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存在軟肋 消防警務醫護配合不足(組圖)

2020-12-25 搜狐網
  

  上周,北京120急救中心請來了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的專家,講授了一種新的救助模式,並進行了現場演習。記者了解到,急救中心平均每天會接到包括交通事故、火災、意外傷害等在內的400多個求助電話,但在很多事故現場,警察、火警、醫護等各崗位工作配合略顯「無序」,與香港的救助工作相比我們還差些什麼呢?

  此次講授的這種新型救助模式能否改變目前的局面,讓我們的救助工作更及時、有效呢?記者為此走訪了120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羅怡。

  在急救科辦公室,羅主任興奮地拿出香港救護機構講課時的「結業證書」對記者說,這次培訓主要是針對大型緊急意外傷害的急救培訓,這種新的救助模式關鍵在於醫療、警務、消防各機構的相互配合、協調,但現在的急救現場配合卻不令人滿意。

  急救現場秩序混亂

  羅主任介紹說,香港的現場急救模式是一套統一體系,由消防總署進行統籌、調配,下設的消防、警察、醫療都歸消防總署統一調動。最重要的是,事故現場各個機構都配合得很好,大家各司其職,救助現場井然有序。

  但是,北京的急救現場卻相當混亂,一旦發生事故或災害,人們會同時撥打110、119、120、999等所有的救援電話,因為沒有統一的管理和調配,所以現場往往比較混亂,所有人都在忙卻沒有很好地溝通與協調。

  其實,警察和消防人員都在維持秩序、解救傷員、保護現場,他們在保護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往往會催促醫護人員把傷者迅速撤離現場,但因為沒經過醫療方面的培訓,所以並沒有意識到現場急救的重要性,其實很多時候是需要先搶救再撤離的。

  現場維護各司其職

  雖然目前現場急救還處於「無序」狀態,但是新模式還是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羅主任介紹,真正統一管理、有序指揮、協調一致、充分溝通的現場救助其實並不難,最重要的是有統一的機構來做現場指揮。

  其實,現場急救雖然主要由醫護人員來承擔,但單憑醫護人員是無法順利完成的,需要警備、消防的多方參與、配合。

  新模式提出,警務人員在現場的職能就是維持秩序、疏散群眾,而且應該拉起兩層警戒線。第一層是保護現場,第二層是隔離群眾,兩層之間的安全地帶由醫護人員來為傷患進行搶救。而消防人員除了處理現場災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救傷患,把他們送到安全地帶等待救治。

  如果這三方各司其職,能配合得恰到好處、互不幹擾,那麼現場急救會相當有序,最要緊的是為傷患爭取了時間。

  傷患施行分類救助

  事實上,處於急救混亂狀態的並不只是各機構之間的配合,醫療機構本身也存在一些無序情況。羅主任說,新的救助模式把檢傷分類提到了重要位置。其實,檢傷分類並不是一個新概念,120急救中心一直有檢傷分類的專門人員,但是實施得並不到位。

  所謂的「檢傷分類」,主要是針對群體性災害,急救中心有專門的檢傷分類組。在急救現場,檢傷分類指揮官會帶領檢傷分類人員對傷患進行檢查,確定傷者的情況後,按照傷情把傷者分成紅、黃、藍三類,有重、中、輕度之分,並在傷者身上貼上或掛上相應的顏色標識。醫護人員在搶救傷者的時候,從紅色的重度傷者開始治療,然後有序地對黃、藍程度傷者的傷情進行救治,這是最有效率的救治方案。

  對於已經確定死亡的人,會被劃分為黑色,這是最後才需要顧及的傷員。

  各方配合尚待時間

  羅主任介紹,以往急救中心對醫護人員的培訓都集中在現場的搶救上,但現在中心在集中進行現場指揮的培訓。但這種培訓目前只針對醫護人員,並不包括警務和消防人員。

  記者了解到,雖然醫療、警務、消防三方經常舉辦急救演習,進行相互之間協調、溝通的磨合,但是這種磨合只限於參加演習的人員,而缺乏普及性。而且,除了三方的聯合演習,警務和消防人員各自都沒有組織相應的急救指揮培訓,所以在實際的急救現場,還是難免出現混亂的局面。

  對此,記者採訪了衛生局醫政處,醫政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並沒有統一的機構進行現場急救管理和調配,也沒有相關規定來整合這三方力量,所以現場秩序只能靠各機構相互協調。

  看來,各方面的配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合,但是通過醫護人員的現場指揮培訓,讓醫護人員在現場從容、有序,也必然會對整個急救過程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警務和消防人員都能參與到培訓當中來,畢竟一個良好的現場救助秩序能讓醫護人員更快、更好地救助傷患,為他們的生命患爭取寶貴時間。

  連結:國際救助優先排序

  紅 第一優先 非常嚴重的創傷,但如果及時治療就有機會生存

  黃 第二優先 有重大創傷,但仍然可以短暫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導致肌體殘缺

  綠(在我國是藍色) 第三優先 可以自行走動,沒有嚴重創傷,可以現場完成治療延遲送醫院

  黑 第四優先 死亡或無可救治 信報記者 齊鳴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北大醫院兒科第八屆醫護配合急救技能大賽落幕
    ,加強突發情況下的應變能力以及熟練的醫護團隊配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在舉辦7屆兒科急救技能醫護配合大賽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創新,2019年11月14日在醫院多功能廳舉辦第八屆兒科急救技能醫護配合大賽決賽。
  • 醫護配合,為兒童健康保駕護航——北大醫院兒科舉行第七屆醫護配合...
    11月7日下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第七屆醫護配合急救技能大賽決賽如期在多功能廳舉行。 長期以來,北大醫院兒科在繁重的醫療工作中重視醫護配合,堅持開展培訓,提高團隊的業務能力並提供高效、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急救復甦是臨床醫學基本功。兒科從2012年起舉辦醫護配合急救技能大賽,以比賽促交流,有力地促進了業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在決賽前,兒科各單元已經開展了近2個月的滾動急救培訓,大家的急救能力進一步增強。
  • 社區警務|廈崗警務室開展電動車消防安全整治行動
    冬天,電動車引發消防火災事故多發。為進一步排查和消除安全隱患,東莞市公安局長安分局廈崗派出所廈崗警務室近日開展了涉電動車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行動中,查扣「三無」電動車14輛,整改清除電動車消防隱患1處。
  • 論加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應急醫療急救業務建設的必要性
    消防救援隊伍更需認真總結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教訓和經驗,抓緊時間明確職能、組建隊伍、完善機制、落實措施,在有效完成日常消防應急醫療急救任務的同時,進一步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準備,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非常態消防應急救援管理體系,建立消防應急醫療急救業務管理機制,開展專業訓練,配備專用設備器材和儲備必要的應急醫療急救物資,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特別是突發重大疫情防控初期,醫療急救力量嚴重不足
  • 孕婦登機口突然臨盆 機場醫護救治及時母子平安
    天河機場消防救護支隊副支隊長張虎平介紹。  「醫療,在31號登機口,有名孕婦情況危急,好像是要生了,請快點前來。」5月25日17點50分左右,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醫療急救6號值班點內電話鈴聲急促響起。  放下電話,值班醫生熊俊和護士陳羲當即背起急救箱,三步並作兩步跑,趕往不遠處的31號登機口。
  • 120急救中心洗消組:做好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護身符」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在北京120急救中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工作中接觸不到新冠肺炎的患者,但卻時刻為患者與急救車車組人員提供安全保障,是醫護人員的「護身符」,他們就是洗消組。面對每輛轉運回來的急救車,洗消組工作人員都會收集處理汙染防護用品,並對急救車從內到外噴灑消毒液進行消毒,全程需要至少50分鐘。
  • 服務之星案例:深圳機場消防急救中心生命之星團隊
    消防急救中心「生命之星」班組嚴格貫徹執行公司「真情服務」理念,以讓顧客滿意為服務宗旨,牢記「打造優質醫療救援服務隊伍」的建設目標和「爭分奪秒,守護生命;齊心協力,呵護健康」的服務使命,踏實前進,一步一個腳印。我們的口號:爭分奪秒,守護生命;齊心協力,呵護健康。
  • 社區警務丨新安警務室加強轄區醫院安全保衛工作
    為維護轄區醫療機構秩序,落實醫院安保責任,維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近期東莞長安公安分局新安警務室多措並舉,加強了轄區醫院的安全保衛工作。「主要是兩個主體、兩個維度和三股力量,即:公安機關和醫院兩個責任主體,嚴打和嚴防兩個維度,巡邏警力、內部保安和社會群防群治義工三股力量。」新安社區警務室警長陳積勝介紹。
  • 萍鄉急救醫療服務體系邁入空地一體新時代
    萍鄉市首次空地一體化應急醫療救援啟動儀式  中國江西網萍鄉訊 記者陳成、黃相人報導:對於傷患急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4月25日上午,由萍鄉市衛計委主辦,萍鄉市人民醫院、萍鄉市醫療救助指揮中心、蘆溪縣人民醫院承辦,以及市公安消防支隊、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市紅十字會等各部門配合的萍鄉市首次空地一體化應急醫療救援實戰演練,在萍鄉市人民醫院及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兩地聯動舉行。演練的成功舉行,意味著今後萍鄉在應對突發性、應急性醫療救援事件時,可實施空中轉送救援任務。
  • 急診醫護急救鈴聲就是衝鋒號角
    急診科如同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每一名醫護人員都是全副武裝隨時準備衝鋒的戰士。他們24小時堅守崗位,時刻與生命賽跑。近期,威海市立第三醫院急診科陸續收到患者及家屬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這是患者對他們技術及醫德的認可。
  • 北京999急救中心醫療直升機首飛雪場救援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新京報訊 (記者孔曉琦)昨日上午9時許,一名女遊客在北京懷北國際滑雪場摔傷,導致下肢骨折並暫時昏迷,999急救中心接到報警後派出醫療直升機,救援隊在20分鐘後到達現場,對傷者進行簡單治療後將其抬上飛機送往附近醫院。這是999急救中心首次舉行醫療直升機雪場救援演練。
  • 濟南市三院急診科醫護配合奮力搶救 有機磷中毒病人「起死回生」
    魯網訊 近日,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相互配合,奮力搶救,將一名因有機磷中毒導致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再一次創造生命奇蹟。  11月5日下午3點,市三院急診科接到外出120急救人員的緊急電話,稱接診一名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病人,病情危重,在轉運途中停止呼吸和心跳,正一邊搶救一邊趕回醫院,情況緊急請院內做好搶救準備。  急診科主任郭鵬、護士長邢慧敏立即召集科室人員啟動搶救應急程序做好一切準備。
  • 小男孩身卡行李推車 機場醫救、消防合力營救脫險
    機場消防、醫護人員在救援現場4月1日下午14時35分,南寧機場T2航站樓到達廳6號門出口處,有一名2歲半的小男孩身子被卡在行李手推車裡接到報警後,南寧機場消防支隊消防員和醫療救護中心醫護人員立即趕往現場救援,成功救出小男孩。救援人員趕到現場後,發現小男孩是在行李車上玩耍時,不慎腰部被卡在了行李手推車上,動彈不了。小男孩不停哭喊,情緒非常不穩定。如果不及時進行安撫和急救,小男孩將陷入恐慌,對整個救援工作造成難度。為了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醫護人員立即對小男孩進行醫療檢查。
  • 上合組織首都警務執法合作會議28日在北京開幕
    今天(28日)上午,上海合作組織首都警務執法合作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共10個國家首都警務部門代表團與北京警方共聚一堂。會場內外,十多名來自北京市公安局的「警察翻譯」頗為打眼,作為每一個代表團與大會的聯絡官,這些操一口流利英語、俄語、蒙古語的北京警察有時甚至會讓外人誤認為是專業翻譯臨時穿上了警服。會前,記者採訪了這批「警察翻譯」的領隊,讓這些來自市公安局的普通民警們正面「曝光」在公眾面前。
  • 為醫護人員送了一個多月的飯,志願者說「不足掛齒」
    3月7日下午5點,一直對接為武漢急救中心醫護人員送飯的志願者朱慧得知,隨著醫院後勤保障的加強,從8日起已經不用他們繼續提供盒飯了。聽到這個消息,朱慧再三確認後,心裡感到很安慰。疫情發生以來,南航湖北分公司客艙部員工朱慧看到同事們都在想方設法幫忙,自己也一直想做點什麼,此前武漢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曾經到南航做過急救培訓,朱慧和他們建立了聯繫,1月底她得知,醫護人員常常以泡麵、餅乾為主食,吃飯問題較難,朱慧心疼不已。
  • 北京將啟用直升機進行120急救 按小時收費
    像發生在門頭溝、延慶、懷柔等遠郊區縣山地和北京周邊高速路上的突發事件,傷員需要到醫療條件好、技術成熟的位於市中心的大醫院進行救治時,直升機將發揮作用據介紹,目前市急救中心醫務人員參與的直升機救援,都是等候在警務直升機的臨時停機處將傷者送入醫院。未來醫務人員可以在直升機上使用機載設備,對傷勢較重的傷員同步進行搶救。
  • |醫護人員|氧氣枕|科室|搶救|規範|護理|...
    護士立即給予吸氧、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同時呼叫其他醫護人員,此時患者血壓已測不到。其他醫護人員到達房間後隨即開始了一場緊張、忙碌的大搶救。最終歷經4個多小時的搶救,患者生命體徵趨於穩定,明確診斷為心包填塞,由神經內科轉往CCU進一步治療。
  • 北京將投放多少AED?急救站點分布是否合理?五問院前急救
    11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對市政府關於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提高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副市長盧彥以及市衛健委、市交通委等部門相關負責人接受詢問。據介紹,北京每個行政區原則上都設一處急救中心站,今年新建急救工作站32個,部分新建站點尚無法實現24小時運行。
  • 濟南市文保支隊組織人員到市三院交流消防警務工作
    濟南市文保支隊組織人員到市三院交流消防警務工作 6月27日上午,濟南市公安局文保支隊民警組織省警官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口腔醫院、省立三院、市口腔醫院、市優撫醫院等六家醫院保衛負責人10餘人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參觀交流。
  • 北京地鐵這三條線實現AED全覆蓋 急救設備操作培訓正開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北京地鐵這三條線實現AED全覆蓋,急救設備操作培訓正開展記者從北京地鐵公司了解到,北京地鐵已在1、2、13號線車站安裝AED設備58臺,目前正在集中對員工開展急救設備操作方面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