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二家長都會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怎樣做才能避免初二兩極分化呢?家長應該做點什麼呢?今天給家長們分享幾點建議!
學習難度加大
學習思維轉變
正如大家所知,初二是整個初中的超關鍵時期,在中考中,語文和數學約佔中考知識點40%,英語和物理約佔中考知識點50%以上,升入初二的同學馬上能感覺到知識的難度和初一不是一個級別,同時初二開始學物理的緣故,精力會相對分散一些,也加大了學習的難度,所以,初二通常被稱為「爬上坡路」
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不努力是學不好的。這對之前靠聰明就能輕鬆得高分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學習的實質並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家長應該怎麼做?
0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細緻、紮實、嚴謹、高效的學習習慣,包括學習方面、思考方式上、生活方式上。
改善學習方式。初中的學習更多的需要自主學習,引導孩子肯動腦筋,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例如,根據課程表的安排,有針對性地預習弱項課程,預習時要弄清下一節課的內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確定出聽課的重點。有準備地進入每一堂課,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帶著目的聽課。課後進行總結,歸納出所講知識的框架,然後做相關練習。
知識面要儘量寬闊。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引導孩子對平時學習中難以消化的知識,進行梳理,及時查漏補缺。
02
學科均衡,杜絕偏科現象的出現
偏科的危害就不用我說了,可是同學們可能不知道,到初三再想補「瘸腿」是多麼的難——原因很簡單,每科都在複習。所以初一、初二階段,尤其是初二階段千萬不要出現偏科現象。
弱科不好,多半是基礎沒打好,突破弱科關鍵是抓住基礎題和中檔題的強化訓練(把老師講解的經典題、課本例題、試卷考題每一道題做到位,從簡單題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較擅長的地方可適當做點技巧題,以全面提高弱科成績。
03
提前做好中考的準備
除了提升學科成績以外,初二的同學們作為中考的預備軍,可以提前對中考的相關政策進行了解,特別是異地中考生、報讀國際課程、以特長生的身份升學等,這些同學在參加中考或報讀學校時可能存在報考手續上的差異,因此需要特定地關注該需求相關的信息,提前準備相關資料或申報。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初三的壓力,也能讓同學們提前確立目標和方向。
【家庭教育今日分享】
誇獎孩子要---誇事實不誇人格
「好孩子」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
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有效的表揚,才不浪費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契機。表揚孩子,請用心!
歡迎在評論區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共同探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