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情源自脆弱
都說為母則強,可是每個女人在剛剛為人母的最初時刻——產後月子裡,不管是從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是最脆弱的。
女性在此時此刻面臨三大挑戰:
1、身體挑戰:
生孩子的過程有多痛苦?經歷過的人都會說:那是死都不想再來一次的痛。
沒有經歷過的人可以從「把一個大西瓜從鼻孔裡取出來」這樣的比喻中了解,生產過程的艱難。
2、心理挑戰:
生孩子,可以說是女性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戰。這個過程充滿疼痛、恐懼和未知,有時還會有生命危險。
這些劇烈的情緒波動,連最淡定的男人無法好好應付,更何況被孕激素所刺激的產婦。
3、情感挑戰:
明明正在經歷痛苦的是女人,眾人只知道問「孩子生了沒」?最脆弱、最需要照顧是產婦,被細心呵護的卻是嬰兒。
產後的疼痛、哀嚎、吶喊沒有人理會,孩子的哭啼立刻眾人矚目。
眾人的「冷漠」在「此時此刻」的產婦看來,就是最大的「背叛」和「傷害」。
有網友說:
1)坐月子的時候,老公在外地工作,一個周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可每次回家都對我不聞不問,整天圍著寶貝兒子轉,內心莫名地不開心,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2)月子裡和婆婆的育兒觀念、方式有衝突,總發生矛盾、分歧,而每次老公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向著他媽媽說話,搞得我既委屈又心塞,哽咽的淚水往肚子裡咽;
3)整個月子幾乎天天以淚洗面,孩子我一個人帶,他連一句安慰我的話都沒有,有時孩子哄不好,老公還怪我沒照顧好,真的是越想越憋屈;
4)生完孩子心裡總是各種擔驚受怕,晚上睡覺害怕翻身時壓到寶寶,擔心寶寶被子沒掖好,總覺得奶水不夠寶寶吃不飽,向老公訴苦,他不但不理解,還說我敏感多疑,沒事找事,我心裡委屈,只好自己偷偷掉眼淚;
5)孩子滿月那天,婆婆一家去飯店慶祝,唯獨我在家看孩子,他們吃飽喝足後回來對我置之不理,當時一下子就奔潰了,大哭了一場;
6)月子裡是婆婆照顧我,但明顯感覺到是在應付我,每次做的飯菜都不合我胃口,我吃不下她說我難伺候,實在忍不住哭了,她又說我嬌氣,只好悄悄抹眼淚;
當女性的身體、心理、情感各方面的需求都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反而在不斷地遭受指責、埋怨的時候,大家就不用奇怪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患有產後抑鬱症了。
有時候情況也會有轉機。
比如,當大家習慣了嬰兒的啼哭,然後把注意力和關心轉移到產婦身上。忽視產婦的時間越短,造成的傷害越小,產婦情感得到滿足,抑鬱情緒一般在產後一到兩周之內就會消失。
但如果大家的注意力始終都在孩子身上,覺得產婦的感受和需求是多餘的、矯情的、作的。
再因為奶水不足, 把產婦當奶牛,瘋狂補奶、灌湯水,並追加指責,那這個產婦必會從身體到精神都奔潰,進入抑鬱症的狀態。
創傷沒有出口和容器
產婦的情感創傷具體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先舉個例子:
小女孩和爸爸在遛彎,遇到一隻金毛犬,女孩想去玩但又有點害怕。
這時候爸爸說:「你是不是很想跟狗狗玩,但又有點怕它?」女孩點點頭。爸爸說:「那我們就先站遠點看著吧。」過了一會兒,女孩不害怕了,就走過去跟狗狗玩。
突然小區路邊有車路過,狗狗叫了兩聲,小女孩受驚,連忙跑回爸爸懷裡尋求安慰。在這個情景中,爸爸所起到的作用分別叫做:安全基地和安全港灣。
用圖演示如下:
這個圖名字叫:安全感圓環——家長關照孩子的需要。
過了一會兒,爸爸有工作要離開,要把孩子交給媽媽。但媽媽在旁邊離孩子有10米遠,一直在看手機。
孩子對爸爸的離開很難過,一直在哭鬧。媽媽沒有過來,只是一直在說:「你快過來玩玩具,媽媽給你帶新玩具了。」 孩子對媽媽的話沒有理睬。
為什麼媽媽這個時候對孩子說的話不管用?
因為爸爸離開而難過的孩子,在面臨強烈的失落感,有很多脆弱的感受,她需要安全港灣,需要被安撫、被保護、被整理她的感受。但這些媽媽沒有能力提供安全港灣的作用,只是一直讓孩子去探索-玩玩具。
孩子沒有得到好的安撫之前,是沒有能力去探索的。
在爸爸身邊,女孩是個安全型的孩子,情緒很穩定,狀態也很好;而在媽媽身邊,女孩就是焦慮型的孩子,一直哭鬧,哭鬧很久,最後才不得不去玩玩具。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理解:一個創傷是如何產生的——沒有安全基地,就沒有能力向外探索;沒有安全港灣,遭受傷害和脆弱就得不到安撫。
如果爸爸和媽媽一樣,只提供安全基地、不提供安全港灣的作用,那麼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三觀:我不能暴露我的脆弱,不能表達我的脆弱。
這樣的孩子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
產婦的情感依戀創傷的發生過程也是如此。
沒有人給她提供安全港灣,周圍的人(父母、公婆、老公)對她的情感需求,不聞不問,脆弱得不到安撫、保護和整理。
這個時候她必須在這樣一個比較冷淡的環境生活下去,所以她就要降低自己的一些情感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周圍人對於情感冷淡的狀態,否則就會反覆受到創傷。
最後她就努力不讓自己感覺到情感,以致於對孩子也保持情感冷淡,因為她無法安撫自己的情緒,也就對安撫和照顧一個哭鬧的嬰兒感覺到恐懼和手足無措。
當情感依戀受到創傷,女人會感受到兩種傷害:
自尊的傷害:
女人以為在老公眼裡是第一位的,結果孩子出生之後立馬就被忽視了;女人的魅力在生產之後變的蕩然無存,還淪為產奶的機器;當女人和婆婆在育兒觀念上發生衝突時,女人要讓步,因為自己身體脆弱還要依賴婆婆幫忙照顧孩子......
沒有安全感的恐懼:
產後女人三觀被顛覆,原來男人是這麼不可靠、不體貼;自己和婆婆發生爭執時,最親近的那個男人永遠站在他媽那一邊;以為婚姻是給自己的保障,結果男人趁你照顧孩子的時候偷偷找小三......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罵男人嘛?離婚嗎?
男人,罵不出口;離婚,不敢。
大多數女人在月子裡所受的委屈,都是由男人的不體貼、不擔當造成的。但是女人對男人愛恨交織,畢竟以後還要過日子,吵鬧也只是走過場。
中國女人害怕被拋棄、或有感情捨不得、或擔心經濟損失、想打男人又打不過,所以只好繞開男的,將婆婆當成當成敵人,可以吐槽、可以抱怨、可以恨、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哪怕有時婚姻已經冰冷,卻依然是伊甸園,可以當做安全基地,讓女人把所有的脆弱和柔嫩都展現出來。
完善容器,接納自己
那女人該怎麼辦?
幫助女人建立一個完整的安全感圓環。
首先,溫暖的安全基地:
「我剛生完孩子,身體和精神都很脆弱,需要好好休息,請幫忙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請你這樣跟你的家人提需求。
只有在溫暖的安全基地將身體修養好了,產婦才有足夠的精力向外探索——照顧孩子。
其次,包容的安全港灣:
當產婦在照顧孩子的過程遇到挫折,比如孩子哭鬧不止或奶水不夠,請給她提供安全港灣:請抱抱她,安慰她,包容她,說「沒事,可以慢慢來」。
有時候產婦會釋放一些假性信號:
如果孕婦本身是一個迴避型人格(即從小缺乏安全港灣的安撫,無法袒露自己的脆弱),她想要得到家人的親密照顧,但因為小時候情感受過創傷,在這個時候可能會嘴硬地說:「你們都走吧,孩子我自己來照顧」。
如果孕婦本身是一個矛盾焦慮型人格(即想要走出安全基地,向外探索,但因為父母是焦慮型,所以為了安撫父母,自己變的黏人來滿足父母的情感需要),她想要自己去照顧孩子,但被家人制止了,最終獲得了「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怎麼能照顧好孩子」的評價。
重生需要更大的容器,而更大的容器需要重塑故事:
1、敵人不是彼此(婆婆或老公,有時也有母親),而是惡性循環;
2、所有的惡性後面都有未曾療愈的創傷,以及所有的傷害都是想要被療愈的吶喊;
3、脆弱相對是唯一的雙贏之路。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
1、無條件地接納女性在產後的所有感覺,因為接納=安全感;
2、幫助女性增加覺察,慢慢體驗來自身體、心理、精神的改變;
3、發現核心信念,辨別痛苦是來自現實還是來自原生經驗;
4、觸及深層情緒與痛點,如果家人無法承接,可以找諮詢師;
5、走出舒適區,從掙扎走向療愈,尋求信任陪伴;
6、創造容器,接納自己,也整理自己。
在社會繁衍進程中,女人容易被當做孕體而不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只有當我們自己正視自己的需求時,才算真正的自我意識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