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人說,創客不等於創業者,因為創業者渴望成功,但創客往往只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希望給世界帶來「改變一點點」的成果。比起創業者,也許創客並沒有完整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周全的發展規劃,但他們的熱情和勇氣,以及「改變一點點」的務實,卻能帶來另一種啟發。為此,本欄目從即日起推出「改變一點點」專題,將不定期地講述那些創客們的小故事。
家裡有了舊衣服,究竟怎麼處理?
是直接扔掉?還是送掉?或者捐掉?還有那些打出「舊衣回收」旗號的活動,到底靠不靠譜?
圍繞「舊衣回收」的話題,業界關注已久,不僅有服飾經銷商推出各種回收計劃,而且有創業者瞄準這一市場需求,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可即便如此,舊衣回收似乎仍舊是一個大問題——「根據搜狐公益的調查,超過九成(91.71%)的網友遭遇過二手衣物捐贈無『門』的情況,其中69.9%的網友表示『遭遇過,無奈就只能把舊衣服扔掉了』。」
為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提供這組數據的,是名叫「CR再衣」的中學生團隊,陳子悅、吳霈姿、黃慧慧、苗潤斐這四名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學生組成了這支隊伍,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舊衣回收做些什麼。
左起依次為苗潤斐、黃慧慧、陳子悅、吳霈姿
「看到小區裡有大熊貓(回收舊衣)的箱子,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人來收,所以才開始關注這個市場,而且我們家裡也有很多衣服沒法捐掉。」陳子悅這樣講述團隊的由來。她們也想過解決舊書回收問題,但發現隨著電子書的普及,舊書反而不如舊衣回收來得迫切,所以才決定集中心思研究舊衣回收。團隊的名稱由此而來——「CR」就是clothes recycling(衣物回收)的意思。
中學生到底能在回收舊衣中發揮什麼作用?CR再衣團隊製作了一個名為「再衣」的微信公眾號:「我們的想法是做一個舊衣回收項目的查詢系統,想要捐衣的人能在『再衣』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項目,為自己的舊衣物找到去處,而他們在體驗過後,也可以對項目作出個人評價。」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再衣」中看到,「再衣」介紹了不啊少由專業機構或服飾企業提供的衣物回收項目,包括「飛螞蟻」「綠帶」「92回收」「隨手公益」「優衣庫讓愛遠傳」等,每個項目都有「項目介紹」「收衣範圍」「收衣方式」等信息;公眾號還設置了「舊衣項目推薦」環節,閱讀者可以將自己了解或想推薦的舊衣回收項目輸入進去。
「再衣」公眾號簡介
目前,公眾號中一共有17個舊衣回收項目,使用者可以根據地域查詢。黃慧慧說,以後還會繼續添加更多的項目,並且增加其他內容:「我們還會發布一些觀點文章,包括一手的採訪材料,讓大眾對舊衣回收行業有更正確的了解。之後,我們也希望將這個信息平臺延伸到其他回收行業中,比如舊書,等等。」
之所以提出「讓大眾對舊衣回收行業有更正確的了解」,是因為CR再衣團隊做了一份調研,發現在中國影響舊衣回收效果的,不僅僅是回收渠道,還包括人們對回收後處置方式的不了解。
苗潤斐說:「人們對於舊衣回收的刻板印象是『回收=捐贈』。事實上,為了保持運營,大部分的舊衣回收機構無法將全部的衣物進行捐贈,而是將一部分進行出售以獲得運營資金。而根據我們發放的問卷,超過75%的捐衣受訪者都表示,只能接受50%以下的衣物被出售。還有一個問題是反饋信息缺乏,這直接導致了捐衣者與回收組織之間的不信任問題。比如捐衣者不清楚回收舊衣所需的成本,亦或是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捐出的衣物去向何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創建了『再衣』這個平臺。用戶可以查詢各個舊衣組織的信息並得到更多的捐衣渠道,他們還可以對這些項目的信息進行反饋,同時我們也會在公眾號上發布文章,為公眾普及相關的常識,以改變『捐贈=回收』的刻板印象。我們更希望這個平臺能夠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來關注這一領域,使中國的舊衣回收市場和系統發展得更為完善。」
「再衣」公眾號提供舊衣回收查詢服務
圍繞這些問題,CR再衣團隊寫了一份足足有22頁的調查報告。吳霈姿說,她們分析比較了國內現有的一些舊衣回收模式,也採訪了部分回收渠道的負責人,還聯繫了一些收到過舊衣服的被捐贈者。最終,她們得到兩個可能有效的舊衣回收模型,希望有助於破解眼下舊衣回收遇到的問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看到,報告有不少青澀之處,但梳理出的問題很有針對性。
比如,報告認為「隨回收數量同幅度增加的成本是致使中國舊衣回收捐贈項目無法負擔更大舊衣捐贈數額的主要原因」,這致使回收組織無法提供更多的回收渠道,也導致人們覺得回收渠道不暢;而在捐贈者態度上,問題是「國人對於舊衣出售活動接收度極低的結果:一旦了解到捐贈舊衣並非全部用於慈善事業,人們捐衣的積極性便會大幅降低,也因此國內的舊衣不能很好地流通利用起來」,
四個姑娘也提出了他們認為的理想模型。比如在捐贈渠道上,「理想的舊衣回收捐贈項目應考慮將快遞上門的收衣方式改為在社區中設置舊衣回收箱並定期收衣的運作模式。以上海為例,上海市區面積大約是7000平方公裡,僅143個回收箱就可以保證所有市民在十分鐘車程內達到最近的舊衣回收箱」;在處理方式宣傳上,「項目方還應適時對於受捐助者的需求進行普查或採訪,並對大眾公開,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受捐助者的看法調整受捐衣物的重點,提高市民配合度,使信息本身對大眾產生引導作用」、「項目方還應該對其捐贈、出口、環保處理的比例進行說明,將帳目公開,明確告知市民項目運營的成本,力求得到衣服持有者的認同,改變當下國民認為公益不能牽涉收益的想法,為完善的中國舊衣回收系統鋪路。」
雖然有了調查結果也開設了公眾號,但目前公眾號「再衣」的閱讀量並不高。好在CR再衣團隊的隊員們並不沮喪。她們說,這是一個長期的項目,她們會不斷完善相關功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舊衣回收、也推動舊衣回收更加有效:「我們打算在這兩天整理好之前的採訪資料並寫出一個關於『舊衣回收不等於捐贈』的文章,並將這個文章推給我們的訪談對象(記者註:指那些舊衣回收機構的負責人)。還有,已經有訪談對象表達了幫我們推廣的意向了。」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編輯郵箱:sh_chuangk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