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心靈的港灣,家人是我們的希望和光。作為國內首部聚焦90後原生家庭的電視劇,華策出品,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的《以家人之名》打破了傳統意義的「家人觀念」,重新定義了「家人」:家人不應僅限於血緣之間的聯繫,愛和陪伴才是更深的羈絆。正如劇中譚松韻飾演的李尖尖所說:「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彼此愛護的人,一定可以。」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評價《以家人之名》「非常暖,非常善」,於人們習焉不察中挖掘了生活的美好。眾多觀眾因該劇細膩純真的情感感動落淚,稱:「世界本不溫暖,溫暖的是人心。一顆心溫暖另一顆心,世界從此少了幾個孤獨受傷的人。「
毫無疑問,《以家人之名》在這個夏天留下了蕩滌人心的印記,連續不斷的熱搜話題已證明它超高熱度之外,引發觀眾共鳴的生活鏡像投射。當我們看《以家人之名》,我們在看什麼?各有答案。撥開該劇原生家庭之痛的表層,其內核其實是愛的闡釋與例證。從奇幻愛情劇《我的奇妙男友》到人氣熱劇《下一站是幸福》,再到這部引起話題熱議的《以家人之名》,製片人龍亞一直在講愛的故事,因為她相信人和人性。人是萬物的尺度。電視劇或許美好,但真實必然不完美。這個不完美帶來的爭議是大環境問題,而非刻意製造爭議。《以家人之名》只是基於她現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寄託一種信仰。生活就是有笑有淚,讓你失望又讓你充滿希望。面對人生中的「難」與「苦」,龍亞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幸的人生也要努力尋找幸福的可能。」
生活就是有笑有淚,今天愛它,明天恨它
Q:《以家人之名》的創作緣起是什麼?為什麼想到拍這樣一部家庭成長治癒劇?
A:我們團隊拍戲一向是以當下喜好與感受出發,五年前因為我們很喜歡奇幻愛情故事,於是陸續做了《我的奇妙男友》系列,一個當時所謂「腦洞大開」的愛情故事;三年前因為生活中處處感受到了30+女性婚戀問題的世俗關注與壓力,於是我們做了一個30+也可以有另外一番可能性的姐弟戀故事——《下一站是幸福》;兩年前團隊在聊天過程中,聊到了原生家庭對各自生活的影響,身邊單親家庭的朋友在生活中受到的愛與苦,讓我們集體都很有感觸,於是就有了這個戲《以家人之名》,幾個典型的有父母缺失、父母有執念的孩子們的成長故事。
Q:無論是年代場景還是家裡的布置,這部劇的細節還原度非常高,網友稱這部劇讓他們想起了小時候的時光。在製作方面,這部劇是如何做到的?
A:確定好拍攝地後,我們就去找需要呈現在畫面裡的一切當年的資料。比如1999年的廈門房子風格、結構、屋內陳設的一切細節,除了從人物(性格與生活條件)出發外,都要有真實根據。另外為了空間的真實感,我們放棄了更好打光,更好拍攝的搭景方案,劇中幾個家的大小是實景比例的大小。不像一般戲,搭景會搭更大的景,以便於操作。
Q:這部劇笑中帶淚,淚中含笑,又虐又甜,讓觀眾欲罷不能,連下集預告都不放過。這種引人入勝,吸睛走心的電視劇敘事,是不是在劇本創作階段就特別強調了這個方向?
A:沒有。對於一部分人來說,生活就是有笑有淚,有甜有苦,讓你失望也會讓你充滿希望,今天愛它,明天恨它。可能這就是我們認為的生活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
Q:這部劇的戲劇動因是原生家庭之痛,近年來也有很多像《歡樂頌》《都挺好》這樣反映原生家庭問題的電視劇,反響都不錯,您怎麼看原生家庭的這些問題?
A: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這個「問題」不一樣,什麼樣的家庭模式、什麼樣的父母性格都有可能在孩子身上映射出「好」與「不好」的性格,而「性格」這個問題,我一直覺得性格是特點,於有些地方、有些人是缺點,而有些地方、有些人又是優點。所以,不管生活怎麼難,我們只能盡力愛自己。
Q:這部劇有很多爆笑又感人的名場面,這些名場面是怎麼誕生的?
A:開拍前,我們都會順劇本,定好的劇本,拍攝時是不會有大的改動。導演和演員在現場會有基於劇本的即興創作。
爆款劇沒有「道」,我相信人與人性
Q:《以家人之名》收視奪冠,豆瓣開分8.5,實現了收視和口碑齊飛。您覺得這部劇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您預料到這部劇會這麼火爆嗎?這部劇想表達給觀眾的是怎樣的一種家庭觀?
A:雖然有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我們很愛我們自己的作品,做得很用心,演員也很棒,我們知道應該會不錯,但這麼火爆沒有特別設想過。火不火這件事很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播出時並沒有很大的關注,但依然不能否定作品的優秀。
「家庭觀」上我們真沒有想過。我們只是基於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想寄託一種信仰——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幸的人生也要努力尋找幸福的可能性。
Q:您成功打造了《我的奇妙男友》《下一站是幸福》等眾多爆款,這次打造的《以家人之名》依舊熱度爆棚。您的爆款劇製作之道是什麼? 從《下一站是幸福》到《以家人之名》,都是溫暖和治癒系的,這是否是您作為女性製片人的獨特視角?
A:真的沒有「道」。跟我是不是女性製片人關係不大,但和性格與喜好有關,我相信人與人性。團隊裡的另一位編劇和導演是男性,在我看來,他們也很溫暖很細膩,也很尊重「人」,不管男性還是女性。
Q:您曾經接受採訪說,目前許多國產劇形式大於內容,甚至脫離生活,三觀上也會製造一些爭議,這些都不是現實中的青春,您覺得現實中的青春是怎樣的?您是怎樣在您的作品中把握尺度的?
A:每個階段的感受會不一樣,更年輕的時候看問題會自以為清晰明了,是非絕對。現階段的我不會隨便下定義與判斷,人是變化的,人性是流動的,整體我是報以正向期待的。在創作時,尺度是要遵守客觀尺度,個人感受上是希望人物儘量真實,而這個真實必然不完美。這個不完美帶來的爭議是大環境問題,並不是我們刻意製造爭議。
來源:環球網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