地重複每個日子,興趣也不是光靠找就能被發現。要建立對生活的興趣,需要我們全身心地調動自己,以開放的態度,嘗試更多的體驗。

它要求我們持續付出投入生活的努力,然後在生活中,勇敢地迎上自己自由成長地方向。

有些人對生活沒什麼興趣,總是感到無聊,又十分討厭這種無聊的感覺,只好不斷刷手機,但越刷越覺得無聊。

現代社會,高速的生活節奏以及源源不斷的娛樂供養,使我們的胃口變得刁鑽,越來越難以感受「新奇」。可以說,其實不是生活更無聊,只是我們已經變得更麻木了。

相關焦點

  • 「沒精力工作、遊戲玩膩了,找不到對生活的興趣」|如何能「活得有...
    覺得生活真的好沒有意思啊。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都好無趣,根本不知道幹什麼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每天都是這樣。沒精力學習,遊戲玩膩了,也不想認識什麼新的人。KY,我這樣是不是沒救了?」感覺生活「沒意思」、對生活失去興趣,有多少人也面臨相似的困擾呢?
  • 找不到「興趣」的一代
    ■ 趨勢觀  找不到自己興趣的一代人在成長。這是可悲的,找不到「興趣」的大國如何創造?只有去COPY吧。因為聽指令聽慣了,沒了創造的衝動。  □肖鋒 《新周刊》總主筆  這批90後還沒找到工作,下一批90後又進考場了。
  • 找不到興趣點,對現階段專業不感興趣?要學會如何進行興趣發掘
    很多人想做副業,但找不到自己的副業興趣,不知道該幹什麼;也有許多同學大學學了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沒有學習興趣;很多人現在做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卻沒有興趣,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所以一直感覺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是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對專業、對工作的興趣。
  • 找不到孩子的興趣時,可以嘗試培養興趣
    相信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總是找不到孩子的興趣點,想給孩子報名興趣班,但又找不到孩子的興趣,孩子興趣班這個事總是沒有著落。王姐最近正在籌劃孩子興趣班的事,王姐認為給孩子找興趣班,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於是王姐帶著孩子來來回回看了許多興趣班,但是孩子只上了幾天的課程就表示不感興趣了。
  •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能行嗎?
    99%的人做的工作都是為了生存,養家餬口。如果一個普通的人,僅憑自己的愛好,去找工作,恐怕等待只能是失業。其實興趣是能夠給人帶來快感和愉悅的事情,這種東西基本上是追求精神層面的。在閒暇時間,不用費太大的精力去做,在十分放鬆的心情中去感受,這種體驗才是真正的樂趣。
  • 對工作沒興趣,完全做不好啊
    問起緣由,他搖搖頭,嘆了口氣:「現在的工作不喜歡、沒興趣,幹起來沒動力,每天都是掙扎著起床的。」 老K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據說這是他畢業三年裡換的第四份工作了,可還是找不到他想要的那種「感覺」——百分之百全情投入,一工作起來就忘了時間,工作成果滿滿,最好可以讓他一路升職加薪,好迎娶遠在上海工作的女友。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找工作,興趣才是關鍵
    如果長期如此,就是每天消耗你的生命、瓦解你的意志,最終把你自己和這份工作一起消耗完。想克服這一點,唯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找工作、選行業還是儘量找自己感興趣的。興趣不能保證你成功。但至少,它能讓你減少抗拒,更容易堅持。即使職責本身不那麼有趣,也可以在專業之外換個角度,嘗試挖掘興趣點。
  • 玩膩了網路遊戲?兩款能聯機的冷門遊戲,快和小夥伴一起玩吧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兩個冷門遊戲,可以聯機,玩膩了網路遊戲的小夥伴可以試試。第一款鐵鏽戰爭,這款遊戲就是紅色警戒的手機版,簡化了許多內容,畫面比較簡單。可玩性也許沒有紅警那麼高,但是作為一款手機遊戲,還能聯網聯機已經很不錯了。
  • 90%考研的人,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廢物!
    如果你的目的是為興趣、為科研學術:那考就完事了。遵從本心,無問西東!2. 如果你的目的是逃避工作:那讀不讀研都一樣,因為最終還是要面對找工作這回事,明天只會更殘酷,更複雜。除非是家裡有礦,那就更無所謂了。
  • 失業後,找不到工作,也不要幹這三類工作,沒你想的那麼美好
    可是,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可能並不會從始至終只幹一個工作,而失業,也是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一個人失業了,可能是主動的,亦或是被動的,無論是何種因素,在失業之後,如果不選擇創業的話,或者沒有其他打算的話,依舊要找工作。而失業容易,找工作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 如何將孩子從遊戲裡「找回來」
    如何將孩子從遊戲裡找回來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觸電子產品,許多孩子都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每個家長在面對孩子玩遊戲時都無能為力,越是強行控制,孩子越是變本加厲的反感,那麼,我們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呢?一,正確看待如今,每個孩子都在接觸電子產品,從中休閒娛樂,也可以用來學習。
  • 只憑興趣找工作,你簡直是浪費自己的職業生涯
    一直以來,我們都相信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少人把這句話視為金玉良言,無論選專業、找工作,言必稱「要自己喜歡」、「感興趣」。但有這樣一句話:「興趣就像可樂,雖然一時會讓你有愉悅感,但很快就膩了,無法天天喝。」
  • 對工作沒有了興趣該怎麼辦?如何讓工作更有趣?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總是對工作不感興趣怎麼辦,如何找到真正的興趣?我有個朋友,經常和我吐槽。他說,我畢業兩年,換了五個不同的工作,每個工作都沒什麼感覺,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做的都是七八十分,馬馬虎虎,始終找不到那種特別熱愛的感覺。
  • 別把興趣當工作,因為工作會毀了它?這樣做,你可以把興趣當工作
    興趣和愛好是不需要門檻的,而工作和職業是需要門檻的。所以,如果我們興趣愛好達不到工作、職業的門檻,那麼這也許會毀了興趣愛好。但如果我們興趣、愛好能夠突破工作要求的門檻,那麼這將會是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嚮往的一種理想工作。
  • 有些大學生天天熬夜玩遊戲,畢業後還好找工作嗎?
    大學生天天熬夜玩遊戲與找工作有什麼關係呢?說明大學生精力旺盛…遊戲人雖然天天熬夜玩遊戲,但白天卻能專注於工作和學習,效率極高。而有些人天天熬夜玩遊戲,是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責任,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自暴自棄,這樣的人即使不玩遊戲,他本身因為缺乏自制力和上進心,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首先,玩遊戲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對人生的一種鍛鍊。
  • 精力旺盛的「熊孩子」,能讓老媽歇一會兒?訓練孩子專注力的遊戲
    精力和體力都跟不上孩子節奏的我,一直問自己:到底會不會帶孩子?為了能讓這工具發揮最大效能,我整整花一天的時間了細地研究了一番。主要是將遊戲與生活相連接的過程,讓孩子在遊戲中感受生活。比如,運胡蘿蔔的兔子。這個遊戲看似一個挑戰,小兔子把蘿蔔運回家。實際上,它是一個讓孩子面對迷路狀況時的簡單體驗。比如,面對這個迷宮,你著急沒用,哭也沒用,唯有靜下心來,慢慢找到出口。有些孩子沒耐心,愛發脾氣,可以用這個遊戲來挑戰一下。
  • 別打遊戲了!這不是你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興趣,甚至轉化為自己的職業。但很多人都在為找不到興趣而困擾,有人說「自己沒有別的啥好的興趣,唯一愛好就是打遊戲,但這是一個負面的興趣。」自覺興趣比感官興趣更高級,我們大腦的認知功能,幫我們把興趣從感官情緒推向了理性思維,我們產生的感官與認知相結合,並驅動我們去思考和學習。自覺興趣能使我們不再依賴外界刺激,而是可以自己把控。志趣,是興趣的最高級別。
  • 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沒那麼可怕
    驀然回首,大家的人生中總有那麼幾個同學在上學的時候突然輟學,總有那麼幾個同學沒考上大學,早早投入到了社會當中。雖然他們可能活的沒那麼體面,卻也是社會的良好公民。 小時候老師和家長總說,「不好好學習,小心將來沒飯吃」。現在看來,現在社會又怎麼會那麼輕易就讓你沒飯吃呢?
  • 北大教授鄭也夫:教育能幫助發育興趣,也能毀掉興趣
    因為興趣是在生存中,在進化中獲得的一種東西。什麼是興趣?我們從功能的角度來解析。興趣把每個人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均等的放在你所遭遇的人物、學科、遊戲、事件上面。它幫你做出選擇,推動或者阻遏你的某種行動。說推動很容易明白,阻遏是什麼意思?因為興趣實則是一個硬幣,上邊是興趣,下邊是沒興趣。
  • 為什麼有人說大量的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原因在哪裡呢?
    大量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永遠是不平衡的,大學生就業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波動的。一、首先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存在脫節。一方面是單位需要的人才招不滿,一方面是懷揣畢業證的學生找不到工作。這說明在人才培養機制出現了問題,導致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二、沒有真才實學。中學累死、大學生玩死,本人接觸了些大學生,一些讀二本、大專的畢業生專業技能實不敢恭維,沒有過硬的本領想找到好的工作肯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