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法語喜劇《吝嗇鬼》在上海大劇院賣出加座之後,3月15日晚在同一個劇場上演的莫裡哀喜劇名作《女學究》再度開出了二樓加座票。短短幾年間,上海的原版話劇演出從相對冷門的狀態,到如今大受歡迎。上海大劇院方面表示,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外語群體觀眾、偏愛原著文本的觀眾開始走進劇場,而隨著演出品牌的積累,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觀眾開始走進劇場看戲。
《女學究》
連續三次引進法語話劇均滿座,莫裡哀喜劇受歡迎
2015年開始,上海大劇院推出了「戲聚上海」系列演出,以引進原版外語話劇為主,突出作品的經典性以及在當代的重新演繹。第一部推出的就是俄羅斯亞歷山德琳娜大劇院的俄語喜劇《欽差大臣》。
這部來自俄羅斯最古老正統劇院的作品,以其對經典強大的現代解讀和精緻呈現,讓很多觀眾對俄羅斯戲劇的藝術高度大為驚嘆。然而,由於此前當代俄羅斯戲劇幾乎從未來到上海,加之語言障礙等問題,這部引進話劇在上海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此後,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帶來了英語戲劇《王與國》三部曲,三晚10個小時的演出在上海一時引發觀劇人潮,成為當時的文化事件。
從去年開始,上海大劇院陸續引進了《愛情偶遇遊戲》《吝嗇鬼》和《女學究》三部法語喜劇,意外地每每都遭遇滿場。
因為法方技術要求,《女學究》原本只能開大劇院一樓票,沒想到一個月時間就售罄了所有座位。在法國演出方的同意下,這幾天又開出了二樓的加座。對於相對小眾的法語經典戲劇而言,每次演出都能快速售罄,還是多少有些意外。
《欽差大臣》
原版引進劇熱度日增,外語群體和外國觀眾漸成主力
三年之間,原版引進話劇的熱度似乎在逐步升溫。對此,上海大劇院方面表示,這兩年,除了傳統戲劇的專業觀眾,越來越多外語群體觀眾、偏愛原著文本的觀眾以及外國觀眾開始走進劇場看戲。尤其是在皇莎等演出後,很多定居上海的外國觀眾開始養成了固定欣賞原版戲劇的習慣。
而大量外語觀眾也成為觀劇主力,大劇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年,社會的觀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海的國際化程度也是有目共睹。在劇場裡,越來越多熟悉英語和法語的觀眾,他們一方面來欣賞原版演出,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與此同時,這幾年,上海的高清戲劇放映等活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非戲劇觀眾開始看戲,很多人因為抖森、卷福而關注原版戲劇。
至於法國喜劇尤其受到歡迎,一方面和法國的喜劇傳統更容易受大眾歡迎有關;另一方面,前段時間「法扎」音樂劇讓人咋舌的瘋狂火爆程度,也似乎印證了法國的文化有著不少熱衷的粉絲。
為此,今年大劇院仍將繼續法國戲劇這股熱潮,除了打頭陣的莫裡哀喜劇名作《女學究》,此後還將有法國世紀管弦樂團及法國48協會舞團帶來的戲劇舞蹈《回眸尼金斯基》、朱麗葉·比諾什帶來的音樂戲劇《生如夏花-致香頌女王芭芭拉》,以及巴黎北方歌劇院帶來的音樂戲劇《茶花女》。
《吝嗇鬼》
原版引進作品好口碑積累觀眾
不過,連續幾部引進劇的好口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此前《吝嗇鬼》的精緻現代感,讓很多人對傳統法國喜劇的觀感有所刷新。
相比較上一次演出的莫裡哀名劇《吝嗇鬼》,這一次來滬演出的《女學究》在中國並沒有那麼知名。但事實上,卻被認為是莫裡哀的巔峰之作。戲劇本身極具張力,前衛而諷刺,精準描繪了父權制社會女性解放過程中產生的種種荒謬可笑的社會現象,展現出女權主義與其反對者之間激烈的較量。
直至今天,《女學究》仍然不斷被行改編創作,大笑之餘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考。而這次的版本由法國女導演瑪莎·馬可耶夫攜法國馬賽拉克裡耶國家劇院呈現。
法國女導演瑪莎·馬可耶夫
瑪莎被認為是「法國戲劇圈名副其實的明星」。在這部作品裡,她以獨到的女性眼光、犀利又幽默的視角、對於色彩和舞台風格的敏感把控將莫裡哀筆下的故事植根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語境之下,讓十七世紀沙龍文化女權主義啟蒙與一九六八年法國五月風暴中的女權運動互為鏡像,重新審視這部作品帶給現代社會及女性的思考價值。
出於導演對音樂的喜愛, 這一次的《女學究》在音樂上自然也少不了精心排布,一面是17世紀嚴謹精緻的巴洛克音樂,一面是上世紀60年代叛逆、帶有反抗精神的流行音樂。
「在我的戲裡,你可以聽到格雷特裡,可以聽到珀塞爾,你也可以聽到『地下絲絨』。」導演說,「音樂是對戲劇文本的風格化處理,我用巴洛克音樂和搖滾音樂形成一種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