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對外宣布,其研發的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可達90%左右,且不會產生任何嚴重的副作用。
中國已有5支疫苗正在阿聯、巴西、巴基斯坦、秘魯等多國開展Ⅲ期臨床試驗。
美聯社報導稱,輝瑞公司研製的疫苗阻止了90%的新冠感染。
世衛組織公布,目前已經有200多支疫苗進入到了臨床試驗,其中已經有10多支疫苗進入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
接二連三的捷報,似乎正在把新冠肺炎疫情逼上窮途。然而,在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新冠疫苗並沒有受到預料中的「追捧」,從線上anti到線下遊行,「反疫苗」之聲不斷。
即使「傷亡慘重」也不打疫苗?他們到底在反對些什麼?
疫苗比病毒更可怕?
疫苗接種的反對聲由來已久,久到可能和疫苗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對於疫苗的不信任,要從不止一次的「一朝被蛇咬」說起。
1955年的美國,一批滅活不徹底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入場」,導致12萬名接種該疫苗的兒童中,有1/3「中標」染病。其中56人患上了麻痺型脊髓灰質炎,最終113人終生癱瘓,5人死亡。
類似的事故,英國和日本也發生過。20世紀70年代,倫敦因不合格的百日咳疫苗造成兒童致殘,日本兩名日本嬰兒在接種百白破疫苗後24小時內死亡。事故之後,英國疫苗接種率迅速「跳水」一半以上,日本直接「打一折」,接種率掉到了原有水平的1/10;
在國內,2010年「山西疫苗案」造成近百名兒童或死或殘,2018年長春長生狂犬病疫苗事件曝出嚴重的疫苗造假。
就在今年10月,韓國因接種流感疫苗居然造成了83人死亡……
紀錄片《The Vaccine War》(疫苗戰爭)則將鏡頭對準了接種疫苗後的孩子們。他們身上出現的不良反應,比常見副作用(紅腫過敏之類)嚴重得多——癲癇、學習障礙甚至癱瘓等,這種實打實的傷害讓疫苗的公信力一跌再跌。
不靠譜!不安全!要人命!
不管出於哪種原因,疫苗身上確實已經背負起了罵名,讓不少人對疫苗產生了抗拒心理。在他們看來,不打疫苗是在「自保」。畢竟就算出問題的概率再低,落到誰身上誰知道疼。
同樣持反對意見的還有一些醫學專家。
1998年,英國醫生Andrew Wakefield在著名醫學雜誌The Lancet(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對25名自閉症患兒進行研究後,他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麻疹疫苗MMR會使腸道發炎,讓有害的蛋白質滲入到血液中,最終損害大腦並導致自閉症。
12年後,這篇論文因偶然性因素過多,被撤銷。幾乎同期,丹麥和日本的研究團隊也推出了新的證據,表明MMR疫苗和自閉症之間並無直接關聯。但顯然,前者的觀點更深入人心,在反疫苗組織和人群看來,那才是真相。
疫苗真的非打不可?
疫苗的誕生,終結了困擾人類三千多年的天花病毒,同時開闢了一條作用於免疫系統的醫學新思路:提前演練。
如果把免疫系統比喻為一個組織嚴密的軍隊,疫苗可以看做是經過減毒、滅活處理的「敵軍樣本」。在病毒和免疫系統的對戰過程中,如果「敵軍」達到致病的規模,免疫系統就會出動抗體進行精準打擊。免疫系統的這套操作看起來組織有序,然而抗體不是「隨叫隨到」,它的產生往往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夠完成。為了不重複這個「認識病毒-生產抗體-抗體投入使用」的過程,免疫系統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如果病毒威脅到足以觸發抗體的產生,免疫系統就會自動製造出記憶細胞,他們的工作只有一項,就是記住這個敵人和對付它的方法。當相同的敵人捲土重來,記憶細胞會立刻覺醒並命令產生抗體「投入前線」,這樣一來,免疫系統的「手下敗將」就不會再對人體造成同等程度的傷害,甚至會對這些病毒永久免疫。
注射疫苗的過程,就是通過可控的方式預演這場戰鬥,讓免疫系統預先準備好「解決方案」。等真正的大敵進犯之時,免疫系統已固若金湯,順利化解病毒大軍的突襲。我國為三歲以下幼兒準備的「一類苗」套餐,就是為了幫助他們提前建立對於病毒的「記憶」,從而使其免受麻疹、百日咳之類小兒多發疾病的危害。
出發點良好、治療邏輯說得通,然而疫苗事故和疫苗安全性的反面例子,也確實讓不少人陷入了「疫苗猶豫」。疫苗打還是不打,就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支持者和反對者中間來回拉扯。在這個過程中,今年常常被提到的一個詞——「群體免疫」,也成了這場爭論的「座上賓」。
首先說明,群體免疫不是川普的胡言亂語,它是真實有效的。
群體免疫是指在群體中,大比例的個體獲得免疫力,則可以使其他沒有抗體的個體也受到保護,不被感染。根據不同病毒的「能力」強弱,群體免疫閾值也有所不同。
根據中國和世衛組織出具的新冠肺炎聯合考察公告,「鬧」了一年的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染數在2.3左右,那麼大約需要60-70%的人獲得對新冠的免疫力,群體免疫才能奏效。也就是說,如果在自然傳播的條件下,要一大半人得病並治癒,新冠的群體免疫才可能成功。
不管是從治癒可能性或是從醫療資源來看,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時候,可控的、殺傷力銳減的新冠疫苗就是目前能達成這種狀態的最佳方法。
諸如麻疹、百日咳之類傳染能力更強的疾病,藉由疫苗形成群體免疫的局面,也是防病治病的必要手段。作為各種傳染性疾病的主要防控手段,打不打疫苗不應該只作為一件私事來看待。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因聽信「麻疹疫苗會導致兒童自閉」而拒絕接種疫苗後,美國絕跡十餘年的麻疹「死灰復燃」,在27個州一共發現644例麻疹病例,數量達到20年之最。
美國兒科醫生Matthew F. Daley 和美國流行病學家Jason M. Glanz曾做過系列研究,他們認為,不接種疫苗會使得孩子們面臨更大的風險。例如百日咳,未接種疫苗的兒童的患病風險是接種疫苗兒童的23倍;對於同樣多發的水痘,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患病風險高9倍。
被感染的兒童還有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每20名患有麻疹的兒童中就有一名會患上肺炎,同時伴生腦炎和死亡的風險,水痘同樣會導致嚴重的皮膚感染、腦炎和肺炎。
同樣的,疫苗的安全性不能因壓倒性多數的醫學證據就判定其完全無害。除了輕度腫脹、發紅和過敏之類的常見可控的副作用之外,疫苗的處置手段、添加劑「分量」是否會引起其他風險,也值得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就目前來看,疫苗益處遠遠大於風險,科學家對疫苗安全性的研究也從未停止,同時關於疫苗的監管制度也將不斷完善。面對全球性的傳染疾病,相信科學,不將疫苗視為洪水猛獸,或許是人類對抗傳染病又一次勝利的曙光。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