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給下屬們開會,會議最後,卻突然板起臉,一本正經地對他們說:「今後但凡我有何事,諸位都不要送禮,我也沒有禮可還。」一席話說完,下屬們面面相覷,不知這話是真是假。
大家都在低下合計:這曾大人是真的不收禮?還是嫌送的禮小,說「小話」給我們聽呢?
只是話都說到這份上,誰先去試試水呢?萬一是真的,樂呵得送禮進去,卻讓人給趕出來,不得「啪」、「啪」打臉啊。那如果只是嫌送的禮少,不屑收,那到底多少是好呢?怎麼就沒有一個人去試試水呢?
不是沒有這樣的人,其實這個人只是在等時間而已。
說到這個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一個平時就愛開玩笑的同僚。在聽說曾國藩的事情後,笑他「迂腐」,就想找個機會逗逗他。趕在曾國藩生日的時候,讓小廝前去送禮。
過生日的曾國藩比平日裡少了些許嚴肅,收到同僚的祝壽信封,還是很開心的。他接過信封拿起來一看,只見封皮上寫著:「送賀禮白銀一錢,現銀五分,賒欠五分。」而信封裡面,真的就只有五分銀子。
曾國藩遭到「戲弄」,是又好氣又好笑,但官拜「侍郎」的曾國藩,當然不會計較此事,他只是沒遇到合適的機會而已。
過了陣子,終於等到這個朋友家也有喜事,嫁女兒!這麼大的喜事,怎麼能少得了曾國藩。因此他也大大方方地送了回禮,同樣是個信奉,只不過是一個空信封。封皮上也寫了一句話:「送賀禮白銀一錢,討還你欠我的五分,再賒五分。」還真是映證了自己的話「沒有禮可還」。
曾國藩為什麼不收禮?對於這件事,他曾專門寫信給和他同朝為官的兒子曾紀澤,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讓下屬送禮,自己更不能收禮。
因為,能混到官場上的人,哪有幾個是無語欲求的人。中國人講「無利不起早」。下屬主動前來送禮,必是看中了領導手中的權力,肯定也是有所圖,有所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拿人手短,拿了錢自然要幫忙辦事。
而這種事,往往伴隨著送的禮越大,辦的事也就越大,擔的責任越大,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如果一開始就不收禮,這個名聲打出去了,後期一些識趣的下屬也就不送禮了。
曾國藩不收禮,除了能讓自己的仕途走得更順,更有助於自己「把事做好」之外,還有另一面原因,就是他曾總結出中國歷史上一些大家庭的興衰規律:越是在優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越少有出息。因此都有老話「詩書傳家」,卻不見有「錢財傳家」之說,這樣的家庭一般到頭來都會變成「富不過三」。
所以曾國藩特意不給子女留更多的錢,而且他也從來不忽視對家人的關照和對子女的教育,在自己經常「出差」的情況下,時常以書信形式溝通為人之道、為官之道、生活理念,小到指導讀書、寫字、文章等,巨細無遺,對於教育,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呢?對於「工作忙」的家長,不妨學學曾國藩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