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會議上,教育部長陳寶生又談了一個往年一直在強調的問題:嚴禁高校宣傳高考狀元、升學率等內容。這項規定並不是今年才提出來的,最早在2012年就有相關的規定出臺,最近幾年規定越來越嚴。像廣東和江蘇都有類似的措施,廣東省高考成績前10的同學不公布成績,江蘇省去年開始成績也僅僅向學生本人開放。然而,升學率這個話題真的可以一禁了之嗎?其背後隱藏的長久存在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如果不能徹底解決,這個話題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每年的高考之前,各個省份的高考難度相關的話題都會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高考的錄取難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指標,包括各個省份的高考人數、重點高校的數量、當地的教育質量等等。由於當前實施的是分省錄取的政策,每個省的重點大學錄取指標每年都是相對固定的,考生需要跟本省的同學競爭。那麼,問題就來了。重點大學的錄取率並不是和各省的高考人數相關的,而是多方面競爭與博弈的結果,這就造成了當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以下是2017年各省高考人數及985、211錄取率情況:
以北京和河南為例,北京2017年高考人數僅6.06萬人,985工程高校錄取率卻達到了4.44%,也就是說有2690個人可以考入985工程高校;河南2017年高考人數達到了82.6萬人,由於本省沒有985工程高校,想讀重點大學需要去外省,其985工程高校的錄取率僅僅為1.2%,算下來僅僅有9912人可以到重點大學讀書。高考人數相差14倍,而錄取人數僅僅差4倍,這就是省份與省份之間真實的差距。而僅僅依靠高校不去宣傳升學率,這種差距能彌補嗎?從目前來看,似乎並沒有看到差距縮小的趨勢。
由於國內的重點大學幾乎90%以上都是公立高校,高校的經費除了大部分來自教育部、工信部或中科院等直屬機構撥款外,高校所在省份也會有一定量經費的投入。在發達地區省份,例如廣東、江蘇、浙江等,所在省份投入經費的比例還會相當高。這就造成了高校在所在地招生人數的傾斜,一些高校在本地招生人數甚至能超過招生總人數的50%,雖然名義上是全國招生,但在招生計劃制定上有明顯的傾斜。從這一點來看,也難言公平。以下是部分高校在所在省份招生比例情況:
除此之外,當前的大學招生還有新趨勢。像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比例的逐年上升,就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招生平等。重點大學裡寒門學子越來越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每年都有面對寒門學子的專項招生計劃,但實際上作用也是杯水車薪。更多的農村地區孩子只能考取二本普通高校,背後的原因就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想考取重點大學的前提就是到一所重點中學讀書。高等教育比拼已經從高考提前到了中考甚至小升初,這是一個讓人無奈而心酸的現實。馬太效應正在教育界逐漸顯現,超級中學的誕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是寒門學子最後的希望,雖然每年都飽受批評,但從結果來看它讓更多的寒門學子考取了重點大學,從這一點來說是值得稱讚的。
說到最後,與其在嚴禁宣傳上下功夫,不如仔細思考一下如何緩解當前教育不均衡的現狀,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這才是更加重要而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