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逢期末考試季,大學生們一年兩度最「好學」的日子又到了。除了大家在中小學裡就熟悉了的「考試」這種形式,大學的特色在於,很多課程需要通過「論文」來拿到分數。
關於論文,那真是,誰寫誰知道……不知道多少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為它廢寢忘食、肝腸寸斷。與此同時,論文的「負面新聞」也從來不少見,什麼抄襲,拼湊,代寫,查重……毫無疑問,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論文更接近於「垃圾」或「雞肋」,而只有極少的論文當得起「優秀」。
除了選擇學術道路作為終身職業的少數人,絕大多數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就徹底告別了論文這種文體。那麼,大學生學習寫論文的意義何在?為什麼論文會讓人又愛又恨?年輕的大學生們有沒有可能在讀書期間寫出好論文?
雖然「論文」兩個字出現得太頻繁也許會造成一些同學們本能的不適……但我們今天還是打算比較認真地說一說關於論文的那些事兒。
採寫 | 實習記者 張林
「期末也就七八篇論文要寫吧,還是每篇5000起的那種。」
「你作業寫了麼?」「還沒……」「deadline是哪天?」「三小時後……」
「要是期末不寫幾篇論文,我都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渣。」
「寫論文最大的收穫是啥?」「熟練掌握了複製粘貼的技巧。」
期末季,除了吐槽考試,關於期末論文的吐槽也大量湧現。最近出現了個新動詞,叫做「肝」,大意是熬夜(很傷肝)做某事。最初是「肝遊戲」,而期末季朋友圈裡,「肝論文」的越來越多。與之相關的詞彙為:喪、deadline。
大學期末結課考核,通常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筆試,二是提交課程論文,也有將二者結合的方式。關於大學生課程論文,似乎吐槽已經成常態,學生吐槽寫不完不想寫,老師和社會吐槽學生態度不認真,東拼西湊。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學生的課程論文的意義在哪裡呢?
與考試相比,論文有何不同意義?
大學課程論文和結課考試最大的不同是,課程論文在某種程度上是進入了研究的領域。而研究是學習的最高狀態,意味著閱讀大量材料、提煉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整理歸納總結,進而發現新知,有所創新等等一系列研究流程。
相比於大學前的基礎教育,大學期間的學習本質上是學習能力的「升級換代」。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在高中三年要學的書本,在大學一個學期內必須快速掌握。這意味著,進入大學的你應該已經有能力快速消化吸收知識,而課程論文就是在大學學科培養的基礎上,再次推進智識——你能夠聚焦感興趣的話題,有所思考並自覺地查找資料,通過寫作的方式以較為嚴謹的態度分享你的認識。
《教育的意義》 作者:[英] 戴維·卡爾
翻譯:徐悟
版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但是具體到操作層面,卻會有一些爭議。比如一門課程的考核,究竟是考試更好,還是論文更合適?我們採訪了一些大學裡的師生,他們的意見各不相同:
考試更好,慎用論文
「本科生的考試,還不宜用撰寫論文的形式來完成。因為學術論文的寫作,既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同時也要對自己要論述的話題的學術史有較好的了解,而這些並不是大多數本科生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味滴要求本科生寫論文,最後的結果就是拼湊堆積。」
(吉林省某大學中文系教師大松)
「我們都覺得考試比較人性化,有一個學哲學的朋友一周肝了兩篇8000字,太痛苦了。」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一學生楸子)
論文更好,有創造性
「在筆試和論文寫作兩者之間,還是更喜歡論文,因為往往筆試考察的更多的是記憶能力,而論文有創新的成分在裡面,而且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查資料,合作共贏,這種體會很奇妙。」
(長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學生田宇 )
「(寫論文讓我)對生活以及各種存在的複雜性有了認識,對人的限度有了認識。寫論文就是以數學的方式把握世界,不管用的公式有多複雜,也只是用公式。論文寫作也會讓人說話有條理,思考有聚焦,對事物有好奇心以及認真的態度。」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小強)
論文和考試都是必須的
「論文還是考試,這要視課程性質來定,如基礎性的,考試是必須的,能督促考察學生全面掌握必要的知識。網絡時代,知識似乎是隨手可以取得的,但同時也可能是碎片化的,必要的死記硬背還是有助於系統性的知識掌握。研究性的課程,論文是必要的一個環節,訓練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形成論述的能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姜老師)
可見,課程論文的「魅力」在於從自己的興趣、問題出發來探索世界,同時也會引導人通過探索世界本身來加深了解自己。論文二字聽起來似乎是沒有溫度的硬性要求,但它可以包含著創造性的喜悅的,同時也是對獨立學習的良好訓練。
——與其說大學為什麼要進行課程論文訓練,我們倒是可以反過來思考,如果大學不進行這種學習能力的升級,它的意義在哪裡呢?
《大學何為》
作者: 陳平原 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1月
「東拼西湊」背後,
是培養機制的問題
詩人李亞偉在詩歌《中文系》中寫到:「吃偉人的剩飯背誦偉人的咳嗽」,這或許說出了不少人對論文寫作的感受:炒冷飯、東拼西湊、模仿痕跡重、全是套路。
問題確實存在。但這些固然是學生不尊重學術規範的體現,也與中國大學常見的教研機制和培養模式有關。
西安外國語大學的鄧艮老師這樣說:「在媒介如此發達的時代,與其指責大學生課程論文東拼西湊、毫無創新等種種問題,不如反思大學課程本身為論文寫作提供了怎樣的教育?在我所了解的有限範圍內,許多大學除了在大四開設畢業論文講座外(恐怕有的大學連畢業論文講座課也沒有),平時是沒有任何論文指導課的,這顯然遠遠不夠。」
《十九札:一個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
作者: 朱青生 版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2011年9月
書中是19封關於學術規範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學教師解答自己的學生提出的關於學習疑問的記錄。
經常存在的情況是,學生需要完成論文拿到學分,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指導,於是只能憑著自己摸索試著寫寫。交上去之後,老師雖然打出分數,但並沒有後續的批評和分析。——因為老師常常是這學期上完了課,下學期就不再教這些學生了。
如果真的想要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必然需要增強論文的訓練和反饋,尤其是對本科生,從寫作規範、到研究課題的選擇,文獻的閱讀和資料整理,再到文章結構,學術思維的建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指導。這才能讓學生有所反思和收穫,而非「交上去讓老師打分有個依據」。
北大教授鄭也夫、朱青生分別曾立足於自己的學科特點,寫了《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和《十九札》,解答學生們可能遇到的關於學術寫作和研究的問題困惑,是難得的典範。
《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
作者: 鄭也夫 版本: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就在這兩天,微信公號「清華西方哲學研究」發布了一條內容,介紹清華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和邏輯方向將從2018年春季學期開始開辦論文討論課。課上老師和學生將在每堂課上討論一到兩篇論文,並提出批評和修改意見。文中講到了這門課的課程理念是:
文科論文寫作是專業學術訓練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寫作能力,讀再多的書,都沒有資格自稱專業人士。而學術論文寫作,恰恰是極其困難的工作。要在措辭嚴謹程度,論證嚴密程度和行文清晰程度上達到合格的水平,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我們舉辦論文討論課的目的,就是要加強這方面訓練。
在一些大學的研究生訓練中,也會有類似的形式。但雖然本科生已經普遍要面對「交論文」這一任務,卻很少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希望這樣的討論課能更為常見和普遍,覆蓋更多的學生。雖然就現實情況來看,可能很難。
如果與就業無關,
學術能力值得花多少力氣培養?
而另一方面,是否應該儘早注重訓練學生的學術能力同樣存在疑慮。尤其在大學本科,它並非要單一著重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而更側重人的綜合素質能力,比如良好的思維能力,能做出自己的判斷,表達自己的看法,等等。
在現如今學生就業與專業很難完全對口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寫論文、做研究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專注,但如果學生的就業方向與此無關,豈不是很可能得不償失?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的大三學生陳同學就對我們說:「我有一個感受就是,我的專業科研屬性太強,許多課程知識對本科就業的幫助不是很大。」
僅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說,越早進入所謂的學習的升級換代越好;但若說人生的多樣化選擇上,片面強調學術訓練,也會對一部分學生造成「強扭瓜不甜」的反效果。
教育歸根結底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論文寫作這件事,對不同學生來說,或許也該不同對待。
對於大部分本科生來講,學會寫論文,主要是了解基本的學術規範,鍛鍊「寫」的能力,學會搜集資料、表達觀點,建立嚴謹的邏輯思維和探索性的思維方式。而對於有志於學術深造的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建設性的研究。讓不同的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自由成「人」——人性視角的教育精神》 作者:楊建朝
版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年6月
而作為學生,在拼命「肝論文」或者考前通宵背誦的時候,也要問問自己,希望從中得到什麼?
感受到為某一類問題所吸引了嗎?有強烈的好奇心嗎?從這種訓練中體會到收穫了嗎?
這樣,多年之後,即便彼時選擇的路和當年的所學所寫可能相距十萬八千裡,但曾經深夜裡在腦海中燃起的自主思考的火花,也可能伴隨一生。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張林;編輯:小鹽。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