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如何充當「走出去」的主力

2020-12-15 企業觀察網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 「一帶一路」沿線覆蓋人口超過40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如果每年有4%的增速,那麼增量就是5.3萬億人民幣,可以說沿線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在巨大的市場吸引下,我國國有企業成了「一帶一路」沿線走出去的主力軍。國有企業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對外投資中自然成為主導。


國企「走出去」進入4.0階段


國企「走出去」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4年。伴隨著企業的引進來,我國的企業也開始「走出去」的戰略嘗試。這個期間走出去的目標主要是找市場、找資源。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中,貿易和石油成為主要行業。對外投資主要聚集地在香港和澳門。


第二階段:1994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前。這一階段的「走出去」主要是為了取得戰略性資產,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關注生產加工企業,這一期間大量民營企業也加入「走出去」的行列。亞洲成為重點的區域,但歐美也開始有明顯增加。


第三階段:2001年到2013年。2001年我們加入了WTO,2013年之前我們稱為經濟新常態之前。國企對外投資的戰略目標明顯轉變為取得戰略資產和全球配置資源,「走出去」的區域幾乎遍布全球。


第四階段:我稱之為4.0階段,就是2014年到2025年。這一階段主要是以「一帶一路」為主導。這個時代,國有企業將走出去」是為了轉移過剩產能或者優勢資源,共享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互聯互通建設進一步拓寬全球市場,實現和諧經濟發展。同時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國有企業通過走出去可以對衝不同經濟期的風險。


高度重視人才和高端智庫建設


儘管國有企業「走出去」是大勢,但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存在著一些挑戰。如缺乏適應複雜的國別風險的應對能力等。一般來講企業的境外併購是一項成本和風險雙高的戰略行為。風險不僅體現在交易活動本身,而且還體現在併購後的資產整合的全過程。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過程中失敗的案例都源於文化和法律方面的衝突。企業缺乏對當地的法律經商環境的了解阻礙企業更好「走出去」。


國有企業怎麼樣能走得好,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努力方向。


一是做好功課,防範風險,全面提高能力。做好功課除了傳統的併購、重組方面,還要採取國際模式。同時探索更多兼顧隔行利益的創新合作模式。國企要更好學習金融企業走出去的經驗。以我所在機構為例,我們銀行在成立60周年之際,國家領導人對我們提出了三大能力的要求:增強服務國家建設的能力;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截止到2015年,我們在海外創建了30多家一級機構,覆蓋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搭建了服務全球的網絡,站在與國際大的銀行同業競爭的舞臺上。同時我們銀行的客戶走出去提供了充分的兩個市場的服務,一個是國內市場,一個是境外市場,提升了全球資產配置能力及全面風險管理能力。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和大數據應用等,緊跟新一輪的全球市場競爭,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銀行對現代經營管理和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金融工程、大數據以及心理學、行為學的新知識的學習和提高,也建設了一支具有全球化經營思維的人才隊伍。


二是防範風險。「走出去」的風險包括國別風險、信仰風險和其他不可測的風險,都需要有效預防和防範。    


三是能力提升。以光伏產業為例,我國的光伏產業受制於歐盟的法律政策影響比較大。目前我們的光伏行業還沒有一個國家級的行業組織智庫,所以不能形成合力,多次受到歐盟反傾銷的影響。而英國的頂級智庫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在2004年推出了一篇文章,影響了英國政府對亞投行的參與。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家開始高度重視高端智庫建設。


應統計和公布GNP指標 


新常態、新形勢,需要新的宏觀管理理念認識和方法。伴隨著「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推進,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走出去,管理結構在發生變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思路也要相應改變。


國家有必要開始統計和公布GNP指標。我們知道GNP是一個國家或者所在地區的國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綜合。只要本國或者地區的居民無論在本國或者地區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創造的或者增加的價值都應該計算在內。比如我國的居民「走出去」,通過勞務輸出,或者和國有企業一起「走出去」,獲得的收入就應該算在GNP中。目前我們國家的主要統計和公布是GDP,GDP是一個國家常住活動單位的生產最終的統計。GDP是按國土原則核算的,是生產經營最終成果的體現,比如說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創造的價值就計算在GDP中,這是一個基本型的概念。


從GNP和GDP的關係來看,本國投在國外的資本包括「走出去」和勞務的收入再減去外國投入在本國的勞務和收入。2001年GDP是95933億元,GNP是94345億元,兩者差額為1587億元。2001年外商來華投資和來華打工新增加的價值之和比中國人在國外投資和勞務輸出新增的價值之和多1587億元。 這是加入WTO之前的情況。加入WTO已經有14年了。目前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走出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實際上從1985年起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正是採用了GDP對國民經濟運行結果進行核算。目前我們所採用的是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也就是SNA的方法。並採取國家統計局統一定製方法制度,各級政府統計局分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分級核算方法,經濟總量一般是指GDP指標。GDP衡量是國內生產的總收入,GNP是國民所賺取總收入。新常態下經濟放緩,非常有必要看看我們的GNP是否取得了更好的增長。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經濟師)


(編輯:admin)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


相關焦點

  • 民企發展之路—勇敢走出去 提升靠自己
    民企發展之路—勇敢走出去 提升靠自己 原標題 [民企發展之路—勇敢走出去 提升靠自己]
  • 主力橫盤吸籌的判斷方法:如何知道主力吸籌?
    在K線圖上,主力橫盤吸籌如何判斷?橫盤吸籌一般而言是處於相對的低位,此時籌碼分散,股價低廉,主力通過窄幅震蕩,洗掉浮籌,成交量溫和放量,K線呈紅三兵形態,這都是主力橫盤吸籌的判斷方法。主力橫盤吸籌的判斷方法如何知道主力吸籌?對於橫盤吸籌這樣一種操盤手法來說,莊家一般用在績優大盤股上面。
  • 我校舉辦「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華北電力大學報告會暨「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聘任儀式
    6月24日下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華北電力大學「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華北電力大學報告會暨「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聘任儀式在我校主樓禮堂舉行。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走上講臺,為華電學子講授公開課。我校黨委書記周堅、校長楊勇平,國資委宣傳局文化處處長閔玉清,三峽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孫志禹,我校副校長郝英傑、孫忠權,出席報告會。
  • 萬裡石董事長胡精沛:民企「走出去」要跟隨央企,服務全球
    在「走出去」的精神引領下,1998年,萬裡石登陸美國石材之都埃爾布頓,首創中國石材 「走出去」先例;2003年,即在南非投資設立石材加工廠再次開創中國石材 「走出去辦廠」之先河。緊接著幾年裡,在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主流國際市場,萬裡石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華爾街日報就萬裡石事跡曾在亞洲版頭條刊登,驚呼:中國石材來了!2001年,萬裡石聯合國內3家石材企業應對歐盟反傾銷訴訟。
  • 江西一國企高官違法亂紀被查落馬!貪汙受賄大搞權錢交易,長期充當「兩面人」
    11月25日,江西一國企高官違法亂紀被調查,在職期間長期充當「雙面人」,更是大肆貪汙受賄,大搞權錢交易,罪名查實被逮捕。在1970年正式參加工作,最初只是一名工人,後來成為了畫眉坳鎢礦副書記,還去了江西冶金學院進行深造。學成歸來之後,成為了行政副主任,先後歷經中國有色金屬南昌公司秘書,人事處副主任,供銷公司經理等職務。
  • 股票-如何判斷主力出貨主力出貨是什麼意思
    主力出貨是指以基金、券商大戶聯合等為代表的,能夠主導股價走勢或者能夠對股價走勢產生較大影響的資金在拉高股價後,有計劃、有策略地,或者分批或者集中性賣出的行為。那散戶如何判斷主力出貨呢?關於如何判斷主力出貨,下面說一下如何判斷主力出貨的技巧。
  • 大步「走出去」 闖出新天地
    從1986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個分公司,山安的建設者們大步「走出去」,足跡遍布全國32個省區市,在城軌交通、化工冶煉、風力發電、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創下不俗業績,在緬甸、越南、澳大利亞等國樹起「三晉建造」大旗。
  • 國企改革再提速 提升「五力」核心是什麼?
    會議指出:「今後三年是國企改革關鍵階段,要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國企新一輪改革再提速,並引入了新的內涵。 新時期如何看待國企「競爭力」?
  •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發表時間:2017-06-21 11:12:32 作者:馬麗 來源:
  • 如何判斷個股是否有主力進駐?巧用這四點,輕鬆判斷主力吸籌!
    主力要想在低位吸納足夠的廉價籌碼,就必須運用各種手段迫使高位套牢的散戶在低位割肉賣出,因為每一隻股票的實際流通盤籌碼是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力吸籌的過程就是散戶割肉的過程,籌碼從高位到低位的搬家過程,簡單的來說,高位散戶死亡的過程就是主力獲得重生的過程,所以,主力快樂的源泉就是建立在無數散戶的痛苦之上的,這就是弱肉強食。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8日,在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和未來」研討會上,外國文學領域的資深出版人彭倫對當下翻譯出版界的「文化走出去」熱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聲勢浩大,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在海外頻頻獲得重磅獎項,也提升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信。
  • 「走出去」:踏破荊棘闢花海
    開拓「兩個市場」,善用「兩種資源」——勤勞淳樸、開明開放的江西兒女,在「走出去」中獲得了豐富的營養、不竭的動力,為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建設提速。贛企發力海外爭雄,「走出去」風起雲湧我省地處內陸,「走出去」腳步為何如此之快?江西國際公司負責人認為,在我省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的大背景下,政企攜手成為省內企業加速「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 國企公開課|三峽集團雷鳴山講述如何建設世界一流跨國清潔能源集團
    >國企公開課丨聽中國建材宋志平講《國企的故事》國企公開課丨聽東航集團劉紹勇講國有企業如何逆境重生國企公開課 | 聽保利集團徐念沙講中國道路上的國企故事國企公開課 | 聽招商局集團李建紅講述邁向一流的百年央企
  • 各地去產能安置職工再就業觀察:國企不再是"鐵飯碗"
    原標題:各地去產能安置職工再就業觀察:國企不再是"鐵飯碗"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題:國企不再是「鐵飯碗」,市場或是更好歸宿--各地去產能安置職工再就業觀察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根據國家去產能相關政策,未來3至5
  • 築牢國企改革的「根」與「魂」
    深化國企改革的大幕拉開以來,改革,創新,解困,突圍,這些字眼伴隨著甘肅國企一路走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大文章,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削弱,還要加強。監管不能缺位,要強化對國資國企的監督職能,築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大堤。  省政府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國資監管的核心是加快從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重點是築牢「兩道防線」。
  • 中國家電企業如何才能「走出去」 ?
    業內認為,在中國企業整體加快走出去大潮中,尋求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在謀求規避競爭風險的同時,正在加快創新的步伐,而創新正是決定廠商能否成功「出海」的關鍵。  日前,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中國區總裁郭利一行與美的集團高層就企業如何創新、如何走出去等話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 迷茫的求職者如何走出困境
    nbsp;                                                       迷茫的求職者該如何走出困境
  • 如何正確理解國企與民企的關係
    本文討論9個問題:「國進民退」問題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西方經濟學理論究竟是如何看待國企的工業經濟的投入產出結構與國企的產業布局問題這並不是說私企不能進入國企已經進入的市場和領域,而是說它們由於缺乏利潤激勵和政治責任而無法充當克服國民經濟瓶頸的主力軍,即便政府希望培育和扶持民營企業進入涉及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領域,也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和工業化過程。一句話,國企與民企是互補的,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在國民經濟中和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分工不同。
  • 如何正確理解國企與民企的關係-虎嗅網
    本文討論9個問題:「國進民退」問題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西方經濟學理論究竟是如何看待國企的工業經濟的投入產出結構與國企的產業布局問題這並不是說私企不能進入國企已經進入的市場和領域,而是說它們由於缺乏利潤激勵和政治責任而無法充當克服國民經濟瓶頸的主力軍,即便政府希望培育和扶持民營企業進入涉及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領域,也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和工業化過程。一句話,國企與民企是互補的,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在國民經濟中和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分工不同。
  • 北美華富山工業園區吳廣雲:產品「走出去」要邁向企業「走出去」
    其中,東南亞、北非和美墨加三個板塊是可以承接中國大規模產業「走出去」或者重新布局的地方。他強調,企業要積極地轉變思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最終還是要從產品「走出去」階段邁向企業「走出去」階段。那麼,企業如何「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