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拖延症患者的經驗教訓:讀再多的書也是沒用的

2020-10-27 清暉在線學堂

作為一個五年以上的MBTI研究者,我清楚的知道自己INTP的學者型在執行上的所有問題,喜歡搜集,偏好理論,卻不喜歡實踐,所以長久以來一直與自已拖延症在做鬥爭。以下是我鬥爭的一些經驗教訓,供後來的朋友們參考。
教訓:
1、讀再多的書也是沒用的。
七個習慣、24小時、GTD、蕃茄到時間日誌,市面上關於時間管理的書非常繁多,這一方面說明拖延症患者的隊伍是很龐大的,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改變自我的決心一直都有的,否則出版商與作者哪來的市場:)
但我的經驗是我讀了很多這方面圖書,甚至我在兩年前就可以就時間管理做一個兩小時以上不看材料的分享時,但我的時間管理能力並沒有本質的提高。時間管理與一切實踐一樣,行勝於言,最終考察你的時間管理效果的只有一個,即每天分分秒秒走過時間的使用效果如何,以及有沒有達到你的目標。
2、工具再好,不用就是沒用。
我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曾經無數次的列過各種計劃,也曾經定下各種目標,但是最終還是無法擺脫拖延症的結局,這其中也錯過了很多非常好的機會。我曾經無數次的定過減肥計劃,控制體重在每年的目標中幾乎都有體現,也曾辦過三次健身年卡,但是最多的一張只去過十二次。到今年體重仍超標。(當然這件事情我現在有新的方法,如果成功到時再分享:)
3、對於P格類型的,以天以小時計的詳細計劃會無效。
我是個典型的INTP,P即適應性人格的特點是想法很多,喜歡追求變化。舉例說,我是個書蟲,絕對量是一年80本左右的書,但往往同時在讀的書有八到十本。所以經常性的我會迷失在計劃中,比如在做A時又想到B,這樣在折返跑中沒有完成嚴密的計劃,最終失敗。我非常佩服很多朋友,日計劃可以詳細到半天或小時,但坦率的講,我做不到。之前的教訓也是這樣的方法對於我時間管理反而是負作用。
經驗:
在過去的一年多(從2012年起)裡,《少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給了我很大啟發,我調整了自己的思路,雖然拖延症狀仍不時會犯,但已經有了些提高,有以下的收穫。
1、明確時間管理的內涵。
他不是讓我們記錄我們的時間,也不只是為了擬定計劃,所有的時間管理的目標是為了讓我們最終完成此生想要完成的目標。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也幾乎會出現在所有的時間管理書中,甚至墓志銘、過去回顧法等方法大家都已經了解。但如果我問你此生你想完成多少項的目標,又有多少人可以立即說出來。你在目標清晰後,他所帶來的正推動力是無窮的,這種自內而外的願景推動比往往我們在做時間管理時想的自外而內的框架系統推動要強得多。
2、清單。
清單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如果看過《遺願清單》,你會發現一張清單讓兩個老人在臨別人生的最後半年收穫了多少的喜悅,如果看過《泰冏》,你也會發現男主角手上的清單給了他的旅途增添了很多的意義。所以我們在時間管理之前要做的是建立你的清單,包括一生的目標,今年的目標清單,當下的清單等不同緯度的,也可以分為財富上、工作上、生活上、學習上、人際上的,最後再列一張寫上所有的瑣事,比如定期提醒父母體檢這些都可以列進去。一開始做這個工作,你會覺得工程浩大,但真正完成時你發現只需要一周每天抽一小時基本就可以完成。
我發現我此生最大的目標也就只有二十件左右。清單完成後,你立即就會對自己的行為,或以後要負責任的時間有了一個框架上的考察。對於我個人而言,是緊迫感加強了。比如我的其中一個目標是週遊世界,那我會發現可能在未來二十年裡要有十年是每年去十個以上國家這個目標才能達成。
另外,清單用GTD的理論說是完成了收集的過程,你會對於你的事項有了掌握,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你的焦慮感。這裡推薦一本書,書名很俗,但內容非常好,叫做《人生目標清單》。
3、適合自己的體系。
我認識一位GTD達人的朋友,已經做了七年左右的年月日詳細目標制定,已經有兩年多每天TIMELOG的經驗,我非常的欽佩,但坦率的講我做不到。我結合少的力量的觀點,也結合自己的特質,在去年完成了自己的體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原則體系。

我的原則:
(1)主要是從目標清單出發訂立每年最大的三項目標,只有三項最大的,其他的也在清單裡,也會回顧,但不作為這一年的目標項。比如去年有公益項目啟動、裝修、社會活動拓寬這三項。
(2)不對每天的日程進行規定,但基本明確三項目標是必須完成的。不用嚴格的日程框住自己,允許自己在目標完成前提下做些發散和調整。
(3)定期回顧清單。
(4)將一些不受打擾時間的項目固化。比如現在我會平時一早早起寫作,來回班車上看當天報紙、午休時間處理個人與工作無關的電話等。這些固化習慣很易讓你對時間有很好的把控。
(5)所有想到的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的事情立即去做掉。因為INTP想法實在太多,所以我把要做的立即會做掉,比如對一個問題有疑問,我會立即查百度,如果是一個想法,我會立即拿起IPADMINI放到想法搜集清單裡。
這些原則你要結合你的工作環境,目標及自身性格制定,套用鄧小平的一句話,白貓黑貓,能夠管理好你的時間讓你完成目標的就是好的體系。這方面不用太迷信達人或是經典書上的方法,要自我探索。
4、清單集中在一個可以隨時看到的地方,最好可以隨身攜帶檢視,一有時間就做回顧。
我一開始是放在一個筆記本裡,現在最全部在IPADMINI裡,這幾乎是我24小時都會在身邊的東西。這樣的好處是你可時時刻刻像刷微博一樣回顧你的所有清單。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論,至少對我的實踐非常有用。我覺得每天回顧或晨間日記等都是非常好的工具,但如果可以建立一有空暇就看清單的習慣,你會做到不單每天可以用夢想叫醒自己起床,更可以用目標清單時刻激勵自已的行動。
5、對時間的回顧非常重要,水湄物語有個小組叫做記事本圓夢,大家可以關注。
我的主張是一天留固定十分鐘(我一般是到達單位後上班前的十分鐘),對上一天有個回顧,並寫下來。水湄提到可以回顧成長收穫、學習,時間使用等。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上一天你的時間使用哪些可以改進,二是你有哪些收穫與心得。
這個形式從長遠看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文件。但我的感覺是這個儀式讓你每天都能感覺到時間分分秒秒的流逝,我們不一定像《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分毫不差的做時間記錄,但我們至少每天過去後可以對於昨天做一個交待與評價吧。
每天回顧潛移默化的你會調整一些固化習慣。比如我發現我自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購物比較上,後來定了一個規則解決這個問題,即一千元以下的物品在固定的渠道購買,同時不參與任何的搶購活動。另外提一句,固化習慣如果是好習慣,比如我現在每天會在班車上看當天電子報紙,即使中斷也要鼓勵自己堅持做下去。
6、立即行動,不等準備充分就行動。JUST DO IT!
這個方法也是對我受益匪淺的。我之前很多事情往往會做很多研究,但最終也就停留在了研究的階段上。而如果你啟動了這個項目,找合適的朋友 ,找資源,落實行動計劃等。事情啟動會項目本身會推動你向前的。我現在在做的苗苗閱讀公益項目就是一個例子。去年上半年準備做的時候一無所有,但會不斷探尋做的方式,並尋找夥伴。當我們開始具體在一個小學開始我們的活動時,就會不斷有朋友加入,出現新問題,又解決新問題,最終一年左右已經初具系統和規模,並達到了我去年初沒有想到的樣子。
所以最好的規劃就是在行動中學習與成長,只要這件事情對你真正重要,並決定此生一定要完成,那就從現在就動手吧,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如不出發,永遠不會有抵達的機會。
7、將目標告訴更多的人。
這一點是我的一個心得,中國人的習慣是做完再說,但告訴更多人的好處是對自己是一個激勵,同時別人會給你可能意想不到的幫助。
《正能量》裡提到一段,說是人們會對自己表達的事情支持度提高,其實在不斷向自己或別人闡述目標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完成目標更多的正能量。
今天絮絮叨叨寫了很多,時間管理的真相只有一個,即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與既短暫又漫長的一生做伴,實現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作者:瑞克周

相關焦點

  • 拖延症患者,因拖延症而誤事的四大星座
    在拖延症患者眼裡時間是不經花的,而事情是做不完的。拖延症的世界觀裡,秉持著一句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拖延症總是會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甚至就是說不做。但是就這麼一整天下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些啥。而這些拖延症們,更是出門必備吐槽的一個星座,每次都想讓人一棒子打死。
  • 今天你也是拖延症患者嗎?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作業在上交前絕不寫完,工作在deadline到來之前絕不動手。簡單來說,就是滿腦子一堆事,結果卻一直躺屍。我可是拖延癌晚期患者,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已經趴在書桌上刷了兩個鐘頭微信微博和網易雲音樂。
  • 為什麼有些孩子有「拖延症」?讓我們來看看拖延症患者大腦的區別
    我們身邊總會有很多拖延者甚至包括我們自己,而對於拖延症患者的行為方式,總會讓身邊那些非拖延者感到不能理解。就像很多父母不能理解,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在8點就把作業完成,我的孩子磨磨唧唧到晚上11點卻還沒做完作業…… Tim Urban作為一名拖延症患者,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講述了作為拖延症患者,他的腦子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他們會拖延。
  • 「拖延症患者」的英語怎麼說?
    許多現代人患有嚴重的「拖延症」,每次完成一個任務都拖到最後才完成。那麼,對於這種「拖延症患者」,我們該怎麼用英語形容呢?
  • 韋博英語怎麼樣 分享一個「拖延症患者」的英語學習經驗
    本人有點拖延症,辦事喜歡往後拖。尤其是遇到麻煩的事情的時候,能多拖一天是一天。學英語這件事也被我拖延了近一年的時間。2015年7月份剛畢業的時候就有學英語的想法,對於選什麼學習機構一直猶豫不決,再加上找工作,步入社會,一直拖延到了2017年初。
  • 70%-80%的人都是拖延症患者?胡說,應該是100%
    不能再拖了。先生:你等會。隨即駕鶴西去了!副官宣布,接班人:李登輝。這當然是個關於拖延症的笑話。《戰勝拖延》上說,全世界有拖延症的人佔總人口的70%-80%,依我看,應該是100%的人都是拖延症患者:辦健身卡時,暗自下決心要天天去,美其名曰要重度投資才能讓自己心疼,才不忍心浪費,最後確實心疼了,也浪費了;買回來一本考試用書,在開頭兩頁寫了很多筆記,第三頁就是新的了;
  • 對於拖延症的碎碎念
    寫作為什麼人類會有拖延症呢?拖延症該如何解決呢?很多時候不想做,除了自身的懶惰以外,還是想要完成的盡善盡美,就是怕結果不盡如人意,所以有時候就會逃避性的拖延。等我把《持續行動》這本書讀完之後,爭取做一個讀書筆記,輸入必須要有輸出,才會有進步,不然其實讀的都是無用功。
  • 「拖延症」罪魁禍首竟是「完美主義」,告別拖延症,原來如此容易
    拖延症患者總有無數個「明天」,卻始終把握不住一個今天。但是,你知道嗎?拖延症心理的最根本動機竟來自於完美主義。如果不去意識到,那麼拖延症將會無限延續下去……正如樊登老師給的忠告:「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比賽,只有你自己這樣子,只有你自己特別在乎自己的表現。」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罷,別人根本沒時間關注我們太多的事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 一份讓「拖延症患者」立馬行動的方案
    畢竟有「如果你覺得知識太貴,試試無知的代價」這樣的警句打底,買書買課的錢從來花得理直氣壯。更實在的理由,其實是因為付出一點點錢,就不必在海量的碎片信息與良莠不齊中尋找篩選。三聯中讀集結優秀專欄作者、意見領袖、知識icon,構建了一個純淨的深度閱讀與表達的高淨值聚合地。點開它,就有即將浸潤在優質內容中的篤定與輕鬆。
  • 克服不了複習「拖延症」?你可以這樣做
    我相信有很多學生討厭他們的「拖延症」,並一直試圖解決它,但總是做不到。哲匠君本人就是一個拖拉患者,而且帶著無數的痛苦!在「治療」期間,哲匠君閱讀了各種有關克服拖延症的書籍。什麼7天教你克服拖延,什麼和拖延再見,但即使是寫拖延症的心理學家也在拖延。。。
  • 拖延症晚期患者:別扶我起來,我還能再拖會兒
    社會上活躍著這麼一群人,明明知道身邊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沒打掃的房間、要整理的衣服、要完成的工作,總是要拖到最後;甚至是連洗澡也得拖到要睡覺的時候,仿佛洗澡都成了一件麻煩的事兒,他們叫做「拖延症患者」。
  • 一個拖延症患者的錯誤觀點
    一個拖延症患者的錯誤觀點表現等於能力,能力等於自我價值 比如第1種,拖延者認為表現等於能力,能力等於自我價值。拖延者非常害怕失敗,為什麼害怕失敗?在這樣的一個假設之下,他不敢去表現。一個出色的表現意味著你是一個出色的人,表現不好你就是不行,你很平庸,所以他還敢去表現嗎?他不敢去表現了。拖延可以讓等式打斷。不是說我的表現等於我的能力嗎?如果我表現不好,我會認為自己能力不強,我的能力又意味著我的自我價值感嗎?我能力要是不強的話,我這個人沒有價值,如果我拖延不做的話,表現就沒有辦法等於能力了,因為中間沒有一個完整的努力。
  • 用這招擺脫拖延症,讓你的做事效率提升10倍
    明明想著今年要讀夠100本書,結果書架上的書都積塵了我都懶得擦;明明想著今年要學好英語,結果背單詞書還是在背著」abandon」那一頁;今年想著多運動多健身,結果一年下來胖了十來斤;即使有deadline又怎樣,該拖的還是會拖,deadline也拯救不了我啊!
  • 這比拖延症更恐怖
    因此,工作之後的拖延症,稍微收了一些。加上工作有輕重緩急,對於老闆交代的重要且緊急的工作,這點數,心裡還是有的。可是,有拖延症並沒有消失,拖延的原因,只因為一個字,懶。懶,是人性。最近,讀了一些關於拖延症的書。拖延症的本質,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自我管理。想起,曾經也讀過很多時間管理的書,嘗試過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然並卵。
  • 你是哪種類型的拖延症患者?該怎麼辦?
    做一個待辦事項列表,把任務細分。有時候拖延,是因為一件事情包括很多方面,我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下手。一時間沒有頭緒,有些混亂,所以一直遲遲沒有開始做。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妨將任務細化,給自己一個低的起點。把那些等待處理列寫出來。
  •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我試了下,沒用。因為就算把我綁起來面對一個打開的word,我依然可以盯著它發上兩小時呆,或者乾脆打盹。 拖延症不需要載體。 我也試了,沒用。這不是一個線性的關係,1個大拖延症拆成10份,只會換來10種小拖延症,並伴隨10種不同感覺的痛苦。 還有,獎勵機制。 制定目標的時候,設定相應的獎勵。比如按時完成報告,獎勵自己吃頓大餐,用獎勵來對衝自己的拖延症。 更加沒用。
  • 如何克服拖延症
    本人是拖延症患者之一。尤其最近由於疫情等原因仿佛更加不妙,幾乎不想費腦子想事情 /(Q-Q)\也在尋求好的解決辦法,給大家分享下自己的想法:一、想明白你自己為什麼想拖延?此外,拖延症多出會在deadline的最後時刻衝刺,但是不一定都那麼順利,可能會有意外導致無法在最後期限完成被拖延的事情,造成嚴重的後果。這麼一想,是不是感覺要趕緊開始把事情做起來?但是我真的真的很重度拖延怎麼辦?
  • 拖延症患者有救了,軍人教你如何戰勝拖延症
    當下許多人都流行「得病」,感覺沒有一個什麼病症就與時代脫軌了,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自詡是「拖延症患者」並為之津津樂道。所以軍人在接到任務後總是顯示出一副捋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樣子,把需要完成好的工作早早搞定,而後再認真推敲是否有不足之處,這樣以來就有充裕的時間應對各類突發情況,寵辱不驚。英文中有一個名詞是「deadline」,意為截止期限,在最後一刻完成同樣也能交差,可在軍人眼裡,與其把所有的時間全都局限在同一件事上,不如以最短時間、最高標準交付答卷,畢竟在最後期限手忙腳亂的窘態有失風度。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02 1月4日共讀內容世界上有完全不拖延的人嗎?我的身邊好像沒有。從上學時,寒暑假最後幾天瘋狂的補作業,到工作以後,活在一個個截止日期裡,再到生活中,被電子產品消耗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原本準備做的事情洗衣服、打掃房間,放一放,也就過去了。拖延症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更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覺得理所當然。但總有一些時候,讓我們很困擾。
  • 眾症時代:拖延症、囤積症、選擇障礙改變我們
    「資訊時代的新感冒」  2009年,Pole(網名)在網上閒逛,偶然發現了幾個帖子,裡面介紹了一本叫做《戰勝拖拉》的書,以及樓主與「拖拉」作鬥爭的經驗。帖子隸屬於一個豆瓣小組,它的名稱是「我們都是拖延症」。  這是Pole第一次聽說「拖延症」這個詞。她正好連續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司法考試,並把原因歸結為自己的拖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