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高管變陣!6大解讀看7萬億資產戰車組織架構

2020-12-25 金融界

來源:券商中國

一架快速行駛的戰車上,駕駛室裡正在發生變化。

正如中國平安的頂層人事架構調整:增設三個聯席CEO,形成「董事長+一個集團總經理+三個聯席CEO +八位執委主任+200餘執行委員會成員」的序列。這些核心人員,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資產規模近7萬億、隊伍超180萬人的平安未來的發展和走向。

這次兼顧公司戰略實施、未來監管方向考量、內部賽馬機制等多重意圖的人事調整,從今年上半年開始露出端倪,整個過程實施得周密而謹慎。消息出來後,也引發了業內外的大討論:

既然是老將提拔,是否有必要增設聯席CEO?

聯席CEO的架構與公司業務發展有什麼關係?

是否涉及業務條線的內部鬥爭?是在選接班人嗎?

……

結合公司這幾年的轉型,對照新舊組織架構的變與不變,可能會發現一些問題的答案。

先看調整後的組織架構。本次調整的部位在頂層,是在原有董事長和總經理之外,增設三個聯席CEO。

解讀一:馬明哲核心地位未變化

現年63歲的馬明哲,什麼時候考慮退休?這次提拔3位聯席CEO,是為了賽馬選拔接班人嗎?

雖然有人產生這樣的猜測,但平安資深副董事長孫建一昨天在接受內部的採訪中表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明哲的角色與工作不會變化。原話是這樣的:

「平安的『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轉型正處於關鍵的階段,當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公司仍需要馬總作為領頭人,繼續帶領整個平安,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迎接新時代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馬總仍然作為集團董事長/CEO、執行委員會主任,特別在未來公司的重大戰略轉型、商業模式創新、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培養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繼續發揮不可缺少的核心領導作用。」

「在馬總的領導下,三位聯席CEO分別領導、負責三大業務事業群,這是對平安現有經營決策機制的延續和完善,執委會決策機制維持不變,將讓業務執行官、職能執行官的定位更加明確,職責更加清晰,重點更加聚焦,協同更加有力。」

也就是說,本次人事調整,馬明哲的核心地位並未變化。

解讀二:新增三個聯席CEO分管三條業務線

新增三個聯席CEO,確立「個人業務+公司業務+科技業務」三大事業群及架構,是本次架構調整中最大的變化。

其中,集團副執行長、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出任公司聯席CEO,分管個人客戶綜合金融業務。

李源祥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北美精算師,曾在英國保誠公司擔任高管職位,加入平安14年。李源祥一直擔任個人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主任。

公司內部評價:李源祥擁有國際領先的保險、醫療健康領域專業經驗,視野廣闊、思路清晰,戰略規劃、創新及領導能力強,在個人綜合金融領域有深刻見解與經營能力。在其帶領下,平安在保險產品、服務、渠道和管理領域持續開拓創新,壽險、產險、養老險、健康險等個人業務的發展均領先於行業。

外部評價:才能突出的職業經理人,具有把一件事情從1做到10的能力。

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出任公司聯席CEO,分管公司客戶綜合金融業務。

謝永林畢業於南京大學,是經濟學博士。謝永林加入平安24年,是團體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主任。謝永林擁有豐富的綜合金融經營管理經驗,先後在保險、集團、銀行、證券等多個單位擔任重要領導職務。

公司內部評價:他的領導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組織協調力強,在過往各個崗位上均做出了優異的業績。特別是其擔任平安銀行董事長後,推動平安銀行制定清晰的發展戰略,各項改革卓有成效。在提升銀行內部經營管理、零售轉型及生態戰略的落地實施方面,以及規劃並推動落實了對公業務群「1+N」的戰略整合、內部協同,成效明顯。

外部評價:平安培養的本土高管,是一員善於解決問題的猛將,堪當「救火隊長「的角色,具有把事情從-1做到1的能力。

集團副執行長,科技發展委員會主任兼任集團運營執行官陳心穎,出任公司聯席CEO,分管科技業務。

陳心穎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任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麥肯錫東南亞金融業和商業科技負責人,2013年加入平安。

公司內部評價:她視野寬廣,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能力、規劃及創新能力強,擁有優秀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在其領導下,近年來,平安科技業務發展突飛猛進,科技研發實力大幅提升,成果顯著。對平安科技、生態戰略轉型做出了重大、突出的貢獻。

外部評價:學習能力極強,精力充沛,具有高效的執行力、敏銳的洞察力。

解讀三:任匯川分管領域無變化

新增三個聯席CEO之後,公司內外最大的困惑之一,莫過於三個聯席CEO和現任集團總經理之間是什麼關係?總經理的分管業務上有何變化?

任匯川在對內部的採訪中表示,「我作為集團總經理,原來所負責的工作和職責均不變。」、「在董事長的領導下,具體我負責和分管大資管條線,負責集團層面行政協調、政府關係和品牌文化建設,與各位業務執行官、職能執行官一起,在集團『執行官+矩陣』決策機制和『集體決策、分工負責、矩陣管理』模式下,為集團戰略發展繼續努力。」

任匯川2011年出任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當時董事會如是評價任匯川:「忠誠平安事業及平安文化,具有出眾的協調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在各層級員工中都有極好口碑。他熟悉中國國情,經常深入基層調研,掌握市場動向,清晰把握市場脈搏。他具有極為開闊的國際視野,經歷多家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專崗培訓,熟悉國際金融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位在平安多年的前員工評價他,「作為平安培養的本土高管,任匯川很低調,善於處理複雜關係,協調才能出眾,在內部工作過這麼多崗位,沒有人說他的不是,這一點很難得。」

解讀四:8名執委會主任無變化

根據平安的組織管理架構,在股東大會、董事會休會期間,執委會是平安的最高的審批機構。目前執委會主任有八位,分別是:

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

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孫建一

平安集團總經理、平安信託董事長任匯川

平安集團聯席CEO、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

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

聯席CEO、聯網業務的營運長及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

集團副總經理、首席稽核執行官、合規負責人葉素蘭

集團副總經理和財務長、公司總精算師姚波

除了上述八位主任,還有6位主任列席成員。整個執委會成員,由總公司和子公司的執行官、黨委書記、董事長等人組成,加起來大約200人。

這200多人是平安這輛戰車的驅動者,也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平衡的重要力量。

解讀五:新管理架構強化集團的核心地位

作為綜合金融排頭兵,中國平安的管理架構十分特別,存在兩種並行的管理形態:一方面,作為金融控股集團,平安的專業子公司眾多,均需按照監管要求保持其獨立法人的地位。各專業公司均為「獨立經營、獨立資本、獨立團隊、獨立核算」,集團與各子公司之間均設有嚴格的風險防火牆。

另一方面,從綜合金融的客戶需求和服務模式出發,如果想更好地貼近客戶和增加粘性,平安需要完成從集團到客戶的「條線」式結構的整合,從而需要加強對業務條線的分類和管理。

這兩種管理方式並存的架構,儘管對集團的管控能力要求極高,但它解決了綜合金融裡最難的部分:既滿足監管合規要求,又儘可能多元化地走向客戶。

從這個角度,可以更好理解平安為何要進一步明確「個人、公司、科技」三大業務群——通過細分和對口服務,縮短產品與客戶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粘住客戶。

試點綜合金融的金融集團,常常深陷於一個問題,客戶到底是各個子公司的,還是歸整個集團?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綜合金融只是徒有表面的金融牌照大集合。

平安也面臨著這些問題,平安努力的方向是通過集團之手,打通專業子公司之間的橫向壁壘,共享渠道,讓產品和客戶之間順暢地流動。

為此,平安在集團層面實行「五會管理」,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黨委會、執委會。執委會在股東大會、董事會休會期間,負責公司日常經營管理,是公司最高的審批機構,直接對董事會負責。

平安執委會一直採用「執行官+矩陣」集體決策機制和模式。所謂「矩陣」,已經按照個人業務、公司業務、科技業務三大事業群劃分了,三個事業群的執行官,與財務企劃、人力資源、投資決策、稽核風控、關聯交易、品牌傳播等職能執行官共同決策、分工負責,確保任何重大經營管理決策,都由業務執行官和職能執行官集體參與,實行業務執行官和職能執行官「集體決策、分工負責、矩陣管理」的模式。

但綜合金融的打法如何在地方落地,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在地方,各個分支公司除了受總公司垂直管理,還要接受「四會管理」制度,即統管黨委、聯席會議、團金會(團體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和個金會(個人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四會」通過相應的KPI設置,對地方上的資源進行橫向打通。

整體看,擁有180萬代理人的保險板塊、擁有數千萬註冊用戶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更像是平安集團的線上線下入口,而銀行、證券等子公司則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近年,平安壽險代理人為銀行信用卡、理財產品和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輸入了不少業務。

平安方面表示,過去三年三大業務群「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以執行官負責制為核心的管理機制行之有效。

然而,既然效果是好的,為什麼還要進行架構調整?顯然,過去的管理方式仍有不盡如意甚至鞭長莫及的地方。

比如,有傳統金融板塊的利益格局固化,為了維持原有利益,不惜拒絕新技術、外部新產品帶來的衝擊。有人表示,平安近年提出向「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態」轉型的戰略,在內部傳統金融領域,確實有人覺得跟不上,難以適應。一些傳統業務出身的高管也進行過調整的努力,但是似乎「演出效果並不好」。

又如,優勢渠道方或者流量入口更願意和誰配合,與激勵機制密不可分,這也導致內部的競爭,不規範的激勵會帶來腐敗現象。公司大了,自然有監控不到的地方。

本次架構調整,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管理層認為綜合金融和科技轉型的推動力度依然不夠,集團戰略距離落地,還有很大的距離。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新架構調整,在強化對三個業務條線的管理和責任人的同時,也再次強化了集團對子公司的管控。

解讀六:架構調整或未結束

除了聯席CEO的設立,今年平安系子公司的相關人事變動,也是在高層架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展開。

不久前,平安人壽任命總經理餘宏兼任執行長、壽險執行委員會主任,負責壽險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平安人壽黨委書記、董事長丁當卸任執行長,負責公司黨建工作、公司董事會及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建設、品牌宣傳工作等。據了解,此舉是「為加快平安人壽的服務轉型、科技轉型戰略。」

今年平安銀行私人銀行與平安信託也進行了整合,截至10月份,平安信託直銷團隊已有約1200人轉籤到平安銀行,內勤換籤率近100%、外勤換籤率約90%。

在「個人」、「公司」、「科技」三條業務線確立,「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轉型下,平安的架構調整或許並未結束,不排除後續還會輔助相應的人事排兵布陣。

外部說法紛紜

作為資本市場上話題公司,中國平安的標籤很多,如綜合金融先行者、全球9家「大而不能倒」的保險公司之一、民營企業的風向標,這也讓平安這次高層架構調整充滿了猜測。券商中國記者搜集部分解讀:

平安也有大企業病,是要好好調整下了。

四個字概括平安高層架構調整:分權、賽馬。

調整架構是為了制約和平衡原有的利益格局。

平安這家狼性十足、發展很快的公司,內部調整動蕩是常態,每兩年就會動一次,大家已經習慣了。

平安提出向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態轉型的戰略,在內部傳統金融領域,確實有人覺得跟不上,難以適應。一些傳統業務出身的高管也進行過調整的努力,但是似乎「演出效果不好」。

這次架構調整,將給平安科技條線帶來非常大的利好。

相關焦點

  • 「7萬億」說法子虛烏有 信貸資產再貸款影響有限
    央行推廣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之後,「7萬億放水」和「中國版量化寬鬆」的說法一時甚囂塵上。不過,在部分專家和分析師看來,這一說法毫無根據,並有誇大之嫌。  10月12日,包括民生宏觀分析師李奇霖、平安證券分析師黃耀鋒在內的多名分析師對騰訊財經表示,不知道「7萬億」的說法源自何處。李奇霖還撰文指出,「所謂的『7萬億』和『中國式量化寬鬆』是不存在的。」
  • 「險資風向標」管理資產超1.3萬億 黃勇詳解平安養老投資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截止到2020年三季度,公司共服務47萬個團體客戶,2.22億個人客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了1.3萬億元」。12月18日,平安養老險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執行長甘為民在平安養老險年金投資客戶論壇上公布了上述管理業績。
  • 申萬宏源:如何全方位測算中國平安(02318)估值中樞?
    集團在保持傳統業務優勢的同時,推動「金融+科技」戰略,以陸金所和平安好醫生為經營主體,聚焦金融和醫療科技。陸金所自2011年成立以來,戰略布局逐漸清晰,在「三所一惠」組織架構下全方位布局財富管理、機構間金融資產交易和消費金融三大業務,用戶數量、交易規模持續高增長。好醫生作為集團醫療健康領域的第一流量入口,通過線上線下平臺提供O2O醫療健康服務。
  • 特輯丨37篇架構乾貨不用下載,一口氣看完
    -張茂森交易中臺架構設計:海量並發高擴展,新業務秒級接入-孫玄中臺是個什麼鬼?-王健我該建數倉、大數據平臺還是數據中臺?看完腦子終於清醒了-追夢IT人不做中臺,那就等著死嗎?!看了這麼多數據中臺,今天發篇接地氣的-王磊數據中臺與DataOps興起,數據架構才是未來-龔菲中臺禁區:為什麼最關鍵的組織架構卻鮮少人談?
  • 工行2019年業績出爐 總資產突破30萬億元
    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申佳平)中國工商銀行(下稱「工行」)27日公布2019年年報,顯示其總資產突破30萬億元,實現淨利潤3134億元,同比增長4.9%。根據董事會建議,工行2019年度預計現金分紅金額為936.64億元,即每10股稅前分紅2.628元。
  • 平安架構曝光:科技領域持續布局,四大生態服務戰略(附PPT) | 獵雲網
    雷帝網 雷建平 7月24日報導最近幾年,中國平安在科技領域持續布局,不僅旗下孵化出陸金所、平安好醫生、平安健康雲等業務,還收購了汽車之家,中國平安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科技金融等領域有很多布局。平安的兩大聚焦–「大金融資產與大醫療健康」(雷帝網配圖)平安的兩大聚焦–「大金融資產與大醫療健康」。
  • 中國最大的「藏富大佬」,一人掌控8萬億資產,日均入帳32億
    然而,中國依然有一些「神秘富豪」,他們的真實資產一直是一個謎。深圳是「盛產」富豪的城市,這裡有馬化騰、許家印、任正非等大佬,當然還有稍微遜色一些的黃楚龍,但如果你要問,誰是中國最大的「藏富大佬」,那一定是中國平安的老闆馬明哲。
  • 貴州省銀行業資產規模突破4萬億元
    12月17日,記者從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貴州省銀行業資產規模突破4萬億元,社會貢獻度得以進一步提升。今年11月末,全省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22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比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全省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91萬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上月末高2.4個百分點,為2018年7月以來最高值。
  • 美國總資產368.2萬億美元,日本總資產10883萬億日元,中國多少?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了,而且要知道我們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目前美國的疫情還在蔓延,整體的感染人數已經突破了210萬人,對於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現在也有人探討我們國家的GDP超過美國GDP的時間會不會提前,確實這些年我們國家的GDP增速都穩定在6%以上,而且今年的GDP增速也是有可能為正的,放眼全球是比較少見的。
  • 中國平安斬獲中國資產管理「金貝獎」6項大獎
    本報訊(記者 周芳 通訊員 魏薇)近日,2016年21世紀資產管理年會暨第九屆中國資產管理金貝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中國平安旗下多家專業子公司憑藉優質的投資管理水平和創新的產品設計理念,斬獲中國資產管理「金貝獎」6項大獎。
  • 平安證券--保險行業點評:以償付能力為依據 對權益類資產配置差異...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事項: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實施差異化監管,旨在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引導保險資金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平安觀點: :n 設置差異化的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
  • 平安銀行交易銀行調整組織構架,打造"開放銀行"
    2、超1400個產品組合,通過「理財購物車」自助加購當前,我國交易銀行的組建主要以產品整合為主,在組織構架上比較謹慎。廖秀梅透露,目前,在現金管理中心的理財貨架上有本行各種產品的組合,比如:結存類有7天、14天、28天、3個月、6個月及9個月的產品;保本理財、非保本以及淨值類型也有不同期限的產品。
  • 220家銀行資產規模排行榜
    具有代表性的國有大型銀行總資產排名解讀 擁有「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在2019年全國性銀行之中,總資產規模最高,達到301094.36億元,同比增幅為8.7%; 農業銀行的總資產增幅達到國有大行第一,實現同比增長10.03%; 交通銀行的總資產增幅,在16家全國性銀行之中最低
  • ...總資產破7萬億,境外投資淨收益率超17%!中央匯金管理國有金融...
    截至2019年底,中央匯金受託管理的國有金融資本約4.78萬億元人民幣。中投公司總資產突破萬億美元,達10457億美元(約合71281億元人民幣),淨資產9469億美元。全年非公開市場新增承諾投資172.5億美元境外投資組合分布中,公開市場股票、固定收益、另類資產和現金產品分別佔比38.9%、17.7%、42.2%和1.2%。其中,境外投資組合公開市場股票類型按行業分布看,前五大行業分別是信息科技、金融、醫療衛生、彈性消費品、工業。
  • 中國平安位列《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第7位
    得益於營業收入、利潤、資產規模、市值等各項指標的穩健增長,中國平安位列全球第7位,與去年持平,蟬聯全球多元保險企業第一位;在全球金融企業排名中,中國平安名列第6位;在中國入圍企業中,中國平安排名第4位。《福布斯》雜誌每年評選出"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該榜單被視為全球最權威、最受關注的商業企業排行榜之一,排名以營業收入、利潤、資產和市值的綜合評分為依據。
  • 母公司年入超5000億,資產超7萬億
    5月6日,藝人次子(真名王越池)在微博控訴中信銀行配合大客戶笑果文化,將其個人水流洩露出去。一石激起千層浪,事件迅速發酵,網友一邊倒的指責中信銀行私自洩露客戶個人信息,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中信銀行倒也反應迅速,先是說內部自查,之後在深夜就發出了調查結果和處罰結果,承認洩露事實,並對員工處罰,支行行長撤職。
  • 中國平安榮獲「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
    經過32年發展,中國平安在企業規模、經營效率、國際化水平等方面均取得同業領先水平。當前,中國平安為2.1億個人客戶和5.6億網際網路用戶提供金融生活產品及服務。公司資產規模達到近9萬億元、總市值近1.6萬億元,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21位,「福布斯全球2000強」第7位,五度蟬聯全球第一保險品牌。在持續保持高速、穩健發展的同時,中國平安堅持創新,不斷提升生產力技術和水平。
  • 資產管理規模突破萬億 新華保險發力轉型財富管理
    本報記者 宋文娟 深圳報導近年來,從需求層面,中國居民特別是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理需求不斷增強,需求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供給與政策層面,保險資管逐步打開了進入財富管理市場的通道,保險資管新規的落地,明確保險資管產品可以面向合格個人投資者銷售,意味著保險資管產品擁有了高淨值人群代表的財富管理市場這個值得開墾的「藍海」。
  • 低調的中國隱形富豪,公司資產8萬億,平均每天能賺4.5個億
    在中國,有像馬雲、馬化騰等因為公司所涉及的領域而不可避免地擁有極高曝光度的中國富豪,同樣也有一些居於幕後,明明身價可觀,卻十分低調的隱形富豪。這批人往往有一些共性,譬如手中擁有未能變現的幾十座銅礦的王文銀,又比如,執掌資產高達8萬億的公司卻身價成謎的馬明哲。
  • 高毅資產首度披露組織架構與決策內情,馮柳交易世紀華通細節曝光!
    中國頭號私募首度披露組織架構與決策內情,馮柳交易世紀華通細節浮出水面作者 | 孫建楠編輯 | 袁暢國內私募行業的「領頭羊」,高毅資產近期突然身處市場的「聚光燈」下。由一位微博大V的「GY被查」開始,高毅旗下的明星基金經理馮柳突然陷入傳言和爭議的漩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