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千人持槍在華盛頓州議會大廈外抗議禁槍

2020-12-11 觀察者網

美國弗格森白人警察槍殺黑人未受起訴事件剛剛平息,而關於美國持槍問題的一次抗議卻再掀波瀾。近日,有數千名「擁槍派」公然攜帶步槍和手槍,聚集在美國華盛頓州首府奧林匹亞議會大廈外,抗議上個月通過的華盛頓州I-594法案(即槍枝交易背景調查法案)。抗議者中不乏新婚夫婦,他們甚至用槍枝作為道具,拍攝婚紗照。抗議者呼喊「我拒絕!」的口號,稱捍衛個人擁有槍枝的權利,我們拒絕對此權利作任何讓步。

現場一對新人,新郎手持步槍與新娘一起拍婚紗照。

在11月選舉活動中,華盛頓州選民以59%的支持率投票通過了I-594法案,並於12月4日正式生效。該法案收緊了當地槍枝管理,要求除古董槍枝以外的所有槍枝購買、銷售、轉讓、贈送、借用以及私下交易,都需要通過背景調查。

此項法案由來自紐約的民主黨參議員舒曼提出,目前還缺乏共和黨議員的支持。對於家庭成員之間和朋友間買賣槍枝時,是否需要對背景調查採取適當限制,舒曼仍在與共和黨人談判。委員會投票前,舒曼說:「這項法案還不夠完美,但一定能夠減少犯罪的發生。」

千名抗議者聚集華盛頓州首府奧林匹亞議會大廈門前持槍抗議。

反對這項法案的共和黨人表示,舒曼的法案可能會加重槍枝擁有者的負擔,且對減少由槍枝引起的犯罪幫助不大。他們還擔心,法案的通過將促使民主黨提出更嚴格的強制管理措施,包括沒收武器。愛荷華州共和黨參議員格拉斯利會後說:「為什麼有人會相信罪犯會配合有關槍枝背景調查的要求?這只能讓他們加大購買槍枝的數量……這項法案的有效性值得被高度懷疑。」

相關焦點

  • 美國密西根州示威者持槍進入議會大廈 抗議「居家令」
    來源:海外網美國密西根州示威者持槍進入議會大廈抗議。(圖源:推特)【海外網5月1日|戰疫全時區】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密西根州數百名抗議者在州議會大廈示威,抗議居家隔離政策。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不少抗議者湧入州議會大廈抗議,他們舉著標語,揮舞著美國國旗,部分人還攜帶了槍枝。
  • 禁槍?2萬名持槍民眾包圍州議會大廈,白宮緊急出動國民衛隊鎮壓
    美國的禁槍活動舉行過很多次,但最終都不了了之了,這到底是為什麼了?網絡上有一種說法是,美國的軍火商人不允許禁槍,因為這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便向政府施壓,幹擾了禁槍活動,對於這種說法,支持的人不在少數。
  • 美國陷入混亂!密西根州議會被持槍包圍,議員嚇懵:這是人身威脅
    槍枝一直是美國政治中的爭議話題,誰敢提管控槍枝,立馬就有反對者站出來激烈反對。這不,周四,美國密西根州議會就被持槍的抗議者包圍了。
  • 數千美國民眾圍堵密西根州議會大廈,有人持槍抗議隔離令
    (編譯/觀察者網 霍思銘)截至當地時間15日,美國確診人數已超63萬人,死亡人數超3萬。各州政府紛紛頒布命令,要求人們居家隔離。但在密西根州,數千名保守派抗議者認為州長嚴格的「居家隔離令」危害了他們的自由和當地經濟,開車圍堵市中心,甚至有人持槍抗議。
  • 美國永遠不可能禁槍!只要這4種人還在,反對聲音再大也沒用
    加拿大為什麼可以禁槍?而美國不行?飽受爭議的「持槍法案」,為什麼在美國難禁止?[美國持槍者佔領華盛頓州議會大廈,抗議槍枝管理法]美國禁槍努力註定是徒勞根據美國官方統計的數據:美國每年大約有10萬人遭到槍擊,其中有3萬人斃命。
  • 不滿通過槍枝管制法,成千上萬美國民眾持槍包圍弗州議會大廈
    當地時間周一,成千上萬名持槍權利活動人士聚集在維吉尼亞州國會大廈周圍的街道上,抗議民主黨控制的州議會日前通過的槍枝控制法案,人群中許多人穿著迷彩服或戰術重裝備,手持大型武器。
  • 為抗議居家令,美國示威者持槍進入州議會,議員嚇得穿上防彈衣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5月1日10時2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新冠病例1069534例,死亡63001例。隨著新冠疫情影響的不斷擴大,美國經濟下行和失業潮加劇的壓力越來越大,最近美國不少地區掀起了抗議「居家令」的示威活動。
  • 美國抗疫陷兩難,密西根州發生持槍抗議「居家令」事件
    美國多地反對「居家令」的抗議愈演愈烈,密西根州甚至發生持槍抗議事件,引發美國輿論關注和擔憂。觀察人士認為,新冠疫情正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衝擊,抗議背後是民意撕裂、政治算計和經濟困境等問題。持槍抗議一些人闖入議會大廈4月30日,密西根州首府蘭辛市,數百名抗議者不顧「社交距離」聚集在州議會大廈外,抗議民主黨籍州長格蕾琴·惠特默此前頒布的「居家令」等措施,要求重啟經濟,其中一些人闖入議會大廈,還有人攜帶步槍。密西根州允許公開攜槍,當天抗議和平結束。
  • 為什麼中國嚴格禁槍,而美國卻可以隨意持槍呢?答案出乎意料
    槍枝超市那麼,有些人不禁要問了,為什麼我國要嚴格禁槍,而美國卻可以隨意持槍呢?說出答案,你可能不會相信。槍枝產業每年可以為社會提供數十萬個工作崗位,間接地為美國政府解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而且槍枝產業每年向美國政府繳納的稅金就高達數十億美元。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即使美國社會最近幾年禁槍呼聲日益高漲,但是美國政府也沒有發布相關的禁槍條令。
  •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學生持假X抗議校園持槍法
    據美國fusion網站當地時間25日報導,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以下簡稱奧斯汀分校)現在可以合法攜帶槍枝進入校園了,這引起了部分奧斯汀分校學生的強烈抗議,他們的方式是攜帶「假手槍」——dildos進行抗議,至於dildos是什麼本站不負責翻譯,請詢問評論區。 小編在此再次向各位讀者確認,你接下來閱讀的為真實信息。
  • 反對控槍:美國肯塔基民眾持槍集會 全副武裝進入國會大廈內合影
    1月31日,持槍人士在肯塔基州國會大廈集會,支持憲法第二修正案。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而美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宣傳「控槍」,甚至是「禁槍」,這引起了擁槍人士的不滿。他們組織集會,在國會大廈內手持自動步槍合影。
  • 美國槍擊事件頻發,槍枝店比便利店還多,為何政府始終不願禁槍?
    眾所周知,在美國只要擁有持槍證,就可以合法擁有槍枝。據美國槍枝暴力檔案室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全年共發生約五萬七千件槍擊案,近一萬五千人死亡,三萬人受傷,死傷者中甚至還有數千名未成年人。在美國,槍枝店比便利店還多,槍擊事件頻發的環境下,為何政府卻始終不願禁槍呢?
  • 美國大選:數千人華盛頓遊行撐川普打司法戰
    總統川普的支持者上周六(12日)在多地遊行,抗議宣稱勝出總統選舉的拜登竊取大選,其中在首都華盛頓和華盛頓州,支持和反對川普的示威者發生激烈衝突,混亂間分別有人中刀及中槍,最少4人危殆。今次遊行主題是「停止竊取」,首都數千民眾由市中心遊行至國會山莊及聯邦最高法院,大部分人手持撐川普旗幟及標語牌,聲援他挑戰選舉結果。
  • 美國禁槍為什麼如此費勁?
    那麼,在槍案頻發的美國,禁槍為什麼如此費勁?   首先,美國是有悠久私人持槍傳統的國家,每當血案發生,許多普通美國人第一反應不是憎惡槍械,而是迫不及待地再去買槍、買彈防身壯膽。《今日美國報》等媒體報導稱,今年8月3~4日的兩起惡性槍案發生後,德克薩斯、俄亥俄等相關各州的槍彈銷售上升勢頭兇猛——其聲勢絲毫不遜色於「禁槍派」此番舉行的禁槍集會。
  • 允許持槍,日本民眾為何自己「禁槍」?這一點美國人都做不到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允許本國公民合法持槍,大多數人眼中,這種特殊權力歸西方人所有,美國、俄羅斯、瑞士等國均從法律上認可了公民持槍的行為,一般而言,公民持槍並不見得會影響社會治安,但美國絕對是一個例外。
  • 從每戶一支槍,到如今的全面禁槍,中國的禁槍之旅
    美國的第二修正法案支持民眾擁有槍枝,現在美國槍枝犯罪嚴重。我國也有全民槍枝的時候,老一輩的那個年代,有一部分人都是擁有槍枝。記得小時候,每次水庫乾涸之後,都會去在淤泥裡找子彈,不過我運氣不好,至今沒找到一個。
  • 分析稱美國兇案頻發並非只因未完全禁槍
    【環球網綜合報導】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乃狄克州一家小學發生槍擊案,20名學生與6名成人被害。中文網絡上接著就有鋪天蓋地的「美國兇案多發就是因為沒完全禁槍」「不禁槍的美國讓學生更危險」的評論。但事實和統計數據證明這種評論完全與實際相悖離。
  • 美國各州遊行示威抗議隔離,川普連發推特鼓勵人民解放
    然而在當地時間4月15日,美國密西根州爆發了抗議政府封城的示威遊行,抗議民主黨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命令,大量示威者在美國密西根州首府市中心聚集,有些人甚至打出了印有唐納德川普頭像的橫幅。示威者要求解除隔離禁令、州長格雷琴·惠特默下臺等。
  • 記者觀察:美國控槍為什麼這麼難?
    英國有持槍的傳統,美國從殖民統治脫離出來後,也保留這一傳統。而且持槍權也源於美國建國者們的理念,允許人們持有武器,以讓人民有反抗強權的可能。 憲法被美國人視為立國之本,以憲法規定的持槍權就成為了美國的基本權利。一位美國民眾在採訪中曾告訴記者,持有和攜帶槍枝不能從憲法中被抹除,一旦政府在禁槍上有所作為,就有可能進一步損害憲法所賦予的其它權利。
  • 假如美國禁槍,會有什麼後果?任何一點都令其難以承受!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也深知槍械管理不善的危害性,不過,就算相關規定再嚴格,美國民眾也難以避免被槍枝所傷。這些年來,美國學校、公園等公眾場所連續發生多起槍擊事件,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死於槍擊案的美國公民就多達3萬人,這就意味著,每天都會有將近一百人在槍擊案當中喪生,設想一下,這是一幅多麼可怕的畫面,因此,美國民眾多次請求政府儘快禁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