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 「一帶一路」沿線覆蓋人口超過40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如果每年有4%的增速,那麼增量就是5.3萬億人民幣,可以說沿線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在巨大的市場吸引下,我國國有企業成了「一帶一路」沿線走出去的主力軍。國有企業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對外投資中自然成為主導。
國企「走出去」進入4.0階段
國企「走出去」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4年。伴隨著企業的引進來,我國的企業也開始「走出去」的戰略嘗試。這個期間走出去的目標主要是找市場、找資源。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中,貿易和石油成為主要行業。對外投資主要聚集地在香港和澳門。
第二階段:1994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前。這一階段的「走出去」主要是為了取得戰略性資產,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關注生產加工企業,這一期間大量民營企業也加入「走出去」的行列。亞洲成為重點的區域,但歐美也開始有明顯增加。
第三階段:2001年到2013年。2001年我們加入了WTO,2013年之前我們稱為經濟新常態之前。國企對外投資的戰略目標明顯轉變為取得戰略資產和全球配置資源,「走出去」的區域幾乎遍布全球。
第四階段:我稱之為4.0階段,就是2014年到2025年。這一階段主要是以「一帶一路」為主導。這個時代,國有企業將走出去」是為了轉移過剩產能或者優勢資源,共享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互聯互通建設進一步拓寬全球市場,實現和諧經濟發展。同時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國有企業通過走出去可以對衝不同經濟期的風險。
高度重視人才和高端智庫建設
儘管國有企業「走出去」是大勢,但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存在著一些挑戰。如缺乏適應複雜的國別風險的應對能力等。一般來講企業的境外併購是一項成本和風險雙高的戰略行為。風險不僅體現在交易活動本身,而且還體現在併購後的資產整合的全過程。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過程中失敗的案例都源於文化和法律方面的衝突。企業缺乏對當地的法律經商環境的了解阻礙企業更好「走出去」。
國有企業怎麼樣能走得好,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努力方向。
一是做好功課,防範風險,全面提高能力。做好功課除了傳統的併購、重組方面,還要採取國際模式。同時探索更多兼顧隔行利益的創新合作模式。國企要更好學習金融企業走出去的經驗。以我所在機構為例,我們銀行在成立60周年之際,國家領導人對我們提出了三大能力的要求:增強服務國家建設的能力;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截止到2015年,我們在海外創建了30多家一級機構,覆蓋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搭建了服務全球的網絡,站在與國際大的銀行同業競爭的舞臺上。同時我們銀行的客戶走出去提供了充分的兩個市場的服務,一個是國內市場,一個是境外市場,提升了全球資產配置能力及全面風險管理能力。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和大數據應用等,緊跟新一輪的全球市場競爭,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銀行對現代經營管理和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金融工程、大數據以及心理學、行為學的新知識的學習和提高,也建設了一支具有全球化經營思維的人才隊伍。
二是防範風險。「走出去」的風險包括國別風險、信仰風險和其他不可測的風險,都需要有效預防和防範。
三是能力提升。以光伏產業為例,我國的光伏產業受制於歐盟的法律政策影響比較大。目前我們的光伏行業還沒有一個國家級的行業組織智庫,所以不能形成合力,多次受到歐盟反傾銷的影響。而英國的頂級智庫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在2004年推出了一篇文章,影響了英國政府對亞投行的參與。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家開始高度重視高端智庫建設。
應統計和公布GNP指標
新常態、新形勢,需要新的宏觀管理理念認識和方法。伴隨著「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推進,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走出去,管理結構在發生變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思路也要相應改變。
國家有必要開始統計和公布GNP指標。我們知道GNP是一個國家或者所在地區的國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綜合。只要本國或者地區的居民無論在本國或者地區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創造的或者增加的價值都應該計算在內。比如我國的居民「走出去」,通過勞務輸出,或者和國有企業一起「走出去」,獲得的收入就應該算在GNP中。目前我們國家的主要統計和公布是GDP,GDP是一個國家常住活動單位的生產最終的統計。GDP是按國土原則核算的,是生產經營最終成果的體現,比如說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創造的價值就計算在GDP中,這是一個基本型的概念。
從GNP和GDP的關係來看,本國投在國外的資本包括「走出去」和勞務的收入再減去外國投入在本國的勞務和收入。2001年GDP是95933億元,GNP是94345億元,兩者差額為1587億元。2001年外商來華投資和來華打工新增加的價值之和比中國人在國外投資和勞務輸出新增的價值之和多1587億元。 這是加入WTO之前的情況。加入WTO已經有14年了。目前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走出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實際上從1985年起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正是採用了GDP對國民經濟運行結果進行核算。目前我們所採用的是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也就是SNA的方法。並採取國家統計局統一定製方法制度,各級政府統計局分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分級核算方法,經濟總量一般是指GDP指標。GDP衡量是國內生產的總收入,GNP是國民所賺取總收入。新常態下經濟放緩,非常有必要看看我們的GNP是否取得了更好的增長。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經濟師)
(編輯:admin)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