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120急救中心請來了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的專家,講授了一種新的救助模式,並進行了現場演習。記者了解到,急救中心平均每天會接到包括交通事故、火災、意外傷害等在內的400多個求助電話,但在很多事故現場,警察、火警、醫護等各崗位工作配合略顯「無序」,與香港的救助工作相比我們還差些什麼呢?
此次講授的這種新型救助模式能否改變目前的局面,讓我們的救助工作更及時、有效呢?記者為此走訪了120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羅怡。
在急救科辦公室,羅主任興奮地拿出香港救護機構講課時的「結業證書」對記者說,這次培訓主要是針對大型緊急意外傷害的急救培訓,這種新的救助模式關鍵在於醫療、警務、消防各機構的相互配合、協調,但現在的急救現場配合卻不令人滿意。
急救現場秩序混亂
羅主任介紹說,香港的現場急救模式是一套統一體系,由消防總署進行統籌、調配,下設的消防、警察、醫療都歸消防總署統一調動。最重要的是,事故現場各個機構都配合得很好,大家各司其職,救助現場井然有序。
但是,北京的急救現場卻相當混亂,一旦發生事故或災害,人們會同時撥打110、119、120、999等所有的救援電話,因為沒有統一的管理和調配,所以現場往往比較混亂,所有人都在忙卻沒有很好地溝通與協調。
其實,警察和消防人員都在維持秩序、解救傷員、保護現場,他們在保護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往往會催促醫護人員把傷者迅速撤離現場,但因為沒經過醫療方面的培訓,所以並沒有意識到現場急救的重要性,其實很多時候是需要先搶救再撤離的。
現場維護各司其職
雖然目前現場急救還處於「無序」狀態,但是新模式還是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羅主任介紹,真正統一管理、有序指揮、協調一致、充分溝通的現場救助其實並不難,最重要的是有統一的機構來做現場指揮。
其實,現場急救雖然主要由醫護人員來承擔,但單憑醫護人員是無法順利完成的,需要警備、消防的多方參與、配合。
新模式提出,警務人員在現場的職能就是維持秩序、疏散群眾,而且應該拉起兩層警戒線。第一層是保護現場,第二層是隔離群眾,兩層之間的安全地帶由醫護人員來為傷患進行搶救。而消防人員除了處理現場災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救傷患,把他們送到安全地帶等待救治。
如果這三方各司其職,能配合得恰到好處、互不幹擾,那麼現場急救會相當有序,最要緊的是為傷患爭取了時間。
傷患施行分類救助
事實上,處於急救混亂狀態的並不只是各機構之間的配合,醫療機構本身也存在一些無序情況。羅主任說,新的救助模式把檢傷分類提到了重要位置。其實,檢傷分類並不是一個新概念,120急救中心一直有檢傷分類的專門人員,但是實施得並不到位。
所謂的「檢傷分類」,主要是針對群體性災害,急救中心有專門的檢傷分類組。在急救現場,檢傷分類指揮官會帶領檢傷分類人員對傷患進行檢查,確定傷者的情況後,按照傷情把傷者分成紅、黃、藍三類,有重、中、輕度之分,並在傷者身上貼上或掛上相應的顏色標識。醫護人員在搶救傷者的時候,從紅色的重度傷者開始治療,然後有序地對黃、藍程度傷者的傷情進行救治,這是最有效率的救治方案。
對於已經確定死亡的人,會被劃分為黑色,這是最後才需要顧及的傷員。
各方配合尚待時間
羅主任介紹,以往急救中心對醫護人員的培訓都集中在現場的搶救上,但現在中心在集中進行現場指揮的培訓。但這種培訓目前只針對醫護人員,並不包括警務和消防人員。
記者了解到,雖然醫療、警務、消防三方經常舉辦急救演習,進行相互之間協調、溝通的磨合,但是這種磨合只限於參加演習的人員,而缺乏普及性。而且,除了三方的聯合演習,警務和消防人員各自都沒有組織相應的急救指揮培訓,所以在實際的急救現場,還是難免出現混亂的局面。
對此,記者採訪了衛生局醫政處,醫政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並沒有統一的機構進行現場急救管理和調配,也沒有相關規定來整合這三方力量,所以現場秩序只能靠各機構相互協調。
看來,各方面的配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合,但是通過醫護人員的現場指揮培訓,讓醫護人員在現場從容、有序,也必然會對整個急救過程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警務和消防人員都能參與到培訓當中來,畢竟一個良好的現場救助秩序能讓醫護人員更快、更好地救助傷患,為他們的生命患爭取寶貴時間。
連結:國際救助優先排序
紅 第一優先 非常嚴重的創傷,但如果及時治療就有機會生存
黃 第二優先 有重大創傷,但仍然可以短暫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導致肌體殘缺
綠(在我國是藍色) 第三優先 可以自行走動,沒有嚴重創傷,可以現場完成治療延遲送醫院
黑 第四優先 死亡或無可救治 信報記者 齊鳴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