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山水畫以李成、範寬成就最大,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將五代的關仝與之並列為最有影響的「三家山水」,認為關、李、範「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成為山水畫的典範。李成生於公元919年,字鹹熙,北宋傑出山水畫家,其祖先是唐代宗室成員,祖居長安,唐末五代戰亂時移居山東營丘。李成的文學修養極高,品格清高,胸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於是便縱情於詩、書、畫、酒之中,在宋太祖乾德五年飲酒過量,醉死於陳州(今河南淮陽),其對畫壇的傑出貢獻被世人所傳頌。
李成酷愛野水寒林,其山水畫多作寒林平遠之景。他作畫之時下筆有神,在宋初極負盛名,被當時的畫壇譽為「古今第一人」。《圖畫見聞志》評李成的山水畫:「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豪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李成山水皆是北方平原的特色,其畫特點是「煙雲遠近」和「木石瘦硬」(《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七》)。米芾也說其畫:「淡墨入夢霧中,石如雲動。」李成很少用大塊的濃墨,可謂惜墨如金。相傳開封相國寺附近的宋家藥鋪,因掛有李成所畫的山水壁畫,而被稱為「山水宋家」,可見李成在當時的名望。現存的《讀碑窠石圖》和《晴巒蕭寺圖》最能反映李成野逸寒林的山水風貌。
《讀碑窠石圖》中畫有一土崗,崗上的樹後立有一塊大石碑,碑前有一位戴鬥笠的老人騎騾而立,正在讀碑文。旁邊站著一位持杖的侍者,碑側有題款:「王曉人物,李成樹石」。李成把喬木老樹畫得非常遒勁,爽潤秀麗的筆鋒刻畫寒林的瘦硬樹杈,俗稱「蟹爪枝」。畫面體現了「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意境。《晴巒蕭寺圖》描繪的是冬日山谷中的寺廟,兩座主峰高聳重疊,左右的山峰低小遠淡,山中樓閣即蕭寺非常突出,山下小橋流水,樹木環境,亭館矗立期間,人來人往,山峰壯美,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勾勒而形極迭,皴擦甚少而骨幹自堅」(《圖畫精意識》),點出了這幅畫的繪畫特徵。
李成的作品還有《寒林平野圖》、《小寒林圖》、《茂林遠岫圖》等。李成對後世的山水畫影響很大,黃公望曾說:「近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寫山水訣》)後世對李成的繪畫評價也很高,《皇朝事實類苑》中提到:「成畫平遠寒林,前所未有。氣韻瀟灑,煙林清曠。筆勢穎脫,墨法精純。真畫家百世師也。雖昔稱王維、李思訓之徒,亦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