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聽名字,你想到什麼?條約、約定?是的,可以這麼理解。這是一份建立在家庭成員平等、互相尊重最後達成一致性溝通的一份約定,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為家庭規則。那建立家庭公約的意義是什麼呢?首先,自由散漫是人的天性之一,孩子更是如此,家庭公約的建立不僅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律,其次,讓孩子清晰規則和自由的界限在哪,不觸犯規則的自由才會是和諧安全的。最後,公約的建立,也是對父母一種約束,約束父母不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了公約的界定,大家清晰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做了會遭到懲罰、批判,什麼做了對彼此有益,共同讚賞進步。
家庭公約如何建立呢?作為一個渴望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在立家庭公約時,要注意下面幾點:第一、公約要簡潔清晰,公布張貼出來。比如,想讓孩子睡眠充足作息規律,就要清晰寫出入睡時間,規則應該寫「晚上九點睡覺」,而不是「不能晚睡」。第二、每一條規則都要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根據年齡、能力、家庭的動態情況進行討論修改,家庭公約是交流溝通的保障依據,不是製造不愉快的障礙。比如,「爺爺奶奶來時,那客廳看電視的時間可能會調整」。「爸爸要出差,約定陪伴的遊戲的時間要更改」類似這種動態需要更改的條約及時溝通交流。第三、和孩子建立規則時,把不遵守規則的後果明確表達出來,親子之間相互遵守,在對孩子實施懲罰和獎勵時,要明確具體表達清楚孩子的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比如「襪子不可以隨處亂丟,要放衣簍,如果亂丟要承擔洗家裡所有人襪子一周」第四、當規則建立出來,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遵守適應時間,每個孩子因氣質類型、個性特點、能力強弱對公約的表現也不一樣,父母要有耐心對引導鼓勵和等待。第五、家庭規則一定是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下溝通建立,家庭成員要有唯一性,要統一意見,統一執行,成人有出現背離,會讓孩子感覺混亂,不知該聽從什麼,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當然,孩子年齡特點不同,規則內容也會有所偏重。六歲前的孩子,更注重生活方面,比如:幾點入睡、幾點閱讀、哪些事情自己做。再稍大些的孩子,12歲前的孩子,偏重精神上的指導。比如: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不管老人、孩子。「可以和爸爸媽媽鬥嘴,但不要哭哭啼啼,也不可無理耍賴,說出道理就能贏得和平勝利。」「和爺爺奶奶老人說話要禮貌,不可大吵大鬧」各人的事情各人負責,不要責怪別人沒有理解你,不去尋找藉口開脫應該承擔的過失。「清晨起床,自己按照鬧鐘時間,爸爸媽媽不在三呼四喊,世界上最公平的物質就是時間,如果造成遲到、誤事,承擔自然後果」「功課時候,請專心加快完成,如果邊做邊玩,徹底取消娛樂時間」尊重彼此的感受,不可我行我素傷害自己和家人。「受到別人呵護時,及時表達感謝,不在心裡說謝謝,爸爸媽媽也時如此,也應得到肯定和親吻」「生氣時不可摔東西,傷害家人和自己,語言上也不行,用正確的方式發洩表達情緒」等等以上內容的家庭公約。
家庭公約的內容核心也體現了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共同的執行,保持一致的溝通判斷,就建築了家庭的精神底色,如同,古時候的家風家訓。也會因為彼此的坦誠交流,很多關於教育的引導都可以在和諧平等的公約中溝通傳送,十分有益現在孩子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家庭公約你家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