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鎮江新區實驗幼兒園小班年級組為增強幼兒的防騙意識,提高幼兒防拐、防騙能力,讓幼兒掌握有關防拐騙的技能,舉行了一場 「防拐、防騙演練」活動。在不到二十分鐘的過程中,「成功」騙取了共46名小朋友到幼兒園大門後。
此新聞一出,令家長和校方都感到訝然,意識到對孩子防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從此次幼兒園防拐演練,20分鐘騙走46個孩子,我們更應該看到的遠不止於此。
首先,防拐演練有必要,但不能陷入形式主義,缺乏可實戰性。據鎮江新區實驗幼兒園院方介紹,本次防拐演練是在幼兒園的教室中進行,志願者攜帶糖果、小點心,玩具進入各班教室對孩子進行哄騙。幼兒園的出入按常理來說是非常嚴格的,進出的人員都需要進行登記。孩子本就防範心較弱,對於出現在教室裡的,拿著各種「誘惑」的陌生人,自然更是不設防備,輕易就會被「拐騙」。
其次,此次防拐演練選擇的對象是幼兒園小班年級組的孩子,大多為3-4歲,其心智尚未成熟,還不具備辨別「好人」與「壞人」的能力。「46名孩子被騙」,是孩子「太單純」,太容易被騙嗎?每個年齡段有屬於每個年齡段的境況,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心中本無是非善惡,也缺乏最基本的辨識和抵制誘惑的能力,一兩次苦口婆心的說教就讓這些心智未全的孩子練就「火眼精金」,識破「拐賣」壞人的真面目,實在不太現實。
由此可見,在教室裡對小班孩子進行拐賣演練,與其說是一場演練,不如更像是一場形式大於內容的作秀,因為演練的結果是必然的,年幼的孩子本就防範心不強,對在教室裡的陌生人更是沒有警惕心。
據《公安統計年鑑》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萬被拐賣婦女兒童案件立案,也就是說,每天就有50個家庭因拐賣而支離破碎。而與此同時,找回概率只有0.1%左右。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無疑都反映出防拐的迫切性。
然而,孩子並非防止拐騙的第一道防線。「埋怨」孩子太容易被忽悠,實則是在甩鍋給孩子。防範拐賣的保護網,單純依靠孩子們「自覺抵制」誘惑是「不堪一擊」的,更需要家長的的保駕護航,學校的加強防範,來加築保護網。任何時候,家長都要肩負起看管好孩子的責任,尤其是在外出的時候,對孩子更要施與更多的關注,不要讓「父母玩手機,孩子被人販子抱走」此類因父母的疏忽而釀成後悔終生的過錯。學校也要肩負起孩子在校期間的安全責任,加強對校園的安全防護,嚴防陌生人進入校園,同時加強對孩子的其安全意識的培養。
不論是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還是家長和校方加強監管,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兒童拐賣問題。兒童拐賣的根源在於拐賣,在於拐賣人販子違法犯罪行為,這需要國家和政府加強社會環境的監管,加強立法上的法律制度對其犯罪行為的約束。
形式主義的不科學演練,無法真實反映出孩子的安全意識。如果鎮江幼兒園只從這次演練中看出教育「漏洞」,甚至打算在新年元旦後再進行一次「防拐、防騙演練」,無疑是本末倒置。
防拐防騙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強孩子的防範意識,但更多的需要家長和學校的保駕護航,以及法律的加強,方能從根本上打擊兒童拐騙,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作者:彭丹丹(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