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芸草及老底子讀書人

2020-12-19 中國財富網

以前,在江南地區的書香門第,過了黃梅季節,擺在心頭上的一件事情,就是挑一個好太陽的日子——曬書。

我的嶽父在書櫥裡藏有不少線裝書,就是那種木刻版、手工印刷,書邊上縫線的古籍書。我每年都會看到他在黃梅後的曬書過程,像是一種神聖的儀式。待到一個大太陽天,嶽父把書櫥裡的那些線裝書,一撂一撂地抱到陽光不能直射到的背陰處,當然放書的地方既要乾淨又要乾燥,把書一本本攤開。嶽父告訴我,如果把書直接放到大太陽底下曬,書頁就會發脆,影響到書的壽命。

約莫過了半個來小時,嶽父便不厭其煩地將每本書拾起,然後迅速用雙手把書頁翻開。嶽父做這個動作,讓我感覺仿佛是我小時候玩「風風轉」。嶽父對我說,在翻動時,書就在陽光過濾過的乾燥空氣中,能把積存的潮氣或黴味迅速隨風吹散。

一本書也不能少,每本書都在我嶽父的雙手下迅速一頁頁地翻開、合上。

這時候我才明白,曬書其實就是晾書,就是迅速地翻書。

當然,我嶽父每次曬書時,我都會與他一起把書「曬」好。

曬書,體現了文人對書的愛護之情。曬書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西周時期的《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遊,次於雀梁,曝蠹書於羽陵」的記載。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從魏晉時起,我國有了七夕曬書的習俗,並稱這一天為「曬書節」。唐代以來,「曬書節」還成為文人顯擺、交換書籍的日子,看看誰收藏的書多且善本多,有文人因交換到了心儀的書籍而滿心歡喜。「曬書節」這天,有些書畫收藏家也會把一些收藏的字畫拿出來晾曬,有些寺廟的僧侶也會將經書拿出來晾曬。

關於曬書,歷代詩家還留有許多名句,如杜牧《西山草堂》裡的「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陸遊《林亭書事》裡的「約束蠻童收藥富,催呼稚子曬書忙」,呈現了古人曬書的情景。

有關曬書也流傳一些幽默的事。

據南朝宋人劉義慶所編《世說新語》記載,有個叫郝隆的人,很有學問,到了七月七日,仰臥在太陽底下,人問其故,答道:「我曬書。」相傳康熙皇帝有一年,曾於六月初六初伏這天微服私訪,偶然看到朱彝尊在曬書的同時,自己也袒胸露腹在曬太陽,說自己肚子裡全是書,也要曬曬。好奇之下,康熙與之攀談,覺得朱確是有學問之人,即對其破格重用。此是傳說,不必當真。

待到曬書畢,抱著一撂撂的書進屋,還不能馬上收入書櫥,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只見我嶽父從一隻藍印花布口袋裡,取出一片片樹葉,有些淡淡的清香。嶽父告訴我,這是「芸香草」,放置書中,可避蠹蟲蛀咬。我見嶽父把這些葉片小心翼翼地夾進各本書中,然後把那些書整齊擺放在書櫥裡。

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古人藏書闢蠹用芸草。芸,香草也。」芸香草也稱芸草,根部木質,也稱芸香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我國西部諸省。有殺蟲作用,亦可入藥。

書的蛀蟲,名曰蠹蟲,亦稱蟲魚、衣魚,咬食書籍。在書中放了芸草,能避蟲魚蛀咬。筆者見過此蟲,米粒狀,身體扁平,銀灰色,有觸鬚,爬行迅速,咬過的書籍如蠶食。

因「芸香草」彌散淡淡的清香,「書香」名稱由此而來,並把讀書人家稱為「書香門第」。後來它又被人們廣泛地引伸,把與圖書典籍有關的事物都冠以芸草之名,譬如「芸軼」「芸編」,喻指書卷。「芸香吏」則指校書郎。因書室書房常備芸草,又是藏書地方,稱之為「芸窗」「芸扁」「芸署」「芸閣」「芸省」等。「芸扁」,指宮廷中的藏書處,「芸閣」「芸省」「芸扁」指掌管圖書的官署。顯然都與芸草有關。

據史載,芸草之用於書籍避蛀咬驅蟲,早在二千年前便在我國廣大讀書人家應用了。

在嶽父書櫥裡,我還看到一小木匣,裡面放了鎮紙、墨盒、毛筆等一些讀書用物。我知道,老底子讀書人讀書時,大都端坐書桌前,攤書在前,筆墨置於右側,隨時會提筆在書頁上寫上幾句,眉批不敢說,寫下或心得、或體會、或旁證、或另見、或感慨什麼的,在書中隨處可見。寫的那些字,全是蠅頭小楷,娟秀而工整,如若一幅幅書法作品,令人讚嘆。要是夜讀,一定點燈在左,這樣不背光,讓燈光照著書,一行行讀下去。這些都是約定俗成的習慣。

另有青花瓷扁圓形硃砂盒,讀書人用筆蘸了紅色的硃砂在有的文字旁畫圈。它有兩個作用,一是那時書籍沒有標點,畫圈,亦稱圈點,表示逗號或句號;二是表明這些文字的重要或者標明是絕妙好辭。

在匣子裡,我還見到幾枚薄薄的竹片,以及一隻陽刻了一個圓圈的象牙小圖章,不知是何物。因嶽父在遲暮之年,眼力不濟,已經不再讀書,我也未見過此兩物。後來才知道,那竹片,是用來翻書的,俗稱「翻書竹籤」。老底子講究一點的讀書人在讀書翻書時,是不用手指舔了唾液去翻書的,這是大忌,也很俗氣。唾液殘留在書角,既不衛生又損傷書,很被讀書人鄙棄。讀書人在翻書時,先是對著書頁輕輕吹氣,對摺的書頁即會張開一個口子,把竹籤伸進去,可翻過一頁。那個小圓圈圖章,我對照古籍上一個個規整的圓圈,知道那是替代用筆蘸了硃砂畫圈的用品了。

我嶽父留下來的那些書籍以及那些讀書物事,讓我窺視到我的上一輩或者更早以前的讀書人,在讀書時的情景。嶽父曾對我說過,老底子讀書人是讀書必動筆的,這樣才能獲得真知。

看了那些讀書的物事,想見那時的讀書人在讀書時,還要筆墨侍候,是何等的莊重。這種認真的治學態度,讓我等後輩欽佩之至。

相關焦點

  • 天一閣的兩大"護閣神草" 書帶草與芸香草
    如今天一閣裡的書帶草以東園種植最為密集,這與陳從周當年提倡在園林中廣泛採用「土地上覆蓋最好的植物」———書帶草有密切關係。  書帶草的用途和蘊意  說起書帶草這個名字,給人的直覺是它的用途,即以堅韌的草葉作帶綑紮書籍。那麼,是誰率先使用這一方法呢?  《花譜》、《清稗類鈔》均指出這一植物舊時出自山東淄川縣鄭康成讀書處,故名康成書帶草。
  • 時光悠長,芸草香,夢想中的書院!
    一個很美的夢,夢裡真的聞到了芸草的香味兒!一個能聞到香味的夢,還是夢嗎?我在夢裡糊塗了,醒來的時候就更糊塗了。好在王貞白在這裡讀書時,也和現代很多為高考拼命讀書的高中生一樣嚴重缺覺,課堂上打了個盹兒,也做了像我一樣夢裡還是滿腦子都是書的夢。「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 曬書、曬黴、洗垢齪、嘗新農曆六月,老溫州竟有這麼多的民俗活動
    其實六月天裡,老溫州曾有很多風俗習慣,特別是童謠裡提到的「六月六」,可不像如今城市人感受到的那樣平平無奇。溫州民俗中,曾把「六月六」視為太陽生日,曬書、曬黴、洗垢齪、嘗新……六月裡的民俗活動可謂非常豐富。本期,三十六坊君就帶你尋回這些舊日記憶。
  • 來源和一種草有關
    喜愛讀書的人感到書是有香氣的。那麼書真的有香氣嗎?香氣是從哪裡來的呢?「書香」,最早的由來是一種叫做「芸香」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芸香草,產於我國西部。芸香草嚼之有辛辣味並有麻涼感覺,可以入藥,其散發出的特殊氣味還能驅除書蟲。
  • 物候日誌:立秋,曬書薰香闢蠹魚
    曬燥入櫥,拌以芸香或樟腦,闢蠹魚。」進入中伏後,豔陽天多了,確實是曬衣、曬書的時節,曬好的衣物與書卷墨寶,需薰香防蛀,所以,防蠹魚香成了立秋前後家用的日常。明代江南文人屠隆在《考槃餘事》卷一「藏書」中也提到:「藏書於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櫃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芸香、麝香、樟腦可以闢蠹」。
  • 書房與讀書人的春天
    我只有表達羨慕,他卻哀嘆:我今年都不能買書了,還要瞞著xxx把書偷偷帶回家。這個xxx,就是他的太太,也是我們的同事。  這就是讀書人的某種境況。我也好不了多少,有段時間,我經常買書,書房很快就填滿了。太太很疑惑:「買這麼多書,你能看完嗎」「我要是把書房裡的書好好看一遍,就可以成為大師了。」但是,現實是,每年買兩百本書,只能看幾十本。
  • 這一天,是老底子的湖州味兒!
    請點開下方音頻,我們一起走進老底子的「湖州冬至」。老底子湖州的冬至味道來自湖州發布00:0012:39湖州人過冬至最先想到的味道是「冬至糰子」或者「冬至圓子」。古諺說的「冬節圓子年節糕,清明粽子穩牢牢」,冬至這一天和清明的規格一樣高,所謂「大如年」。
  • 腹有詩書氣自華 愛書如你不能不了解「書香」的秘密
    都愛看什麼書呢?是看電子書還是紙質的書呢?你知道古人常說的「書香門第」是指什麼嗎?腹有詩書氣自華,你做到了嗎?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辨證一》中描寫芸香草:「古人藏書闢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裡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汙。
  • 七夕為什麼要曬書?
    是的,國潮風回歸,年輕人穿漢服在街上已經不奇怪的今天,很多人稱讚浙圖的這個七夕創意「洋氣」,也有人點讚「有水平」,不過也有朋友疑惑,「七夕為什麼要曬書」?記者潘卓盈文/攝七夕曬書習俗已有2000多年歷史先來說說這個「七夕曬書」。曬書,又稱曝書,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人們會暴曬衣服、棉被之類物品,以防蟲蛀。同樣,讀書人也會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拿出來曬。
  • 古人的「曬書」雅趣
    說文□韓永清古人為防止書籍善本受潮或遭蟲蛀,會「曬書」。曬書,又稱曝書。看似瑣碎小事,但由此生發的風雅趣事,卻常常令人回味無窮。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載有「袒腹曬書」的段子:「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從中看出郝隆生性狂傲,自詡才高八鬥,滿腹詩書。曬肚皮等於曬書,看古人行事何其灑脫幽默。
  • 鹽城市圖書館推出「芸悅讀」服務 直接將書郵寄到家
    「讀者不用花錢,費用都由我們圖書館出,是一項便民服務,快遞直接將書郵寄到家,看完還到圖書館就行。」昨天,鹽城市圖書館館長戈建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解釋市圖書館新推出的個性化借閱新模式「芸悅讀」服務,「就像在網上購買東西,費用由圖書館出。」
  • 梅雨天接近尾聲了,你會「曬書」嗎?
    是不是什麼都想拿出去曬一曬?最有文化的曬,大概是曬書了。曬書是古代讀書人的日常,為什麼現在人不曬書了? △資料圖 現代快報記者搜索發現,社交網絡上一提到「曬書」,不是像古代一樣,把書抱出去晾曬,而是拍了照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曬」。
  • 曬書助推閱讀方式創新
    愛書人曬書,古已有之,今天的曬書曬出點什麼時代意味?閔行區圖書館舉行的一個曬書會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一半省市都有愛書人加入,湧現出了不少珍稀罕見的籤名本。  閔行圖書館舉辦的這次曬書活動,為公共圖書館的各種內容,增添了一種新形式。公共圖書館作為圖書保存、收集、流通的場所,一方面,要隨時代進步,重視紙質圖書數位化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助推閱讀活動,不斷創新讀書方式,有計劃開展各類閱讀欣賞活動,重視紙質圖書的閱讀推廣工作。  愛書的人都愛籤名本。一年一度上海書展的火爆,許多讀者就是衝著籤名本而去的。
  • 廈門首家24小時書店落戶翔安 是芸臺書舍的第7家分店
    這個書店,就是芸臺書舍,起源於浙江杭州的它,被業內稱作「圖書行業的小米手機」。這是芸臺書舍的第7家分店,也是它第一次邁出浙江,把根扎在了廈門。  從浙江向全國擴張,芸臺書舍為何格外青睞廈門翔安?芸臺書舍負責人昨天說得很直接:「選擇翔安,就是看中了這裡獨有的人文氛圍,以及當地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呵護和對圖書事業的珍視。當然,也有盧卡小鎮的支撐。
  • 老底子的味道 家門口的鄉愁
    9月23日,「尋找平湖老味道」民俗展示活動在市民文化中心舉行。市領導蔡國平、柯衛明、方曉烈、許靜出席。  當天的民俗展示活動,既有雞蛋糕、梅花餃、爆米花等傳統美食小吃,又有葫蘆、蓮湘棒等傳統手工藝品,還有農民畫、灶畫等手工藝現場製作。現場可吃可看可玩,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