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深圳由於每年有大量入口流入,已經全面開放二孩政策,深圳適齡兒童入園人數的高峰一年勝過一年,幼兒園學位一年比一年緊張,中小學學位的問題本篇暫時不說,就來說說幼兒園教育學位的問題。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幼兒入園需求,減少市民對學前教育學費壓力,幾年前做了優化幼兒園規劃布局,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步伐,增加公辦園在園兒童佔比。
總結就是兩條:政府多建幼兒園增加學位,公立幼兒園佔一半減輕學費壓力。
現在是2020年八月了,這個目標和問題到底達成解決了沒呢?
到底有沒有解決幼兒園入學難,入學貴的問題,大數據太抽象。從本人居住的比較熟悉的龍崗坂田街道來說說,本片區前幾年只有一所公辦幼兒園,學位那是真香啊。
該公立幼兒園學費便宜很多(前幾年是1000/月),教學也比較正規,屬於小區配套建設的公立幼兒園,位於小區裡面,環境好,安全保障好,每年供不應求,過去錄取參考小一積分順序,外加一套房最多一個學位(即雙胞胎只能上一個)。
今年錄取是按照街道統一的積分1-5類生源順序來但是交資料申請時直接就不收2-5類,1類進行抽籤決出。
據一個本屆報名家長介紹,他是2014年在該物業一期買的房,那時還沒小孩,後來把戶口遷入後落戶到這裡,就是為了小孩能都本小區幼兒園,方便。
他是屬於招生中一類可以加分的項全加到最多的那種級別,報名那天在烈日和太陽下排隊幾個小時等待抽籤,自己手氣好運氣好,報名抽籤中了(命中率不到一半)。
從如上可知,這種公立幼兒園可以說是香餑餑了,學費才1000/月,同等私立幼兒園至少15000/學期,這個學費壓力可是大大降低了。按照政府要大力新辦幼兒園,大量增加公辦幼兒學位的規劃,應當是學位緊張該有所緩解了。
規劃真是大好事啊,發展的報導也挺喜人。
前段時間,所在坂田街道召開「民轉公」幼兒園補充協議暨租賃合同籤訂儀式,說是已經收回籤約了十幾所私立幼兒園,改變為公立幼兒園。
好像一切都很美好,但又有些不對,今天看到一位同事(學生媽)發微信取錢交學費,說抽籤沒抽中上不了公立。
自嘲的說:幸福不是用錢來衡量的。
一萬五一學期的學費,兩個多月的工資。
從身邊例子感覺學位還是非常緊張,美好的規劃有些忽悠的味道。
比方說原來100家幼兒園,其中95家私立幼兒園,5家公辦幼兒園,那麼要達到五五目標,如果是建90家公立幼兒園,總共會出現180家幼兒園,學位增加80%。
現在到搞成這樣,建幼兒園多麻煩,要地要房要老師,不是五五嗎,把95家私立幼兒中的45家徵收補貼租賃弄成公立幼兒園,公立數量45+5=50,私立數量95-45=50。年底完成50:50任務收工開會去了,可是弄來弄去總數還是100家啊。
這個從「私」變「公」,白蘿蔔變成紅蘿蔔,它的坑並沒有增多,如果不是還有一些新建的幼兒園,光是轉化可能導致總學位有反而會減少一些。
民辦幼兒園是以盈利為目的,各個學校必然會充分挖掘學校的學位潛力,很多幼兒園都以大班為形式,以便於招募更多的學生,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轉為公辦之後,幼兒園不再需要考慮盈利能力,加之公辦幼兒園有班級規模的限制,導致學位數量相比之前出現了減少,原本能進公辦的,因為民轉公反而進不去了。
所以,緩解幼兒入學學位緊張的措施,還是應當是增加建學校增加學位供應為主,民辦改公辦為輔,不能僅僅名稱上一改了之,完成五五目標了事。
看來以後的規劃還是該以增加具體數量的公立幼兒園作為指標,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實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