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2020-12-16 獵雲網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2月3日報導

12月2日,第二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在西班牙馬德裡開幕,將針對包括《巴黎協議》遺留問題在內的多項挑戰提出解決方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在會議開幕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大會將呼籲加強「問責、責任和領導力」,以結束全球氣候的危機。

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樣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11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可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2018年以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取得積極進展。

不難得見,近年來聯合國、多國政府與學術機構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歸根結底,這一系列研究的目的在於兩個最根本的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有多嚴重?對人類又將產生多大的影響?

哨兵一號(Sentinel-1)衛星拍攝的冰山與南極洲的 Laesen-C 冰架脫離,圖片來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化問題趨向惡化,AI模型顯示亞洲沿海城市都將處於淹沒邊緣

長期以來,海平面上升一直是氣候變化領域關注的重點話題,其嚴重性不容小覷。2019年5月,以布裡斯託大學的Bamber和普林斯頓大學的Oppenheimer為代表的22位資深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融化充滿不確定性,如果碳排放不加控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2100年海平面將有5%的可能性上升超過2米。屆時,約等於利比亞國土面積大約17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可能會被海水淹沒,多達1.87億人將流離失所,許多小島嶼國家以及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的地區如尼羅河三角洲,將變得非常不宜居。」這篇文章一經推出,不僅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對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得到超過2000次Twitter轉發和200餘家媒體轉載報導。

另一份由Climate Central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顯示,通過神經網絡加上高精度的衛星高程計算方法,預測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影響到的人群將是之前預測的三倍以上,約有3.6億人受到洪災的威脅,其中約有1.5億人將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陸地上。而到2100年,受到因海平面上升的水害影響的人數將攀升至3.6億人。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圖一顯示了根據模型到2050年生活在淹沒區的人數。受影響人數排名前七的國家是:中國、孟加拉、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胡志明市、上海、孟買、曼谷、巴斯拉等一大批亞洲城市將深受其害,印度1800萬人口的城市孟買和約佔伊拉克十分之一人口的巴斯拉在30年後可能將被全部淹沒,而越南全國約有2000萬人生活在將被淹沒的地區(基於4.5的典型濃度路徑和相對穩定的南極冰蓋假設)。

上圖二顯示了兩種不同的模型下相對增長的受影響人數。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都將產生5-10倍的變化。

珠三角2100年被淹沒區域預測,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圖顯示廣東中山、珠海、順德、番禺、東莞及深圳局部都將受到影響。

上海市,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對於我國而言,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亦首當其衝,水患將不斷侵蝕其中心地帶,並對長三角周邊地區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國家劃定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及周邊的平湖、桐鄉等地區將受到影響,這一切說明了長三角進行生態提升的必要性。

資料顯示,20世紀,全球海平面共上升了約15釐米,但目前的上升速度是當時的兩倍多,甚至還在加速。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由於溫室氣體排放,全球變暖已經使氣溫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了1℃。而最新的《2019年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也顯示,1980年至2018年,中國沿海年最大增水呈增長趨勢,平均每年增加3.16釐米。世界銀行的數據基於以前的模型,預計全球每年要為氣候變化付出的成本約為1萬億美元,而在此模型下影響要超過100倍。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還在發酵。壓倒性的證據表明,整個生態系統在面臨這一切的時候都是岌岌可危,海洋溫度升高、酸度增加、生產力下降、沿海地區極端事件更為嚴重。

以科技應對氣候挑戰,打造AI+衛星遙感組合拳

針對愈發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與企業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通過逐步完善的政策舉措與不斷升級換代的科研技術,為應對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做出多種嘗試,例如發布《京都議定書》、籤訂覆蓋近200個國家的《巴黎協定》等。

南極巨型冰山脫離冰架進入海洋,圖片來源:ESA的哨兵1號(Sentinel-1)衛星

在技術層面,氣象衛星則成為人們應對氣候問題的重要利器。氣象衛星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種衛星跟著地球一起自轉,固定地觀測某一地區的中短期天氣情況;另一種是極地軌道衛星,不跟隨地球自轉,可以全方位地觀測全球氣候。根據觀測要素及全球變化因子又可以分為大氣碳衛星、氣溶膠衛星、夜間光衛星、森林生物量衛星、冰川衛星和海洋鹽度衛星等。

除了利用衛星數據源,預測模型則是利用AI進行高度修正,正如之前Climate Central在文章所利用的創新技術。一方面以更高解析度和精度的陸地高程模型CoastalDEM替代了NASA的STRM模型。基於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提煉數字高程模型(DEM)是開展對海平面測量的第一步,原來STRM測量的是地表上表面的高程,在植被覆蓋、建築物集中的區域測量的基本是樹頂和屋頂的高度,而不是裸地高度。通過引入神經網絡等算法,垂直偏差從米級降低到分米級;另一方面,則利用AI算法評估對人類的影響。在沿襲了主流關於海平面上升的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把更精準的地表模型和人口預測模型結合,也得出更精準的預測結果。

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不僅將直接造成相關區域的經濟損失,更將對期貨、基金、保險等長期資產配置造成影響。通過數據可以有效地追蹤預測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區域與企業,更可以利用ESG的框架讓投資者避免風險,得到更好的投資信號。在中國,來自微眾銀行的AI團隊重點圍繞衛星遙感數據,結合無人機影像、時空大數據、市場情緒等另類數據追蹤氣候變化及環境數據。通過遙感影像增強方案、多解析度融合對抗學習架構等技術方案,為量化氣候變化下的經濟影響並引導更有效的解決措施打下堅實基礎。其數據源覆蓋了國內從高分一號到六號所有高分系列及國外多種類型衛星數據,已積累超過十年的海量歷史遙感影像數據,實現0.8米高解析度和1天的更新頻率。

依據《巴黎協定》中的約定:需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如今,在預測結果日趨惡化的大環境下,實現全球聯動的可持續發展和氣候適應不僅僅是談判桌上、協議書裡的議題,更是關乎全人類的核心利益,需要更多機構與企業以技術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一同為人類空間共同體做出努力。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中國時尚天團的「衣再造」,亮相COP25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5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由來自東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的2名設計師代表與劍橋大學、東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所高校環境與氣候領域相關專業研究背景的碩士和博士生共同完成了一場「當可持續時尚遇見氣候變化」的特別行動。
  • 應對氣候變化 世界青年在行動 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在...
    應對氣候變化 世界青年在行動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11月21日電 11月17-19日,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暨2019年清華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
  • 應對氣候變化 西北大學在行動
    10月13日,韓正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強調,要圍繞落實我國新的二氧化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組織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在行動(9)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2日(國際·編輯連線)(9)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在行動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園,正面臨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世界多地的人們已經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多種方式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這是2020年9月24日在阿根廷聖克魯斯省拍攝的拉巴朗科薩水電站大壩的施工現場。位於阿根廷南部的聖克魯斯省的孔多克裡夫與拉巴朗科薩水電站(簡稱孔拉水電站)是世界最南端的水電站,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承建,該項目既是中阿之間最大合作項目,也是阿根廷迄今為止最大的能源項目。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在行動(3)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2日(國際·編輯連線)(3)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在行動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園,正面臨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世界多地的人們已經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多種方式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這是2020年7月22日拍攝的奧地利維也納市政管理局廢物處理辦公總部(MA48)外景。這座建築的外牆被種植的綠色植物覆蓋,成為了維也納市建設綠色城市、節能減排的「示例樓」。據介紹,這個外牆項目建立於2010年,每年在夏季為該建築自然降溫、增加溼度,從而減少空調的使用,並可吸收二氧化碳。
  •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共同行動
    在巴黎市長伊達爾戈的號召下,倫敦、洛杉磯、香港、開普敦、波哥大等世界40多個大城市的市長日前匯聚巴黎,圍繞「為氣候共同合作」的主題,探討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新舉措。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為使國際社會充分了解中國「十一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政策與行動、取得的積極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部署及有關談判立場,特發表本白皮書。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馬克龍呼籲各國立即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新華社巴黎12月12日電(記者徐永春)法國總統馬克龍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言,呼籲各國立即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馬克龍在發言中呼籲各國共同致力於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共同努力兌現在減少碳排放和實現碳中和等方面的承諾。他表示,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既定目標時間緊迫,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 澳洲會計師公會:應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澳洲會計師公會和全球多家大型專業會計團體,承諾將共同採取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14家專業會計團體代表全球250萬名會計專業人士,發出此次倡議。澳洲會計師公會執行長何安德表示:「氣候變化,為當今和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這些挑戰急需政府、企業和各界人士共同應對。」「會計師們活躍於各個行業領域,能夠有效幫助企業和組織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
  • 馬拉喀什浮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全景圖」
    中新社馬拉喀什11月13日電 (記者 李曉喻 俞嵐)正在此間舉行的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全景圖」越發清晰。中國政府「決心已定」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巡視員謝極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採取更加有力的行動推動二氧化碳減排。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新聞—科學網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中國行動得到普遍認同 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者和參與者。
  • 新華社評論員: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論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重要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   「讓我們繼往開來、並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 環保科普|關於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相關名詞,你...
    環保科普|關於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相關名詞,你...·政務 本文原標題:《環保科普|關於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相關名詞
  • UNFCCC針對CoP25成果發布最新聲明|中國綠髮會深度關注
    有綠會的國際同仁在談論本屆CoP25時,表達了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我已經參加了所有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屆會,明年除非做出重大的改革來採取真正的行動,否則我不會再參加。」12月14日星期六,也就是CoP25會議原定結束的第二天午夜進行的全體會議。
  • 應對氣候變化 實現碳中和願景 西北大學在行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13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有關重點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圍繞落實我國新的二氧化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組織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 全球會計師機構領導人呼籲會計專業人士助力應對氣候變化
    上海2020年2月27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諸家會計專業機構的執行長們近期表示,全球會計師們必須運用自己的技能來幫助企業應對氣候變化。 作為在全球範圍內覆蓋超過250萬會計師和學員的普林斯可持續發展會計項目(A4S)會計機構群體的一部分,14個主要會計師機構[1]於2月25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會計行業將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置於其工作的最前沿。
  • 我國代表在東京重申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
    新華社記者 劉浩遠 攝    新華社東京6月29日電(記者 劉浩遠)率團出席氣候變化議員論壇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在東京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中國是一個對人類高度負責任的國家,將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原則基礎上,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 ...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國際社會迅速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賈延寧):今年的12月12號是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紀念日。當天,聯合國及有關國家通過視頻方式舉行 氣候雄心峰會。法國總統 馬克龍 在峰會上呼籲國際社會迅速採取具體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 澳大利亞將援助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
    【新華社微特稿】澳大利亞13日宣布,將向多個太平洋島國提供總計5億澳元(約合23.88億元人民幣)資金,幫助這些鄰國應對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13日在吐瓦魯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開幕前發布聲明,說這筆款項將從澳大利亞現有國際援助預算中調撥,主要用於幫助太平洋島國投資可再生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吐瓦魯、帛琉和萬那杜等多個太平洋島國代表當天在論壇上指責澳大利亞應對氣候變化不力。這些國家受海平面上升威脅,呼籲把全球變暖作為論壇的首要議題。