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縣口腔疾病防治所溫馨提示:
明日6月16日 星期日 不限行
小王果莊,鎮人民政府駐地。原來叫王古莊。相傳明初(1368-1379年間),劉司聰從本縣三岔口村遷來定居稱王果莊,後改稱小王果莊以別於其東部大王果莊(今屬任丘縣)。迄今為止,小王果莊村有四千餘人,29個姓氏,有:劉、齊、高、吳、邊、李、王、陳等。
由於地處高任路邊,知道小王果莊村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有人說,哪怕是沒有步入村莊中去,這一來一去、一去一來的多次經過,村莊的歷史也差不多能夠了解一二。高高的滑秸垛,低矮的瓦窯,赤著上身精壯的莊稼漢,停在高任路柳樹蔭下、裝滿了紅瓦、隨時進發青縣、天津等地的拖掛柴油老汽車,車廂裡叼著菸捲、雙腳擱置在方向盤上的長髮青年,代表了小王果莊一段非常鮮明的歷史時期。而進進出出、藍綠白什麼顏色都有的紗窗、網布垛得高高的拖拉機、渾身油汙的織布工、嘰哩咣當的織布聲,則代表了小王果莊另一個同樣精彩的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一個村莊的歷史,真的能通過路過幾次就理順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嗎?比如說,你都知道這個村子有幾個附屬村?
1785年左右,小王果莊村東南方向有一個附屬村——邊家莊。邊家莊和前段時間我們寫過的隆和莊一樣,也是由清朝的皇家貴族跑馬佔圈而來。(點擊進入隆和莊:高陽村落 | 有人說,她是高陽縣最神秘的一座村莊)據說,當時邊家祖先來圈地時,村民們聽到風聲,在東北角的一塊鹼地上(高任路以北)擺滿了秸稈,滿族人騎馬過來馬上把擺滿秸稈的一塊地圈好,把秸稈全部移走才發現上當了。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小王果莊村北要挖壕溝,交通不便嚴重影響了邊家莊人的生活,邊家莊人便陸陸續續搬到了小王果莊村裡。
1957年前,小王果莊村東有一片「島嶼」,起名東家莊。那時的東家莊,有20多戶,但自始至終都屬於小王果莊村。1957年,小王果莊村和附近村莊一樣,為防澇建護村堤,由於東家莊離小王果莊較遠,小王果莊村東的護村堤把東家莊村隔離在外。直到現在,儘管東家莊已經融入進小王果莊村,沒有絲毫縫隙,但村東的住戶們在小王果莊村民的口中還以「東家莊村民」的方式存在。
吳家莊小王果莊村至今還存在一個小附屬村——吳家莊。據說,是因為民國11年(1922年)一位吳姓村民因為生活困難,搬到自家田地裡生活,住在地窨(yìn)子裡——在田地裡挖一個坑,表面搭上破木頭或柴禾當做屋頂,屋裡冬暖夏涼。慢慢的,隨著本家人員增多,漸漸發展成了「吳家莊」。2000年後,吳家莊的村民們開始在小王果莊村裡買地基蓋房,陸續搬回小王果莊村。至今為止,吳家莊村還住著七八戶人家,但基本上都是老人了。
王家河小王果莊村的另一個附屬村王家河村,有一部分屬於小王果莊村,一部分則屬于于堤村。據說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大鍋飯」時期,村中人自主選擇去小王果莊村吃飯還是去於堤村吃飯,漸漸地,去小王果莊村吃飯的,變成了「小王果莊村民」,去於堤村吃飯的,變成了「於堤村民」,「一村兩制」,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小王果莊村的集市最早起於1946年,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振興華北經濟,小王果莊村開始有了大集——牲口市、糧食市、布匹市.應有盡有,只可惜集市於文革期間解散。
1993年,小王果莊村開始在村北起集,村委會連續兩次邀請劇團來唱戲。第一次邀請衡水市河北梆子劇團,第二次邀請保定老調劇團。兩次唱戲,都是日夜各一場,周圍各村的村民們都抽出空閒前來聽戲,把戲臺圍得水洩不通。從那時起,小王果莊集定在了逢一排六,1996年,瀦瀧河大澇,小王果莊集搬到了村裡,並一直延續到現在。集市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給附近村莊的人們提供了便利。
1830年左右,小王果莊村民劉曉嵐因為在家生活貧窮,跟隨姑父到任丘市南裡店村居住(在任丘叫張曉嵐,隨姑父姓),開始和當地人們學習「八極拳」,1840年,經商至山西,遇見形意拳大師李洛能先生,二人談話非常投機投緣,於是拜李洛能為師,開始學習「形意拳」,為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
在劉曉嵐學拳的過程中,每年回家至少兩次,教小王果莊村民們習武練拳,小王果莊村逐漸形成了規模強大的「形意拳」班子後,村民們經常組織代表專門去南裡店向劉曉嵐討教拳法。抗日戰爭前,小王果莊的地主們經常出錢出馬車,拉著村民們去別的村莊耍武術。耍武術的村民們帶好乾糧,往往一出去就是一天,收穫回來的都是些花生、瓜子、糖果一類的東西。
1971年正月,形意拳大師孟慶榮來小王果莊村,在生產隊大場表演武術,小王果莊村練武的村民們,無論歲數大小都過來和孟慶榮大師友誼比試過招,小王果莊村書記組織維持秩序,這是小王果莊村組織的最後一次規模龐大的比武。
抗日戰爭前,小王果莊村保存著一個珍貴的「非遺」項目——耍獅子。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最早。相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徵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 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了"北獅"之稱。
北獅比較有名的有安徽青獅,還有就是小王果莊村的耍獅子隸屬的---保定府雙獅。
小王果莊獅舞法的基本動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滾等,配合柔順、活潑、靈巧、神採、愉快、輕盈的步法,把獅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會開動,此種技術重於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
以武士(即所謂主人)之敏捷矯健之身段相配合,來表現獅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動地刻劃出武士之機智及風趣,予人一種美好振奮的享受。
通過藝術家們巧妙的改良,獅子舞中之獅子,已不是兇殘暴戾之山野猛獸,而是一頭親切可愛很馴服的家畜,有時表現得像一個深於世故,沉著持重的老者,有時表現得像一個天真頑皮的小孩,往往有其可愛的性格。
小王果莊獅子表演時一般需要舞員三人,一人舞獅前身(即獅頭),一人舞獅後身,(即獅尾),另一個飾武士,領導起舞。
北獅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與靈巧,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拍,按樂聲起舞,引者舞持球翻騰滾確,表現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的各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給舞獅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動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俾能頭尾舞姿調協,融成一體,才是上乘舞技。
老人們至今還記得小王果莊「耍獅子團隊」曾到舊城表演,被日本人稱作「王果嫂的,扒歘(chuā)的,舊交今的幹活!(諧音)」翻譯成中文是——小王果莊的獅子來舊城耍獅子。日本人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死一萬次都不足惜。但是從另一個側面想,連日本人都為小王果莊的耍獅子傾倒,這也算是小王果莊村民們一份驕傲吧。
1980年,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開始分田到戶,從那時起,村民們把心思全部投放在種地和生產上,不再練武、耍獅子。傳統文化逐漸走向凋零,令人唏噓。
不過令人歡喜的是,現在,形意拳大師劉曉嵐的後代劉章鎖和老村長齊長林為了讓本村的「非遺」能繼續遺傳下去,他們打算帶著形意拳拳譜去任丘請形意拳大師討教拳法,教本村和周圍村莊的拳法愛好者學習,把武術文化繼續發揚下去。這真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1963年,小王果莊村開始興起燒瓦、燒盆的產業,燒瓦相比較來說,還略微簡單一些,燒盆就比較複雜了,不完全統計,有十來道工序之多,具體操作流程如下:①和泥:取地裡的膠泥,幾個人用腳把泥踩熟。②料泥:把和好的泥做成直徑1米的泥垛,用鐵絲割下一塊,接著在盆裡揉。③打泥:拿榆樹棍用力敲打,直至把泥打熟,直到手中的膠泥外表光滑無比。④把揉好的膠泥放在轉盤裡,隨著轉盤的轉動,轉盤下方慢慢流出的膠泥由師傅用雙腿穩住胳膊,雙手均勻的由下往上,捋成盆狀。有經驗的師傅不管做多少個,做出的盆都是薄厚均勻,大小一樣的。⑤把做出來的盆曬乾後,每兩個盆口對口扣在一起,再曬上一天,防止把盆放在窯內燒的時候被燒碎。。。
1989年,小王果莊村開始有了第一個大瓦窯,至1992年,小王果莊村三個大瓦窯全部建成,赤峰、河間等地的人們紛紛來瓦窯打工,小王果莊村的閒置房子先後都租給了外來人。1994年,小王果莊村的瓦窯數達到頂峰——大窯3個,小窯37個左右。紅瓦的熱賣,刺激了小王果莊村的經濟發展,當時的小王果莊白天熙熙攘攘,夜晚燈火明亮,成了附近村莊人人羨慕的「小香港」。
瓦窯後來逐漸擴展到李果莊村、良村、龐佐等地,在高陽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轟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多種建築材料的興起取代了笨重的紅瓦,小王果莊村的瓦窯逐漸減少,直至全部消失。
當年,高陽縣最出名的磚瓦盆窯都出產在小王果莊村一帶,燒磚制瓦,是小王果莊村人們賴以餬口的看家手藝。常有磚窯瓦窯上的夥計,用褡褳裝了定製的青磚紅瓦,在集上擺攤設點,推銷自家的磚瓦。燒磚業有句行話,叫「敲打有聲,斷之無孔。」只有這樣,一窯瓦才是上好的蓋房材料。盆的燒制大同小異。
有個笑話流傳甚廣,據說就出在小王果莊村。當年有小王果莊村賣盆的夥計在一個村裡推銷盆,拿起一塊外表不錯、品相上等的紅盆炫耀,人們叫他拿一根小木棍敲敲,看這盆是不是象他白活(忽悠)的那麼好。夥計伸手拾起一根木棍,敲了起來。邊敲邊喊:老少爺們,你們聽聽這盆的聲音,真正是銅聲玉音,咹。不想話音未落,盆片譁啦一聲斷開了。賣盆的人改口也快:你們再看看這盆的茬口,一個窟窿眼也沒有!人們哄的一聲笑開了。賣盆的夥計很沒面子,推車走人。臨走,人們埋怨他:你把碎盆片扔在街上,別扎了孩子們的腳呀!賣盆的夥計說:不要緊,下一場雨,就成了泥漿了。
後來,小王果莊村就留下了一句歇後語:小王果莊的盆,一套一套的。
1960年左右,小王果莊村存在有護村堤。據老人說,護村堤有東西南北四個出口。瀦龍河來水後,馬上把四個口堵上,拒洪水於堤外,保村民生命財產無虞。那時的護村堤上種滿了榆樹,每到夏天,樹上知了的叫聲吵得全村人睡不著覺。那時候的孩子們每天中午不睡覺,他們喜歡用棍子「粘知了」——在家中找一小塊皮子(更多的是用剪刀剪下一塊自行車內胎),用火加熱融化後抹在棍子上,每個孩子舉著一個棍子,有說有笑的向護村堤跑去。知了在樹上叫的正歡,莫名其妙的感覺到自己的翅膀被什麼東西粘住了,用最大的力氣振動翅膀,卻發現自己真的無能為力。知了就這樣被孩子們輕輕鬆鬆的搞定。
晚上,小男孩們還喜歡到護村堤上找知了猴,他們不像現在的人們拿著手電筒照樹上,而是找樹下邊的地上和螞蟻窩一樣大小的洞,如果用手指伸進洞裡,感覺洞一下子空間變大了,就說明洞裡有知了猴。那時候的孩子們,每天都收穫頗豐,無論是知了還是知了猴,都會被油炸,成為孩子們的口中餐。
一條護村堤,記載了多少小王果莊村民的少年歡樂時光啊。
1975年左右,華北油田小組來小王果莊村打井,開採石油,漸漸地,隨著小王果莊村附近村莊——付家營、西留果莊、於堤等村的油井紛紛建好,1988年左右,華北油田小組在小王果莊村東南角建立了臨時站點,為了交通方便,在小王果莊村東修上了公路,現在,儘管油田的車不再走這條路,但它依舊被小王果莊的村民們很自然地稱為「油田路」。
每到麥浪翻滾之時,金黃色的麥浪、翠綠的青草樹木,和紅黃色的機井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每當站在地平線上極目遠眺,總是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
小王果莊街景1938年,小王果莊村開始建立共產黨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是劉丹書。為了和鬼子做鬥爭,小王果莊村民們在村東和村西各建了一個瞭望塔。東瞭望塔位於小王果莊村高家墳西側,西瞭望塔位於李果莊浴池東側。1939——1942年,鬼子隨時進村掃蕩,村民們在自家房屋內挖地道,各家各戶的地道相通,一旦敵人來犯,村民就鑽進地道裡,敵人來了連個人都看不到,只能悻悻然空手而返。
至今,小王果莊還流傳著齊如俊和日本鬼子鬥智鬥勇的英雄故事。齊如俊,1938年入黨,從事黨的地下情報工作。當時為了躲避崗樓裡敵人的注意,我軍軍民在地裡挖了不少壕溝。壕溝經小王果莊村北從舊城直通高陽,壕溝就成了齊如俊每當晚上傳達文件時,最好的庇護。
屢獲殊榮的小王果莊小學
有一次,齊如俊在探取敵情時,被一個日本鬼子發現,齊如俊不僅不跑,反而大大方方上前和日本鬼子說了兩句話。果然日本鬼子壓根沒有對他起疑,反而打發他去找一個上房梯子,齊如俊點頭答應,轉頭走的無影無蹤,把情報在第一時間裡送了出去。又有一次,齊如俊和往常一樣出門探取敵情,迎面碰見鬼子掃蕩,被日軍強迫走在前面帶路。這次恰好趕上我黨縣裡的領導過來商量策略,大家毫不知情,並不知道日本鬼子出來掃蕩。心急如焚的齊如俊趁著敵人冷不防,鑽入青紗帳,抄小路給縣裡的領導報訊,我黨軍民及時轉移,毫髮無損,化險為夷。齊如俊又立下了大功一件!
1943年秋,日寇在高陽強制推行「反共誓約」,未見其效,後將數千名青壯年誆騙進城,關押起來整治,亦不能使之屈服。又轉而設立「感化院」,妄圖通過奴化教育「感化」人們成為忠於「皇軍」的「順民」。殊不知事與願違,越「感化」越不順。小王果莊村的齊學文、高奎、齊以礦就曾經被日寇騙到了高陽城,被關進南關大廟裡。
那是秋末一天的上午,城裡出動幾十名日偽軍包圍了小王果莊村,將未及逃脫的群眾趕到一個大場院,先挖好埋人坑,周圍架著機槍,殺氣騰騰。
把在「感化院」的齊學文、高奎、齊以礦帶到現場。敵人以為這3個人已經被「感化」成「順民」,指望他們會說出他們所需要的情報。根據敵人提問,齊學文應對道:「誰不知道皇軍好,哪裡還有跟皇軍對著幹的村幹部。遊擊隊來過,偷偷進村,不住老百姓家,神出鬼沒地走了,他們的活動是不會讓老百姓知道的。」高奎裝作傻乎乎的,只說餓的難受,向日偽軍要吃的。齊以礦年歲小,假裝不懂問話,答非所問。敵人追問來追問去,一無所獲。鬼子頭目令偽軍毆打3人,打壞了好幾個槍託,萬惡的日本鬼子又用木棍敲打,打得3人皮開肉綻,但他們咬緊牙關,堅決不吐實情。
後來鬼子頭目急了,狂叫:「死了死了的。」令偽軍把齊學文、高奎、齊以礦推下坑去活埋。日偽軍剛走,大家趕緊把3人刨出來,可憐勇敢的齊學文已經憋悶致死;高奎、齊以礦摸著還有點氣,大家把他倆抬回家去搶救,不幸中萬幸,二人被救活了,只是高奎憋得兩眼出血,落下了「紅眼病」。
糧食,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物。沒有糧食,任何戰爭都無法進行。1943年的春天,敵我雙方在冀中平原展開了一場搶糧與護糧的激烈戰鬥。
農曆二月十八日黃昏,高陽縣大隊收到了一份緊急情報:高陽縣城的鬼子,明日拂曉要到小王果莊村搶糧。當時高陽縣大隊隊長黃松,和副政委李和商量決定,在小王果莊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俗話說,兵貴神速。當夜,披著滿天星光,縣大隊向小王果莊村進發了。沉睡中的冀中平原上,一隊遊擊健兒在疾進,唰唰的腳步聲,打破了午夜的沉靜。半夜,他們到了小王果莊村,不久,三、四小隊也相繼趕到了。匯集後,黃松馬上作了布置,兵分四路,迅速佔領了村裡的四個制高點。縣大隊佔領了村西南、東南兩個制高點;四小隊佔領了村東制高點,村北制高點由三小隊把手,臨時指揮部也設在那裡。
當時的小王果莊主要有三條街道。村北的一條叫后街,直通高陽,有一條狹窄的胡同和它緊相連接,指揮部所在的高房就處於它們的夾角處。那房子又高又大,而且屋頂的上邊還圍有三尺多高的女兒牆,利於防守。其它三處制高點也與此大體相仿。三更時分,一切準備就緒,黃松和李和副政委來到指揮部,靜等敵人進入伏擊圈。
翌日凌晨,天剛發亮,鬼子就從村西南方向出現,並佔據了那裡的一塊墳地。
站在西南高房上的黃松瞭望哨發現了敵人,低喊一聲:「鬼子來了!」隊員們聽到喊聲,迅速做好了戰鬥準備。
這場戰鬥,從凌晨開始一直打到星光滿天。最後,被打得焦頭爛額的日本鬼子,只好放棄搶糧計劃,狼狽不堪地撤回縣城。他們一粒糧食也沒搶到,卻抬回鬼子和偽軍的幾十具屍體。這場戰鬥由於我軍準備充分,佔據了有利地形,所以完勝,這就是在高陽縣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小王果莊伏擊戰。
下面是三張非常珍貴的榮譽證明,一死二傷,分別記載了他們的光榮。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致敬英雄!
張玉田,1939年賀龍的120師來高陽,張玉田隨之入伍。1945年10月攻大同北關被炸傷,右上臂及右下肢炸傷,手指功能輕度障礙。戰爭後,和齊群僧一起回家,在小王果莊村落戶。
陳忙(約1921-2005年),小王果莊老黨員,參加過抗日戰爭。過程中,肩膀被敵人的(鐵)炮彈皮射中,由於當時條件限制,炮彈皮沒有取出。抗美援朝回國後被分配到貴州,時間不長,陳忙同志為了回家照顧年老的父母,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回小王果莊村生活。上級問他:「有什麼要求,上級會儘可能的滿足你。」他說:「什麼要求也沒有,我可以自食其力。」聽他兒子說,為了紀念他在貴州的日子,他的孩子們的名字裡都有「貴」字。孩子們曾在醫院試著給他取過兩次肩膀上的炮彈皮,遺憾的是,都沒有找到。
。。。。很多人很多事現在看起來都似乎非常的普通,但是就這平凡普通的人身上,折射出了耀人的璀璨光芒。
據《高陽縣誌》記載,小王果莊村的烈士有45名:
劉家坤、劉鐵良、劉鴻書、劉金弟、齊國貞、齊春甫、齊柱、齊英才、劉中玉、劉清濤、劉松林、劉雙喜、賈保元、郭鳳造、劉森林、劉力軍、劉紀、劉春長、劉志永、齊餘、屈國瑞、劉秋、吳邦子、吳金奎、吳大五、蔣明輝、齊桂芳、高方言(縣大隊指導員,1938年參軍,1947年陣亡,據他兒子說,死於承德圍場。家中即將出生的孩子由村民們互相幫助才勉強渡過難關。)、高紀旺(曾任高陽縣大隊指導員。1947年打滄州時,和日軍在木橋旁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高紀旺和民工們匆忙過橋的過程中被日軍打傷,躺在了橋上。當日軍走後,民兵們回到橋上找他時,木橋已經被日軍的炮彈炸飛。)、劉福增、劉長海、王堯林、齊海峰、劉樹林、高樹貞、宮明順、閻木、薛宗合、劉章胖、齊樹楷、齊娃子、孫胖、王體育、齊春元、齊玉芝。
小王果莊村名人眾多,資料搜集困難,這裡我們列舉了幾個,希望大家能夠在下面的留言區繼續補充。
劉寶鈞,字子珍,高陽縣小王果莊村人。清廷第一畫士,生卒年月不詳。史書稱其「性情孤介,磊落不羈。工丹青術,尤嗜「板橋書畫」。光緒年間,供職內廷如意館30多年。「油色膛畫、玻璃藥壺以及花卉草蟲,無不精彩欲活」,「惟鷹虎魚貓,獨開生面」,山水人物皆為上乘。當時顯宦名流爭藏其作品,外國收藏家也看重其作品,「無論尺幅大小,無不視同奇珍」。慈禧太后及德宗畫像,多出自劉寶鈞之手。後頒第一畫士龍紋寶章,賞五品頂戴花翎。
齊群僧齊群僧,河北省高陽縣小王果莊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晉察冀軍區8縱隊某部當戰士,1949年2月隨部隊改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 軍179師某部當戰士,任班長、排長。因工作積極,作戰勇敢,多次受到表揚和獎勵。
1948年10月,齊群僧參加太原戰役。在第一階段太原圍殲戰中,齊群僧所在部隊在太原城東擔負攻殲小窯頭之敵的任務。5日拂曉部隊以戰鬥小組連續爆破的手段,攻破敵人陣地,殲滅小窯頭之敵。齊群僧奉命執行爆破任務,他奮勇地抱著炸藥包向敵碉衝去,當他衝到碉堡根兒要拉響炸藥包時,引信失靈,怎麼辦?敵碉裡的機槍,探出槍眼,噴著火舌,怪叫著。他又急又怒,機敏地接近敵碉槍眼,抓住機槍頭,猛力一拽,把敵人機槍拽了出來,又不顧燙傷的手調轉槍口,朝敵碉裡狠狠地掃射。頓時,敵碉裡啞然無聲。齊群僧完成了任務,保證了部隊向小窯頭的衝鋒。廣大指戰員尊稱他為「孤膽英雄」。太原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第179師經評定齊群僧立大功。
1949年5月15日將立功喜報馳報高陽縣人民政府:「齊群僧同志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英雄善戰,隻身抱炸藥包衝向敵人,威震敵膽,經評定為人民事業立大功,除依章表揚獎勵外,馳報貴府祝賀。」高陽縣政治處、人民政府、各機關團體制送「人民功臣」匾,以示對功臣本人及其家屬的祝賀。
黃松,1938年入伍,曾擔任肅寧副縣大隊長、縣大隊長,帶領群眾打鬼子,冬天打鬼子總是習慣性的把上身衣服脫光。後來任交通部天津造船廠黨委書記,直至退休。
齊宗良,小王果莊村人。1938年1月30日生。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高陽中學副校長、書記。進修學校書記。
1961年保定師院畢業,在舊城中學任語文教員。1965年調高陽中學,1975年改調教研室。1979年回高陽中學任教導處副主任。1980年改任副校長、黨總支書記。1988年任進修學校書記。齊宗良熱愛教育,關心學生,以教育家的人格魅力,為教育教學創新成績。
西大坑
西大坑村民集資挖掘的水井,在記憶中苔痕青青。陶泥器詭異的傳說,在小王果莊村民的訴說中依舊成謎。老旭福的東西全,家用電器和他的親切的話語同樣琳琅滿目,永紅超市每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大門口商品貨物依然堆積如山。自行車壞了就找薛三,這句話已經流傳了多年。村邊的麵粉廠,機器的轟鳴聲依舊如故。四季年年輪換,故事次第上演,笑容始終更迭,而小王果莊村勤勞質樸的村風始終不變,村民的誠實善良的性格始終不曾改變。
感謝和藹可親的黃宗堂老人,九十六高齡了,尚能對答如常,為我娓娓道來。
感謝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劉紀增老英雄,92歲了,身康體健,好像隨時還能殺上戰場,保家衛國。
感謝下圖中眾多熱心村民的資料提供,你們的歡聲笑語,你們的古道熱腸,經久難忘。
高陽天氣 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
雷陣雨轉多雲,東北風2-3級,20℃~27℃
高陽陳氏口腔醫院 招聘:
護士3名、前臺導診3名。詳詢:133 9312 6866
編輯: 小雅
總審:曉偉、小小平頭
企業推廣熱線:1313129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