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影集,一段難以忘記的軍民情,32年過去了,當年身在雲南邊境守衛祖國南大門的軍人葉方龍來到瀋陽,尋找原遼寧外國語師專865班的全體同學。
北國校園的莘莘學子,南部邊陲的鋼鐵戰士,往復不斷的書信,讓這段軍民情歷久彌新。影集中泛黃的文字,朝氣勃發的笑臉,勾起老葉的青春記憶,16日,當年的戰士即將退休,他專程來到瀋陽,想看一看同學們現在的模樣。
如果您知曉原遼寧外國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865班同學的信息,請您與遼瀋晚報聯繫。
葉方龍通過本報尋找這本影集裡的學生們。
邊境線上收到最珍貴的禮物
16日,葉方龍來到遼瀋晚報社,他拿出了一本約一尺見方的老影集,他說,這本影集他已經珍藏了32年了,從軍營到地方,經歷十餘次搬家,都在用心保存著。
葉方龍今年57歲,現在南京一家電視臺工作。他20歲入伍,在石家莊某部服役,任師部記者,負責連隊的新聞採訪報導,1987年,他被派往雲南邊境地區。
軍營中的生活神秘而艱苦,每一個感人的瞬間他都會用鏡頭定格,每一個故事背後的辛酸苦辣,他都用真情記錄,這些邊境生活,祖國後方都是從新聞報導中了解到的。
在千裡之外的遼陽,遼寧外國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一群外國語專業的學生們從報紙上看到了遠在雲南邊境的軍營報導,既興奮又好奇,更有崇拜。
同學們一封封感情真摯的信寄到了軍營,葉方龍收到後便讀給戰士們聽,然後由他代筆再一一回復。
一邊是青年學生,一邊是鋼鐵戰士,他們建立了深厚情誼。1988年6月,葉方龍要隨連隊返回北方之際,他收到了同學們的一本影集,隨後,無論工作怎樣變動,家庭如何遷移,他都將這本影集一直帶在身邊。
這是當年遼寧外國語師範專科學校865班的合影。 本稿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記者 王迪 攝
「這本影集鞭策我成長」
在影集的扉頁,師專的同學們精心繪製一個五角星圖案,中心是一名著綠衣的軍人,星的每一角內都畫有一隻鴿子。五角星的內沿寫下了20名同學的名字。右下角還附言道,「獻給當代最可愛的人,願傳遞友情的和平鴿純潔永駐」。
影集中還有兩張865班全體同學的合影,一張攝於學校正門前,另一張攝於鞍山二一九公園。
「南疆的勇士,我們的同齡人。——屈成軍」「高山流水,友誼長存。——張英偉」「因為有了你們——軍人,才有了我們當今的大學生,我們記著你們!——鄒小光」。
同學們給葉方龍贈言,有的寄去了個人照片,還有卡通書籤,校園內的柏樹葉。
影集內只有前幾頁被同學們佔用了,其他的插袋內都裝滿了葉方龍在部隊生活訓練的照片,「我沒事時總喜歡翻一翻,回憶一下那段青蔥歲月。」葉方龍稱。
由於師專的同學們畢業後都失去了聯繫,葉方龍轉業後回到南京,通訊也不發達,慢慢就失去了聯繫,但他時常關注著遼陽以及遼寧方面的信息。
他知道,遼寧外國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於1999年被撤銷,併入遼寧大學,成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陽校區)。葉方龍一直有一個厚望,就是退休前到遼寧看一看,最好能見到當時865班的同學。
32年了 特別想見上一面
32年過去了,當時的青年學生,現在都已經50多歲了,「你們現在過得好嗎?我想和大家見上一面,表達藏在內心三十餘年的感謝之情!」葉方龍說。
再有三年就要退休了,趁著身體好,一定要見見這些不曾謀面的同學們,「我忘不了同學們對我的鼓勵,是大家的鞭策才使我信心更加堅定,勇往直前,我後來在部隊曾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這和同學們的鼓勵是分不開的。」
張淑紅、曹豔玲、吳秀春、陳雪梅、劉長虹、卜亞娟等20名同學,他們畢業後可能都做了人民教師,現在可能有的已經退休了。
「特別想念大家,哪怕能聯繫到一位,也不虛之行。」葉方龍表示,將在瀋陽停留兩天時間,然後將前往大連,奔煙臺就回南京了,「如果這次錯過了,希望同學們到南京能找他。」
如果您知曉原遼寧外國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865班同學的信息,請您與遼瀋晚報聯繫,記者電話13998134935。
來源:遼瀋晚報記者 金國建
編輯: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