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希冀在2020年收益突破10億美元,早日實現自由現金流正值的WeWork,卻等來了軟銀的要約收購違約。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影響,又開始了全球收縮。
5月11日據港媒報導,WeWork去年租用尖沙咀港威大廈及觀塘甲廈兩據點,合共20萬平方呎,完成裝修後決定棄租。據悉,尖沙咀寫字樓已完成裝修及擺放全新家私,兩據點已交回業主,將重新招租。
據業內分析,業務縮減,一部分主要原因無疑是市場經濟低迷,而深陷資金短缺困境的WeWork,失去軟銀的支援後,多重打擊之下「自救」應該是主要的考慮。
而要早日打破虧損的魔咒,WeWork還需要把關注點轉向解決自身經營管理上,制定更合理的商業模型。
香港戰線收縮
事實上,WeWork去年在香港仍積極擴充,一年內先後租用4個據點,其中就包括了本次棄租的尖沙咀港威大廈。此前租用共6層,面積約15萬平方呎,平均呎租約60港元,該批樓面原為服務式住宅,業主進行改裝工程,於去年入夥。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WeWork去年底便被傳縮減業務,市場一度傳言公司將退出在香港的6個辦公地點。今年3月中旬又有市場消息指,WeWork計劃將香港三個共享辦公室的開設無限期押後。當時WeWork回應稱,過去逾一個月,人群避免聚集及在家工作安排均對WeWork造成打擊。
顯然,去發生的社會事件和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已經使得香港經濟陷入低迷,寫字樓市場承壓明顯,而今年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讓香港寫字樓市場雪上加霜。行業受打擊之大,是業務縮減及擴充計劃暫緩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目前的香港市場情況來看,WeWork放棄尖沙咀港威大廈及觀塘甲廈這兩個據點,更像是在及時止損。
根據戴德梁行發布的報告顯示,香港寫字樓租金一季度跌勢加劇,並且由核心區帶動,表現最為明顯,中區、灣仔/銅鑼灣及尖沙咀區的租金跌幅介乎4.0%至5.7%。
香港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目前大業主的租金大幅減價,而聯合辦公所採取的二房東模式,對於運營商來說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放眼至整個共享空間行業,近一年各大運營商紛紛收縮,個別更是全線撤離香港。
其中,2018年高調進軍香港的氪空間,原本預計未來三年在香港新開設超過百萬平方呎的聯合辦公社區,覆蓋香港主要的商業區。在去年先是棄租了灣仔全新商廈One Hennessy 7層合共逾8萬平方呎樓面,其後再關閉銅鑼灣時代廣場兩層合共3.4萬呎樓面,全線撤離香港。
撤離之時,氪空間表示並沒有完全退出香港市場,稱「當經濟環境好轉時,我們會回來。」但從目前來看,「回來」的計劃也許遙遙無期了。
據了解,目前的香港寫字樓市場受挫嚴重,整體上需求縮減、租金下行。戴德梁行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寫字樓租賃活動幾近冰封,令全港整體甲級寫字樓市場吸納量錄得18年來最大的單季跌幅,待租率升至10%,租金跌勢加快。
10%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意味著市場形勢將會轉向租客主導。根據戴德梁行的報告顯示,預計本年全年的待租率將維持在雙位數的水平,整體租金在本年內將下調13-18%,中區的跌幅更會多達15-20%」。
「近期疫情擴散,許多企業推行了讓員工居家工作或靈活辦公等措施,這為企業的營運模式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預期企業在保持營運效率及服務品質之餘會繼續尋求減省租賃成本的機會,令短期內的寫字樓租賃需求進一步縮減,」戴德梁行執行董事、香港寫字樓部主管韓其峰表示。
實際上,近年來共享工作空間已成為香港寫字樓需求的主力軍之一。數據顯示,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共享工作平臺在香港甲級寫字樓市場租賃面積增長了60%至120萬方呎。
但市場氣氛爆冷,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上節約成本的考慮,共享辦公平臺只能紛紛放慢甚至擱置擴充計劃。
但市場上也不完全充斥著悲觀的情緒。黃良昇表示,目前寫字樓市場在慢慢的局部開放,政府釋放的利好政策也在延長行業的整體生命,市場動蕩雖還難以預料,但談論「生死」還為時尚早。
WeWork「他救」轉向「自救」
對於WeWork而言,棄租香港據點,市場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根據業內分析,在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前,WeWork就已經面臨嚴峻的危機。
二房東模式的商業邏輯使得租賃寫字樓的租金成了聯合辦公最大的成本。而WeWork並不只是在香港市場收縮業務,其實是在全球範圍內收縮。
根據戴維斯的報告,WeWork此前在紐約曼哈頓共租賃了1470萬平方英呎辦公空間,並承諾向房東支付超過7.55億美元的年租金收入,合約直到2030年。後續據外媒報導,WeWork於4月停止支付在美國某些地點的租金以試圖削減成本。
2月12日,WeWork公布未來五年業務整頓計劃目標,期望今年收益突破10億美元,以及2022年度首次實現自由現金流為正值。希冀早日盈利的WeWork,正在多方面努力降低成本,減少虧損。
4月16日,WeWork在內部員工會議上透露擬在5月底前進一步裁員,規模待定。同時也有消息人士稱,自2月以來,WeWork已經有了20多億美元的「新業務渠道」,短期內仍有望實現調整後盈利,也有足夠的現金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帶來的挑戰。
不過對盈利表現樂觀態度的時候,WeWork或許還沒有預想到軟銀即將違約增持計劃帶來的打擊。
4月8日,WeWork兩名獨立董事入稟狀控告大股東軟銀,指其在活躍投資者壓力下,放棄提出總值30億美元的增持WeWork建議,違反去年軟銀成為WeWork大股東時作出的承諾。
軟銀拒評上述消息。該公司在提交予法庭的文件中表示,WeWork沒有滿足多項條件,加上經濟情況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轉壞,所以取消有關增持。
曾經面對WeWork巨額虧損,孫正義仍舊堅信「將在10年內創造出可觀的利潤」,但顯然,目前自顧不暇的軟銀,已經不敢再為他曾經欣賞的「瘋狂」買單了。
上個月,軟銀預告了創紀錄的年度虧損——從 70 億美元上調至 84 億美元,震驚投資者。該公司表示,其中有66億美元的虧損來自對 WeWork 的投資,這部分投資是獨立於願景基金的。
而本次軟銀撤回30億元的股票回購,讓WeWork即將到手套現的9.7億美元打了水漂。這對於原本募股失敗、估值暴跌、資金短缺的WeWork來說,又是一拳重擊。
經計算,軟銀通過旗下願景基金(Vision Fund)和其它投資工具,累計對WeWork 注資超過 135 億美元。
從2017年到2019年,巨大的資本推手讓WeWork實現了瘋狂擴張之路,工位從21.4萬增長到60.4萬,共享辦公空間租賃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32個。
如今少了軟銀的支撐,此前用巨額虧損換取快速擴張的模式並不合時宜,收縮戰線「斷臂求生」應該是最快減輕虧損的路徑了。
被外界大多數人看衰的WeWork,甚至已有分析預測其倒閉之後對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衝擊。
艱難的局面在倒逼這家企業進一步完善自身戰略。裁員、收縮布局等一系列動作之外,WeWork還在吸納新的人才試圖提高營運效率,進行業務發展。
5月11日,WeWork發布消息宣布,葉秀蘭出任香港及臺灣區總經理,即時生效。WeWork大中華區總經理艾鐵成表示,葉秀蘭其具備豐富的辦公空間及科技界的經驗,曾推動全球上市公司的業務發展、制定策略以達到銷售目標和提升營運效率,創下驕人成績;其亦透過推動數碼化、房地產和辦公室空間策略,為不同持份者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創造重要價值。
業內分析,拳拳重擊下的WeWork,想要早日打破虧損的魔咒,實現「經濟獨立」,或許還需要通過制定更合理的商業模型。
解局 | 從局外到局內,觀察和解讀行業、企業與市場的真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